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吉林頻道

面對網暴 平台有底氣說“不”!

本報記者  霍旻含
2025年02月17日08:5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圖①:小紅書平台“小紅盾·網暴防護”界面。
  圖②:抖音平台反網暴倡議頁面。
  互聯網截圖

  近期,一批明星運動員解散粉絲群,在輿論場中蕩起層層漣漪。究其原委,離不開一個話題:網絡暴力。

  從“有償代罵”到煽動“飯圈”互撕,從“開盒”曝光隱私到AI偽造,網絡暴力的形態隨技術迭代愈發隱蔽,網暴治理的利劍也加速出鞘。

  近年打擊網絡暴力的舉措中,“壓實平台主體責任”被反復探討。2024年8月,我國首部以部門規章形式公布的反網絡暴力專門立法《網絡暴力信息治理規定》正式實施,進一步明晰了平台的權責。

  面對網暴,平台有哪些舉措,又承擔哪些責任?記者對此進行了探訪。

  

  “按鍵傷人”為何頻發

  明顯的生理不適——心跳加速,胸悶,手腳發涼、發麻。這是自媒體創作者林怡(化名)發現自己被網暴后的第一反應。

  那個早上,她像往常一樣醒來,手機屏幕多出上千條未讀消息,點開全是不堪入目的辱罵。兩天前,她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一條視頻,記錄了自己和男友就醫的經歷。幾句不合時宜的玩笑,加上名校學生身份,讓她成了網絡暴力的“靶子”。

  “我就像不受控制一樣,不斷翻看那些罵我的評論,停不下來。”回想起那個時刻,她仍然心有余悸。除了線上瘋狂涌入的惡評,騷擾甚至延伸至線下。“最嚴重的幾天,我父母的信息被人肉,我還接到很多莫名其妙的陌生電話,接通后冷不丁就開始罵人。”

  林怡的遭遇並不是個例。一項針對全國3591名受訪者進行的調查發現,超六成受訪者自稱經歷過不同程度的網絡暴力。打開社交媒體檢索“網暴”,也能看到不少網友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

  一件小事,隨口一句發言,都可能引來不同意見者的惡語相向、造謠騷擾、惡意修圖、隱私泄露……有網友直言:“以前覺得公眾人物才會被網暴,現在發現,網暴離普通人的生活也並不遠。”

  林怡告訴記者,作為自媒體博主,自己已不止一次與網暴“交手”,因此會主動調適心態,“堅定認可自己的價值,不把別人的攻擊往心裡去,甚至拿他們罵我的詞開玩笑”。

  但她也承認:面對網絡上洶涌而來、海嘯般呈指數級放大的惡意,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好准備。有人不堪其擾,產生自我懷疑,陷入抑郁、崩潰等負面情緒﹔有人甚至採取極端行為,釀成無可挽回的悲劇。

  伴隨互聯網的普及,網絡暴力為何變得更普遍、更隱蔽、更有破壞性?

  在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勞東燕看來,網絡暴力的生成,與互聯網平台的技術密切相關。隨著互聯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私人問題更容易被公共化﹔而網絡的匿名運作機制,讓很多人將現實中的不滿與怨忿,宣泄到虛擬空間。

  平台的商業屬性以及推薦機制,可能也會為網絡暴力“推波助瀾”。

  林怡告訴記者:“網暴最猛烈的那幾天,平台上出現一個熱搜,把我的網名和學校放在了一起,這讓很多人覺得我蹭學校熱度,罵得更凶了。但其實我幾乎從不在賬號裡做有關學校的內容。”而當她發視頻澄清,希望讓網友看到事情全貌,內容卻因為沒有“爆點”而反響平平。

  對此,有專家指出,由於網絡暴力內容多產生於社交媒體,平台作為內容監管方和流量控制方,理應承擔起防止風險擴散的責任。平台可以憑借其技術能力與資源優勢,進一步壓實防范網絡暴力的主體責任。

  建立健全預警機制精准防范

  減少網暴發生,平台究竟怎麼做?作為抖音“反網暴項目組”的成員,子豪(化名)和同事們已為這個問題探索了三年。他們找到的答案,就包括建立健全事前預警機制,將網暴“扼殺在萌芽狀態”。

  “我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對系統篩選出的信息進行人工判斷,評估是否有發展成網暴的風險,然后進行保護和干預。”子豪向記者介紹。

  據項目組統計,2024年,抖音平台共攔截涉網暴信息1.7億條,回查清理違規信息200萬條。累計向172萬個“潛在受害者”賬號發送防暴提醒,向342萬個“潛在施暴者”賬戶發出理性發言提醒。

  “平台承擔事前預防預警責任,對網絡環境的淨化意義重大。”泰和泰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廖懷學告訴記者,“這不僅能保護用戶的合法權益,還能維護平台健康的生態環境,防止因網絡暴力事件頻發導致用戶流失。”

  不只是抖音。記者向幾家頭部平台的網暴治理專項負責人了解發現:結合大數據分析與人工審核,事前識別並干預暴力言論,已成為平台抵制網暴的“標配”。

  以微博為例,在“機器+人工”的多維度線索發現機制下,平台通過用戶投訴、多條評論命中人身攻擊、不友善模型預警等多重機制,對海量信息進行篩選分析,再輔以人工主動巡查、業務方線索互通等舉措。對於存疑或爭議內容,微博則會採取降低內容曝光率、限制內容展示范圍等弱處置手段,避免引起次生輿情。

  然而,伴隨互聯網技術發展,新型網暴手段層出不窮,精准識別並有效干預網絡暴力行為,並非一件易事。

  子豪發現:伴隨網暴形式不斷變化,網暴與非網暴的界限不再清晰。比如陰陽怪氣或玩梗,有人覺得是開玩笑,但有人真真切切地受到了傷害﹔還有些隱晦的“罵人黑話”,如用相同首字母的字替換原詞,“圈外人”一時難以分辨,且施暴者的“舉一反三”往往比系統屏蔽更快一步。

  “我們隻能根據行業共識和團隊不斷摸索的經驗來判斷。”子豪告訴記者,“包括看評論數的量級,看這些謾罵的言論是不是都指向個人,還有言論的過激程度,受害者有沒有主動舉報,以及考慮用戶是否屬於特殊群體。”

  網暴越來越隱蔽,平台如何進一步精准防范?

  廖懷學律師指出,升級技術工具是答案。“判斷抹黑造謠虛假信息時,平台可以利用數字水印追蹤溯源﹔在鎖定施暴者時,可以建立多維度賬號行為模型,綜合登錄時間、IP地址、發言頻率等異常分析,對高頻負面詞匯、異常情緒言論監測預警。”

  提供“全鏈條”關懷保護

  除了建立健全事前預警機制,要強化對網暴的“全鏈條”管控治理,事中干預處置、事后關懷保護,也是平台的重要責任。

  “如果有用戶遭遇嚴重網暴,我們會代表抖音給用戶進行電話外呼。”子豪向記者介紹,“有的用戶需要協助開啟‘一鍵防網暴’等功能減少傷害,還有用戶只是希望有人傾聽他們的聲音,獲得精神上的安慰。”

  通過電話外呼,子豪曾給一位因鄰裡糾紛而遭網暴的老人提供過幫助。對方向他倒了一肚子的苦水,說最近自己睡覺睡不好,去公安局報警也未能立案。了解到老人不熟悉手機操作,子豪在電話裡手把手教她開啟“陌生人不可以評論”“陌生人不可以私信”“互相關注的人可見”“批量舉報”……

  包括抖音在內,記者發現,多個平台已上線“防網暴專區”,為那些感到自己遭受網暴的用戶提供幫助。

  以小紅書為例,隻要搜索“網暴”相關內容,平台自研的防網暴工具“小紅盾”便出現在醒目位置,引導用戶開啟一鍵防護,進行線索上報,以及撥打平台和北京師范大學合作的24小時“紅薯地熱線”,獲取專業法律、心理咨詢服務。

  各平台還推出支持批量取証舉報、分級處罰違規賬號、完善實名認証體系以便利侵權人信息查詢等舉措,為用戶遭遇網暴后的維權減少阻礙。

  平台紛紛出手,背后是法規“劃好了重點”。《網絡暴力信息治理規定》特別設立了“保護機制”專章,要求平台通過告知可採取的防護措施、提供網暴信息快捷取証功能、及時防止信息擴散等手段,保護遭受網暴信息侵害用戶的合法權益,尤其是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劉曉春留意到這一亮點,她指出:“重視為潛在受害人提供自我保護和救濟的工具,這一舉措是我國網絡暴力信息治理實踐中非常鮮明的創新實踐。”

  除此之外,想從根源上終結網暴,平台的用戶教育也不可或缺。

  在抖音相關詞搜索結果界面,用戶被邀請加入反網暴倡議,承諾“尊重差異、善意假設、友善表達”,並向其他用戶展示自己的加入。自2023年7月上線以來,已有超過242萬人加入該倡議。

  2024年巴黎奧運開幕前,為預防因賽事、運動員等引發的網暴,抖音還通過倡議提醒和動畫短片的形式,號召大家理性觀賽﹔2024年8月,抖音上線全國首個反網暴微短劇《回旋鏢》,倡導公眾在網絡社區表達積極情感,理性發聲。

  “我們敲下的每句話,都可能是飛向自己的回旋鏢。”短劇下,有網友這樣留言,“善語結善緣,我們的聲音可以改變世界。”

(責編:王帝元、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