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吉林頻道

吉林省白山市臨江市推動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

山環林間村連片 關東風情繪新篇(走進傳統村落)

本報記者 劉以晴
2025年02月02日08:1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三道陽岔村風景一角。
  臨江市委宣傳部供圖

  珍珠村鬆嶺屯冬日景象。
  徐 平攝(影像中國)

  地處長白山區的吉林省白山市臨江市,境內傳統村落各具特色,承載著關東風情、民族特色與紅色文化,堪稱東北歷史的“活態記憶”,珍珠村鬆嶺屯、三道陽岔村、夾皮溝村、西小山村轉頭山屯、火絨溝村5個村落先后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近年來,臨江市推動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將5個傳統村落及周邊旅游資源設計連接、差異化發展。2022年,臨江市入選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市。

  ——編  者

  

  行駛在G331國道上,自吉林省白山市臨江市市區一路向南,左手邊是連綿的山丘。

  下國道,經過幾個山路轉彎便來到了臨江市六道溝鎮,這裡是從臨江溯鴨綠江而上的第六條大溝。六道溝鎮地處長白山主峰西麓,有火絨溝村、夾皮溝村、三道陽岔村3個傳統村落,是臨江市推動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工作的重要發力點。

  火絨溝村

  扎根山中  放排江上

  木門、木屋、木煙囪……火絨溝村保留著眾多傳統的木頭房子。“這些木頭房子,本地人叫‘霸王圈’,建筑學稱‘井干式’房屋。”火絨溝村黨支部書記張錫臣說。

  中國木構架大體上可分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3種體系。其中抬梁式結構應用較廣,穿斗式次之,井干式木構架多應用於森林資源豐富的地區。

  火絨溝村的井干式房屋,蓋房時就地取材,依靠榫卯結構扦插原木。房屋邊緣可以看到一根根參差不齊的原木,形似井口護欄。房子搭好后,再抹層黃泥,鋪上稻草,保暖又防水。

  張錫臣介紹,如今火絨溝村仍保留著60多處傳統木屋,大多有人居住,保持得相對較好,形成東北地區為數不多的典型長白山木屋集中區。

  林木,不僅讓村民“住得下”,還讓村民“走得出”。

  由於陸路出行不便,祖輩們便琢磨出了江上放排的本事。一根根木材漂到江邊,捆扎牢固,把頭掌舵,順流而下,一路顛簸,最遠可送達遼寧省丹東市。

  江上沿途有不少險灘暗流,有的甚至有名字:媽媽叫、老虎哨……“一趟放排,要兩三個月才能回來,一家的口糧都系在‘排上’了。”村裡的老人回憶。

  如今,長白山滿族木屋建造技藝、鴨綠江放排習俗都被列入吉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年來,臨江市持續摸清古村落文化資源,動員村民參與到古村落資料收集與保護之中,做到“一村一檔案”﹔聘請省級傳統村落專家駐村指導,為傳統文化長效保護利用提供技術保障。

  傳統文化要守好,可現如今村民的文化生活怎麼能再豐富些?

  張錫臣有自己的想法。在臨江市與六道溝鎮政府的幫助下,火絨溝村統籌生態景觀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開始舉辦草編、木工等比賽,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前來觀看。

  夾皮溝村

  山中有寶  文化有根

  從火絨溝村一直往西南,行至邊界便是夾皮溝村。

  “這山裡都是寶,但以前最讓人犯愁的也是山。”指著最高的山頭,夾皮溝村黨支部書記周宗霖打開話匣子。

  夾皮溝村歷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這裡曾是長白山區重要的水路中轉站之一,民風淳朴,保持著東北民居傳統特色。

  得益於自然環境,種植高山藍莓是夾皮溝村現在的特色產業之一。但從村口到山頂還有一段山路,藍莓運輸隻能依靠背簍,“辛苦不說,藍莓一路顛簸,得損失一兩成。”周宗霖十分心疼。

  轉變發生在2022年,財政部和住房城鄉建設部公布第一批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臨江市榜上有名,政府累計為5個傳統村落撥款4000萬元建設資金。

  “夾皮溝村的高山有了水泥路,現在,咱開著皮卡就能上山收藍莓。”周宗霖說。

  除了道路,夾皮溝村還有不少新變化。

  2024年秋天,村史館落成,“我們找村民們收集了許多關東老物件、放排舊照片,讓村裡的文化‘有地落腳’。”周宗霖介紹。

  在村民家,自來水管道、水沖衛生間也逐步改造完成,生活用水不再依靠肩挑手拎。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夾皮溝村計劃開展藍莓採摘旅游項目,“讓傳統村落不但有得看,也有得玩。”

  臨江市住房城鄉建設局有關工作負責人孫愛民介紹,近幾年,臨江市持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列出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工作重大項目清單,開展古井維護、污水管道改造、村路改造等116項工作。

  在夾皮溝村旁的三道陽岔村,朝鮮族村民佔六成多,少數民族文化濃厚,村落背靠六道溝冶銅遺址公園。

  2022年起,臨江市邀請省內外多位文化專家交流座談,“既要‘修舊如舊’,把冶銅遺址、朝鮮族民居都保護好,也要謀劃村史館建設,把村子文化傳承變遷講述好,讓文化有根。”孫愛民說。

  珍珠村鬆嶺屯

  黃牆泥瓦  辣椒飄香

  黃牆泥瓦玻璃窗,房梁下成串的紅辣椒隨風飄動。不同於六道溝鎮的“霸王圈”與朝鮮族民居,花山鎮珍珠村鬆嶺屯的房屋關東風格更為明顯。

  “村中間這段山路,是不少電影取景地。”珍珠村黨支部書記范建超正熱情地給游客介紹。和村裡大多數人一樣,范建超的祖輩也是“闖關東”來到村裡,日出而作、耕牛下地、熱情好客沿襲至今。

  如何吸引更多游客?“關東風情裡,藏著大商機。”范建超說。近幾年,鬆嶺屯村民在自家民宿擺上東北大花褲、炕琴、羊皮襖等老物件,屯裡還逐步增加了牛爬犁、打雪仗、雪圈等娛樂項目,2024年,鬆嶺屯接待游客3萬余人次。

  由於地理位置、交通狀況、規劃時間等多種因素,與其他傳統村落相比,目前鬆嶺屯旅游發展得相對較好。臨江市推動傳統村落間的互相帶動,將5個傳統村落及周邊旅游資源設計連接,與各地旅行社加強合作,形成臨江市傳統村落旅游帶。

  “白山市高鐵通車后,我們還將嘗試與白山市撫鬆縣、長白山等地建立聯系,融入‘大長白’的格局之中。”孫愛民介紹。

  鬆嶺屯的發展,也為其他傳統村落提供了思路。臨江市搭建起傳統村落溝通交流渠道,與范建超交流后,樺樹鎮西小山村黨支部書記孫成義也有了新想法。

  同樣地處山區,轉頭山屯風景又有不同,一山三面,每面都形似簸箕,地勢緩和,村內道路隨山勢而建,曲折又不過分陡峭。

  依托抗聯紅色資源、人參產業等,孫成義計劃發展鄉村旅游、建設鄉村攝影基地,“要找准傳統村落特色,既借鑒經驗,又差異化發展。”

  

  游覽貼士

  怎麼去:

  從吉林省白山市出發,駕車沿222國道行駛57公裡到達臨江市區,時長約1小時﹔也可乘坐白山市至臨江市客運大巴,時長約1.5小時。

  到達臨江后,沿331國道駕車55公裡到達六道溝鎮,可前往夾皮溝村、火絨溝村、三道陽岔村﹔自臨江市出發,去222國道轉020鄉道,駕駛30公裡,約40分鐘,可到達鬆嶺屯﹔自臨江市出發,沿331國道行駛67公裡,可到達轉頭山屯。

  吃什麼:

  鐵鍋燉、山野菜、黏火勺、榛子、朝鮮族冷面、打糕等。

  住哪裡:

  鬆嶺屯可提供民宿。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02日 07 版)

(責編:姜迪、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