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吉林頻道

科技“對話”黑土地,解鎖備耕新質生產力

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
2025年03月18日13:32 | 來源:人民網-吉林頻道
小字號

三月的吉林,春寒料峭,肥沃的黑土地卻已悄然奏響科技賦能、保障有力的備耕“序曲”。

農機合作社庫房中,裝載北斗導航的“鐵牛”蓄勢待發﹔種子經銷店裡,農民們摩挲著抗逆高產的玉米種子﹔雲端課堂上,農戶同步學習著智慧農技……在吉林省廣袤的田野上,一場以科技為筆、以黑土為紙的備耕畫卷正徐徐展開。

智能農機“慧”種田

種了30多年地的張鳳財,在村裡也是小有名氣,如今卻直言“不服不行”,“必須得靠科技支撐,老一套不行了,常更新技術,才能跟得上農業現代化的腳步。”

張鳳財是長春市九台區紀家鎮鳳財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春耕還沒開始,合作社庫房內排放整齊的農機已經過檢修、保養、調試,確保以最佳狀態投入春耕。

鳳財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鳳財向記者介紹著免耕播種機。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

鳳財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鳳財向記者介紹著免耕播種機。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

“依托車載北斗導航系統,這些免耕播種機可以提前規劃好線路,全程自動化播種。”張鳳財指著這些“家伙什兒”說,“有了北斗導航系統的加持,大大提高了播種的連續性和均勻性。”

張鳳財告訴記者,目前合作社擁有中大型農機170余台,包含免耕播種機、歸行機、旋耕機、打漿機等。“各類農機配套完善,加了‘天眼’的農機更提升了作業效率和質量。現在耕種管收機械化率達到100%,還實現了整村推進。”

鳳財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庫房內,搭載車載北斗導航系統的重型大馬力拖拉機已整裝待發。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

鳳財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庫房內,搭載車載北斗導航系統的重型大馬力拖拉機已整裝待發。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

今年,合作社預計耕種面積達1200多公頃,其中水田200公頃,旱田1000公頃,較往年有所增加。“目前,種子、化肥均已預訂,水田預計4月1日開始育苗,旱田預計4月20日正式播種。”張鳳財笑著說對今年豐收的信心更足。

今年,吉林省農業農村廳立足於省委、省政府確定的糧食生產目標,結合糧食生產工作實際,制定《2025年糧食增產工作施工圖》,提出切實有效的增產舉措。

搶抓農時,早謀劃、早部署、早行動,吉林扎實推進春耕備耕各項工作,為促進全年糧食生產打下堅實基礎。

“種子選手”助春耕

11日,長春市九台區萬金種業供銷處剛一開門,便有不少農民前來咨詢、購買種子,著手准備春耕所需物資。

種子經銷店內,前來購買種子的農民認真挑選著。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

種子經銷店內,前來購買種子的農民認真挑選著。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

“這個抗旱、抗病效果咋樣?”“這個品種棒大、粒深,抗旱、抗病建議選那個。”……銷售大廳內銷售人員熱情地為農民介紹產品、解答疑問,幫助他們挑選最適宜種植的種子,介紹每個品種的特性。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選擇好種子是農民備春耕的關鍵一環。九台區萬金種業經理劉長安介紹,每年的這個時期都是種子銷售旺季,為了保証農戶的春耕正常,他們從11月就開始銷售玉米種子。“目前店內玉米種子種類豐富,庫存充足。”

銷售人員介紹著每個種子品種的特性,幫助他們挑選最適宜種植的種子。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

銷售人員介紹著每個種子品種的特性,幫助他們挑選最適宜種植的種子。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

坐落於公主嶺市的長春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現代種業產業園內,顆粒飽滿的玉米種子經風篩、灌袋、包裝等流水作業后,走向市場。從田間地頭的精心培育,到實驗室中的基因改良與性狀優化,再到生產線上高效、精准加工處理,每一步都凝聚著科研人員與農民的智慧與汗水。

糧安天下,種為糧先。為備耕生產早推動,吉林省農業農村廳2月中旬啟動備春耕生產“一周雙調度”機制,加強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物資供需情況調度,跟進備耕要素到戶到位情況,及時協調相關部門調劑市場余缺。

據悉,目前,吉林省今年備春耕生產工作進展總體順利。全省農資貨源充足、下擺順暢。根據農情調度,截至3月17日,全省種子到戶到位率83.49%,化肥71.42%,農藥30.16%。據初步調查,全省糧食意向面積穩定略增。

手握“良技”種“良田”

“與過去的大水漫灌不同,現在採用‘水肥一體化’技術進行滴灌和施肥,水肥直接到根部,省水省肥省工還增產!”長春市九台區紀家鎮盈收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朱中偉是種田“老把式”,對“良技”“良法”頗有心得。

水肥一體化、免耕播種、秸稈還田、深鬆整地……越來越多的“良技”“良法”在農業生產中被廣泛應用,這也得益於吉林對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的大力推廣。

在項目資金上,吉林省農業農村廳統籌綠色高產高效、規模經營主體單產提升、玉米和大豆單產提升工程、保護性耕作、“秸稈深翻+增施有機肥”等資金項目,集中向推動大面積單產提升方面發力,有效支撐奪取糧油豐收。

在指導服務上,吉林省農業農村廳優選全省糧油主導品種90個、主推技術43項,廣泛推介發布。充分利用冬閑時間,依托冬春科技培訓等項目,緊盯關鍵環節,線上線下同步開展培訓,累計培訓人員超過100萬人次,發放資料約80萬份。

3月12日,吉林省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培訓班在延吉市舉辦。(吉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供圖)

3月12日,吉林省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培訓班在延吉市舉辦。(吉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供圖)

“改變一次性施底肥的習慣,推行分次施肥,保障作物全生育期的肥力供應,避免后期脫肥。”吉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張振鐸針對今年春耕農民可能遇到的問題,給出了技術上的指導意見。

同時,張振鐸還建議,農戶應主動關注國家政策導向,依據自身農機和管理水平選擇合適的種植模式。通過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舉辦的培訓,電視台、電台和新媒體平台等途徑學習技術,並將所學應用於實際生產。

3月3日,“吉林一號”拍攝的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准化生產基地核心示范區。(長光衛星供圖)

3月3日,“吉林一號”拍攝的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准化生產基地核心示范區。(長光衛星供圖)

俯首有良田,抬頭有“天眼”。在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准化生產基地核心示范區,“吉林一號”衛星正在進行“耕地CT掃描”。通過整合耕地信息、氣象數據、農業機械化生產數據,使主要農作物種植面積測算精度達96%,讓傳統“看天吃飯”變成了“知天而作”。

“良種、良法、良田、良機”……吉林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推動農業智能化。在這場科技與土地的對話中,吉林用“四良”密碼解鎖春耕新質生產力,為中國飯碗注入更堅實的黑土地底氣。

(責編:馬俊華、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