人民網
人民網>>吉林頻道

聽聽他們的故事——

人民日報海外版:青年人在奮斗

2025年03月20日09:0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趙均威

  劉 晗

  戴光明

  高雅欣(右)
  馮 卿攝

  陳哲乾

  孫源杉
  郭兆坤攝

  扎根西部 堅守初心

  ■ 趙均威  貴州德江  選調生

  2015年,我到山東青島,進入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讀書。那時的我未曾想到,十年后會在貴州的山村裡與村民們聊著家常,將青春深深扎根於這片熱土。

  作為山東濰坊人,高考填報志願時我選擇了臨近家鄉的青島求學。大學期間,我的人生規劃似乎都停留在齊魯大地。直到2019年春,校園宣傳欄上一則“研究生支教團招募啟事”讓我第一次將目光投向祖國西南地區。我渴望將所學應用於實踐,在基層中成長。沒有猶豫,我報名加入中國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劃,成為第21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前往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煎茶中學支教。

  站上三尺講台,我不僅傳授知識,更播撒著積極向上的種子。孩子們也逐漸將我這個“外來者”視為“自家人”。在一次次的教學交流中,我與一位同樣熱愛教育的本地老師漸漸熟識。共同工作的日子裡,我們從探討教學到暢聊生活,彼此的心漸漸靠近,並許下了相伴一生的諾言。

  2020年,支教工作圓滿結束,我返回中國海洋大學繼續攻讀碩士學位。正是這一年的支教經歷,讓我深刻地認識到,貴州不僅山川壯美,更蘊藏著對青年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在心中默默許下承諾:我一定要回來!

  2023年,我如約而至,通過選拔,成為了一名基層一線的選調生,到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煎茶鎮毛田壩村擔任支書助理。從三尺講台到田間地頭,身份在變,扎根西部的初心始終不渝。2024年底,我和愛人步入婚姻殿堂。一路走來,時常有人問我:“遠離家鄉、扎根西部,值得嗎?”我的回答始終如一:值得。在這裡,我找到了熱愛、責任與擔當,也見証了這片土地持續向好的變化。

  如今,貴州發展正提速前行,交通日益便捷,產業不斷壯大。這裡景色壯美,人們熱情好客,安逸得很,歡迎大家來德江做客!

  (本報記者 趙  昊採訪整理)

  

  練就真本領

  ■ 劉  晗  吉林長春  熱控工程師

  為衛星“量體裁衣”,是不是聽上去就很酷?這便是我的日常工作。

  2021年本科畢業后,我進入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工作,成為空間環境研究室的一名熱控工程師。所做的主要工作,便是為衛星“量體裁衣”,制作為衛星隔熱保溫的多層隔熱組件。通俗來講,也就是制作衛星表層那件“金色外衣”。

  有人說,我們是“吉林一號”衛星的“高定服裝設計師”,這確實是一項精細活。衛星在軌運行過程中會面臨近300攝氏度的溫差,我們團隊制作、部署的熱控產品像保暖衣物一樣包覆在衛星外表,減少溫度變化對星上儀器設備的影響,保障衛星在太空中穩定運行、正常工作。

  做好精細活,需要練就真本領,久久為功,將專業所學與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剛參加工作那會兒,面對高精度的工藝,難免會有“本領恐慌”。但在前輩的悉心指導和自己的刻苦鑽研中,我逐漸成長為可以獨當一面的崗位能手,裁制的一件件“星衣”,助力衛星在太空翱翔。

  現在的工作內容和環境,我感到很滿意,每天都充滿干勁與活力。回想起求職階段,我也曾一度迷茫,覺得崗位要求較高,害怕自己能力夠不上,投了簡歷有時也沒有回音。找准定位、端正心態很關鍵。在求職時,得知現在崗位的工作內容不僅僅是科研,還需待在生產一線作業時,起初也有點顧慮。但轉念一想,這也是難得的機會,可以更為熟悉生產環節。

  思路一變優勢揚。在學校老師的指導幫助下,我重新梳理自己的優勢所在,專業成績不錯、敢於直面困難,而且能夠適應一線生產,這些能力與崗位需求匹配度較高。最終,我順利入職心儀的單位。

  前陣子,我所在的團隊榮獲“全國三八紅旗集體”,這更讓我感到振奮。苦練內功、勤加思考,我將努力在崗位上作出更多貢獻。

  (本報記者  鄭智文採訪整理)

  

  援疆是共同的責任

  ■ 戴光明  新疆阿克蘇  援疆教師

  2018年,我考入中南大學攻讀機械工程博士學位。實驗室裡的數控機床轟鳴聲常讓我想起家教時用的舊黑板——原來科研攻關和教書育人一樣,都需要把抽象的公式變成具體的理解。那時我就在筆記本上記下:“未來一定要當老師,讓更多孩子看得見知識的力量。”

  2023年1月,我終於如願站上大學講台。一年半后,我收到學校選派教師到新疆理工學院支援的通知,幾乎沒有半刻猶豫,我填寫了報名表。這不僅是個人的選擇,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要將知識與愛,洒向那片廣闊的土地。

  飛機降落在阿克蘇紅旗坡機場的那一刻,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我以最快的速度走上了新崗位——新疆理工學院的講台。

  我積極參與學校的建設與教研活動,與當地教師組成團隊,共同探討教學方法和課程改革,分享科研經驗,充分調動浙江后方高校的資源。

  今年1月,我接到了學校的緊急任務:三天內修訂三個專業的培養方案。我馬上聯系浙江科技大學的教授們求助。電話那頭的張教授聽完隻說了一句:“把材料發來,我們教研室今晚通宵加班。”半夜兩點,電腦屏幕接二連三亮起,六位素未謀面的老師發來共長達27頁的修改意見,最后一封郵件的末尾寫著:“都是教書匠,援疆是共同的責任。”

  這片土地的教育事業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幫助,這裡的學生更渴望知識,渴望通過教育改變自己的命運。我願意成為他們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為他們點亮希望的燈塔。

  從學生到教師,從浙江到新疆,我無時無刻不感受著筆耕不輟、德潤桃李的使命與光榮,未來,我必將繼續堅守在教師崗位。

  (本報記者  阿爾達克採訪整理)

  

  用科技力量改變農業

  ■ 高雅欣  河北高陽  農業職業經理人

  我畢業於河北農業大學獸醫專業。作為河北省保定市的一名大學生農業職業經理人,目前在高陽縣工作。

  2023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后,一次偶然的機會,我了解到大學生農業職業經理人這一新興職業,竟與我理想中的工作不謀而合——既能運用專業知識,還能直接服務於農業一線,幫助農民致富。於是,我毅然加入了大學生農業職業經理人團隊。

  初入職場,我經歷了一段適應期。曾經在實驗室專注於理論研究,面對的是儀器和書本。而在基層,面對的是復雜的養殖場景。與農民兄弟交流溝通,需要我不斷學習和調整。憑借著對農業的熱愛和扎實的專業知識,我很快便適應了這裡的工作節奏。

  作為一名農業職業經理人,我的主要工作是向農戶推廣現代化管理理念和技術手段,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包聯了兩個奶牛養殖場、兩個肉牛養殖場和兩個養豬場,負責獸藥房的清點、獸醫使用情況的檢查,以及常見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案的制定等工作。

  去年,我與河北農業大學的教授合作申請了奶牛乳房炎研究項目。在研究期間,合作的奶牛養殖場可以將採集到的樣品送至河北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產科實驗室進行免費檢測,有效解決了奶牛場乳房炎發病嚴重的問題。同時,我還為養殖戶聯系農大專家教授診病,方便他們快速解決實際問題,提高養殖效率,降低養殖成本。

  我深刻體會到,現代農業發展迫切需要更多有知識、有技術、有情懷的年輕人加入,用科技的力量改變農業。我將繼續扎根基層,用所學知識服務農民!

  (本報記者  張騰揚採訪整理)

  

  我們這代人是幸運的

  ■ 陳哲乾  浙江杭州  創業者

  作為一名90后,我深知“擇業”二字的分量。它不僅關乎生計,更是一場關於人生方向的探索。

  2017年,讀博期間,我與浙江大學同門師兄弟創辦杭州一知智能科技公司。創業初期,團隊白天寫代碼,晚上睡行軍床。有人質疑:“人機交互的商業化路徑太漫長,為什麼不轉型做‘來錢快’的業務?”但我們始終堅信“機器應該工作,人類應該思考”。帶著這份堅持,我們自主研發的多模態對話引擎首次實現中文場景下語義理解准確率超95%,這一成果成為公司智能客戶聯絡中心解決方案AICC的技術基石。

  從實驗室到產業化,我們經歷了數百次算法迭代。為了讓數字人產品的微表情更自然,算法工程師們甚至研讀人類面部肌肉運動學論文。正是這種近乎偏執的專注,我們不僅構筑了以多模態人機對話及生成式AI為核心的技術壁壘,更成功打造出市場領先的智能客戶聯絡中心解決方案AICC及數字人產品,其中智能客戶聯絡中心解決方案AICC的市場佔有率在頭部品牌中高達約45%。當公司連續三年上榜杭州市准獨角獸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我們深知不僅要追求商業價值,更要推動行業進步。

  我們選擇以開放姿態擁抱變革:將生成式AI與傳統業務深度融合,推出支持多模態交互的數字人。

  感謝杭州市蕭山區人力社保局為我們提供的創業資助。擇業不是選擇“熱門賽道”,而是選擇“成為怎樣的自己”。我在創業中找到了技術理想與商業價值的平衡點。

  我們這代人的幸運,在於能身處技術發展的風口上﹔我們的使命,是以創新重新定義行業的邊界。不必焦慮“錯過風口”,真正的機遇永遠屬於那些深耕專業、敬畏技術、敢於創造的人。

  (本報記者  劉軍國採訪整理)

  

  喜歡成長的感覺

  ■ 孫源杉  雲南騰沖  民宿老板

  什麼是理想的生活?在身居鄉間的我看來,忙有所值、閑有所趣是我向往的生活。

  2017年我從雲南省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后返鄉,在雲南省騰沖市和順鎮經營自己的兩家民宿。我本身學習攝影專業,加之家鄉騰沖游客如織。我看中了這裡的發展潛力,從省會昆明回到家鄉。

  回鄉發展,要想清楚自己的目標。我喜歡自己的家鄉,也希望更多人來這裡住得舒心,於是下定決心投身民宿行業。但我並未盲目開始,而是在騰沖、大理、麗江等地做了許多市場調查。

  然而,設計裝修第一家民宿,我就“踩坑”了。對於民宿的風格設計,我有自己的想法,可裝修初步完成,卻發現諸多問題。無奈之下,前序工作隻能推倒重來。

  剛開始做民宿運營,我對在線旅游平台的運行規則一知半解,最難挨的時候一間房都未能訂出。但我並未放棄。多方收集信息、嘗試參與平台的活動……隨著時間推移,我慢慢有了自己的運營思路。這兩年,借助和順鎮發展旅居的“東風”,我的民宿經營得愈發紅火。

  在日常經營中,我是老板,也是管家。民宿的每一個角落,都傾注了我的心血,也讓我時常忙碌不已。許多游客對於保山小粒咖啡、火山溫泉等騰沖的地方特色饒有興趣,但在建設第一家民宿時,我對此考慮不足。因此開設第二家民宿時,我精心布置了大堂,新增手沖咖啡體驗等活動,並引入溫泉。

  返鄉創業的幾年,我的收獲很多:越來越紅火的民宿經營,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喜歡成長的感覺,也期待在雲南旅游蓬勃發展中走出自己的路。

  (本報記者  張  馳採訪整理)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為受訪者供圖

(責編:王帝元、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