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吉林頻道

以奮斗之名 攜手並進 繪就長春高質量發展輝煌畫卷

2025年01月23日09:21 | 來源:人民網-吉林頻道
小字號

近日,長春市委宣傳部、長春市委網信辦攜手人民網、新華網、中新網、吉林日報推出“長春振興突破這一年”網絡主題宣傳活動。探尋2024年長春產業升級背后的智慧與力量,感受科技創新的蓬勃動力,見証民生改善帶來的幸福溫度,領略鄉村振興勾勒的壯美畫卷,全力推動長春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

“一起走過春夏秋冬,一道經歷風雨彩虹,一個個瞬間定格在這不平凡的一年”。告別2024年,迎來2025年,回望奮斗足跡,令人感慨、難以忘懷,長春市人民以不屈不撓的精神和堅定的信念,共同繪就了一幅充滿挑戰與成就的輝煌畫卷。

一年來,全市人民迎難而上、加壓奮進、苦干實干,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投身到各項事業中去。從產業升級轉型到培育新質生產力,從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到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從產業協同聯動到守牢惠民生底線,每一處都留下了全市人民辛勤耕耘的足跡。

“北國春城”田間活力顯——

2024年,長春市全面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糧食增產有實力、機械化收割有效率、土地連片有成效、節糧減損有辦法,切實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筑牢“北國春城”“大糧倉”。

吉林省鴻翔種業有限公司農田。

吉林省鴻翔種業有限公司農田。

和往年不同,2024年,長春市的秋收時間至少推遲了10天,但糧食的品質和產量卻喜人。在公主嶺市范家屯鎮的一片農田裡,乾程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成說:“今年我們既流轉土地,又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雖然秋收開始得晚,但好在土地連片、農機給力。”

“地還是那些地,但秋收方法不一樣。過去土地零散,不好開展規模化作業,將‘旮旯’地塊集聚,才能釋放規模效應。”九台區龍嘉街道小城子村黨總支書記唐明亮介紹,村裡的17個農機大戶抱團發展,具備了服務全村農業生產的能力。

在長春農業博覽會上,主播介紹玉米品種。人民網記者 李洋

在長春農業博覽會上,主播介紹玉米品種。人民網記者 李洋

“隻聞機械聲,不見種田人”,在一個個“新農人”的帶領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唱主角”,為農業生產帶來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糧食穩產有保障,如何增收是關鍵,長春市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與農業基礎,不斷探索,拓展多種“水稻+”農業模式,拓展農民增收空間。

在德惠市岔路口鎮長義家庭農場,稻蟹種養模式已成為增收的新途徑。“以前我在水稻田裡養鴨子,能夠改善水質,但是對稻米的產量影響不大。學會稻蟹種養之后,我的水稻增產了,還收獲了河蟹。”負責人李長義說。

地處世界著名的黃金玉米帶、黃金水稻帶,奠定了德惠深厚的農業基因。(德惠市委宣傳部供圖)

地處世界著名的黃金玉米帶、黃金水稻帶,奠定了德惠深厚的農業基因。(德惠市委宣傳部供圖)

據德惠市農業農村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德惠市現已形成稻田養蟹、稻田養魚、稻田養蝦、魚蟹混養、蝦蟹混養等五種模式有機融合的局面。

穩產增收品牌響,長春十分重視農業品牌建設,長春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通過在全國范圍內宣傳推介長春糧食品牌和糧食企業,不斷提升長春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長春大米”和“長春鮮食玉米”已成為全市的“雙金”名片。

新時代下的長春,農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如破土而出向上拔節生長的秧苗般,農業生產模式更新,智能化農業場景多樣,無人農場、智慧農業等新興業態正在蓬勃生長,迎接一個又一個的“春天”。

“工業長子”發展動能足——

2024年,長春市持續完善“3轉、4強、7新”產業體系,加快動能轉換、促進結構優化,不斷提升經濟質量和效益。培育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工業長子”高質量發展動能十足。

CR450BF動車組在中車長客股份公司進行調試。(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供圖 李顏君攝)

CR450BF動車組在中車長客股份公司進行調試。(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供圖 李顏君攝)

12月29日,全球跑得最快的高鐵——CR450動車組樣車在北京發布,其中CR450BF動車組由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車長客)生產。

“CR450BF動車組最高運行時速400公裡,最高試驗時速450公裡,擁有更高速、更安全、更節能、更舒適、更智能等特點,為推動世界高鐵技術創新發展注入新活力。”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朱彥說。

CR450BF動車組在中車長客股份公司進行調試。(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供圖 李顏君攝)

CR450BF動車組在中車長客股份公司進行調試。(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供圖 李顏君攝)

在研制過程中,沒有可以借鑒的成熟經驗和技術平台,朱彥和團隊完全憑借著自主創新、正向設計的勇氣和打造國家名片的使命擔當,突破了減阻降耗、減振降噪、全要素輕量化系統集成等成套技術,實現了理論、技術、裝備、標准、管理模式的全面創新。

一批批重點項目落地生根,一批批高新技術企業茁壯成長,為長春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我們參賽的是大氣激光探測雷達裝備產業化項目,大氣激光雷達相當於用激光手段給大氣做CT,可以精准測量大氣參數,實現污染物溯源。”在“中國創翼”創業大賽吉林省選拔賽上,珩輝光電測量技術(吉林)有限公司項目獲得先進制造賽道一等獎,企業負責人谷野說,在長春市多項支持政策的助力下,珩輝測量被評為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還成功打通了和光機所的科技成果轉化鏈條,大大推動了公司科技成果轉化的實力,推動了公司未來發展前景。

為了推進科技成果持續轉化,長春市組建了4個科技成果轉化專班,發掘出適合本地轉化項目,讓高校、科研院所“待字閨中”的科技成果持續釋放創新活力。

向“新”發力,提“質”前行,東北老工業基地長春,著力構建“3轉4強7新”現代化產業體系,突出創新和產業融合聯動,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一幅產業蓬勃、創新涌流、活力迸發的精彩畫卷正徐徐展開。

“幸福之城”生活節節高——

高質量發展最終承載的目標,就是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美好更有品質的生活。2024年,長春市持續實施“幸福長春行動計劃”,切實解決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民生問題,進一步提升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我腰不好,腿不好,不願意做飯,孩子還沒退休,盡量出來吃,主要是菜品豐富,很適合我們口味,品種多,隨便選。一頓大概12元。”今年83歲的王競前老人家住淨月高新區博碩街道彩宇社區,自從社區開了老年食堂,王競前老人幾乎每天都要帶著老伴到食堂就餐,一日三餐的問題全解決了。

老年食堂寬敞明亮。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老年食堂寬敞明亮。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淨月高新區博碩街道彩宇社區敬老餐廳管理人員劉穎說:“就餐實行階梯優惠政策,60周歲至69周歲的老人就餐每位是13.5元,70周歲至79周歲的老人就餐是12.75元,80周歲至89周歲的老人就餐每位是12元,90周歲以上的老人就餐免費。目前,平均每天用餐的人數約100人左右。”

社區雖小,卻連著千家萬戶。在《2024年建設幸福長春行動計劃》中,長春市全力推進敬老餐廳建設工作,讓老人們在“家門口”享受美好“食”光,用“小飯碗”裝起“大民生”。

進入冬季,長春市街頭亮起了色彩斑斕的燈光造景,長春市城市管理局於7月組織開展全市街路亮化工作,范圍包括62條街路、15個廣場、8個公園、5個高速出口、46個節點。長春市從居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著力解民憂、紓民困、暖民心。

長春市人民大街夜景。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長春市人民大街夜景。人民網記者 李洋攝

“路口有冰雕冰燈,路兩邊樹上都是彩燈,今年長春真好看”“之前家門口坑坑窪窪不好走,現在修補后的道路平坦寬闊,心情舒暢許多,幸福感更強了”“‘閥管灶’改造后,使用燃氣更安全、更放心,多了一重保障”“供暖期再也看不到黑煙了”……在一聲聲贊美和肯定聲中,幸福長春的底色越來越濃郁。

如今,長春的城市建設正以蓬勃之勢,為民生幸福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道路拓寬了,交通更加便捷﹔公園綠地增多了,城市環境更加宜居﹔公共服務設施完善了,市民生活更加便利……每一處變化,都凝聚著全市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奮進之姿定格精彩,實干之態鏗鏘有力。新的一年,長春將持續以人民為中心,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更加堅定的步伐,以奮斗之名,攜手並進,迎接新的挑戰和機遇,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繪就更加輝煌的畫卷!

(責編:馬俊華、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