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家校社協同育人40年的廣東實踐
1983年,全國第一所家長學校在廣州誕生,從此,“家校共育”從“自發”走向“自覺”。40年來,順應新時代要求,廣東從“家校共育”走向“家校社協同育人”,構建起政府高位統籌,部門相互協作,學校具體主導,家長全面參與,社會積極配合的多元育人新格局。
以“家校共育”,啟動育人方式轉變
早在1983年,廣州市荔灣區樂賢坊小學率先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家長學校,1986年被全國婦聯和教育部命名為“優秀家長學校”,這一創舉不僅標志著“家校共育”理念的真正落地,而且從此我國家校共育從“自發”走向“自覺”,家長學校這個新名詞迅速從廣州走向全省、全國。1998年,廣東又出版了全國第一套涵蓋幼兒園、小學、中學家長學校的《教子成材系列叢書》﹔2005年,“廣東省家庭教育現場會”在深圳寶安召開﹔2014年,廣東省出台了《關於加強家長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直接推動了全省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學校的全面規范化發展。
四十年來,廣東努力探索從“家校共育”走向“家校社協同育人”,順應教育高質量發展要求,拓展“協同育人”的內涵與外延,錨定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目標,聚焦解決協同育人工作中長期存在的職責不清、路徑不明、指導不足、資源不夠的四大突出問題,實施了省、市、區、校四級,行政管理與業務指導雙線的“四級雙線”管理體系,重點推進五方面工作舉措,努力建設有溫度、有深度的協同育人平台,形成了政府高位統籌、部門相互協作、學校具體主導、家長全面參與、社會積極配合的多元育人新格局,推動教育的內涵發展、創新發展、特色發展,為全國提供獨具地域特色,體現改革精神的“廣東實踐”。
以頂層設計,推動家校社協同育人行穩致遠
開展協同育人頂層設計,首先要發揮制度優勢,形成黨政領導齊抓共管局面。在省教育廳的直接領導和積極推動下,以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為目標,通過聚焦頂層設計、挖掘與整合家校社協同育人資源等舉措,構建了日趨完善的協同育人網絡。
把行政力與學術力相結合,2006年在全國首創,設立廣東省中小學德育研究與指導中心(以下簡稱“省德育中心”),被省教育廳賦予了整合全省家校社教育資源的重任,設置機構配置專業人員,組織日常工作運行。同時,構建“省—市—區(縣)—校”四級家庭教育管理與指導體系,力求打破層級壁壘,實現上下聯動、資源共享。全省各地紛紛設立家庭教育指導中心等業務機構,確保協同育人工作向規范化、專業化發展。有些地市還推動民間力量設立家庭教育研究會、家庭教育研究院等組織,這些機構不僅培養了一批批區域家庭教育指導骨干力量,還豐富了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活動形式,增加了協同育人靈活度。
隊伍建設是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關鍵。廣東在省級層面成立了中小學家庭教育指導專家委員會,主要負責全省中小幼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決策、咨詢、政策研究、學術研究、督導評估、隊伍培養和交流活動等。同時,充分發揮全省教育系統名校(園)長、名教師、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三名”工程的影響力,先后有447個工作室積極開展協同育人工作。各地市也積極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名師工作室建設、設置家庭教育教研員崗位、組建家庭教育講師團等。
深圳寶安區家庭教育指導隊伍建設圖
研制工作指引,描繪協同育人新藍圖。2014年,廣東就出台了《關於加強家長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2016年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委員會建設的通知》《關於指導推進家庭教育的五年規劃(2016—2020年)》等重要文件。在調研的基礎上,省德育中心研制出台了《廣東省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學校工作指引》《廣東省中小學教師家訪工作指引》《廣東省中小學家庭教育親子溝通指引》《廣東省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委員會工作指引》等一系列相關指引,《廣東省家庭教育指導名師工作室管理辦法》也將出台,進一步完善以學校為主導的家校社協同育人制度體系。
以問題解決,導向成果創新
在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探索中,廣東也和其他省市一樣,曾經遇到四大問題:職責不清、路徑不明、指導不足、資源不夠。廣東始終堅持以改革為導向,以教育研究引領實踐創新,不斷激發新的成果涌現。
深入實踐調研,把准協同育人的痛點與需求。為全面掌握廣東各地協同育人的現狀和需求,省德育中心在周峰教授主持下,組織全省21個地市,110所中小學校參與,開展家校社協同育人狀況調查。其中,線上調研家長問卷完成人數達11萬多名,教師問卷完成人數近萬名,調研內容包括學校工作機制、教師參與情況、家長參與情況、家庭教育現狀等。調研組還赴湛江、中山、清遠、深圳和潮州等五市開展座談與走訪,深入了解協同機制、督導評估、經費保障等情況。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家校社協同育人報告量化分析》《從“家校共育”走向“校家社協同育人”:廣東學校家庭教育現狀調查報告》《加強和改進學校家庭教育的指導意見》等。
深化課題研究,扎根協同育人的理論與實踐。廣東積極開展有關家校社協同育人課題的立項研究,以教育科研推動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深入開展。近三年廣東省中小學德育課題立項約640項,涉及“家庭教育”36項目、“協同育人”13項目。各地市每年的教育規劃課題也設有協同育人專題。為有效提升一線中小學教師德育科研能力,省德育中心專門成立研究部,密切關注各類德育課題的開展動態,確保課題研究方向始終保持正確,並致力於推動研究成果的有效轉化。
以強化支持,助力社會有效協同
社會各界的有效協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搭建了豐富多樣的資源與活動平台,廣東省各級政府部門及社會機構進行了深入探索,形成行之有效的實踐模式。
“省婦聯”打造南粵家長網校,服務全省中小學。由廣東省文明辦指導,廣東省婦聯、廣東省志願者聯合會共同主辦,利用視頻平台的網絡技術,聯動南方+學習強國的巨大傳播力,打造首個覆蓋全省的線上家庭教育學習公益平台“南粵家長網校”。該公益平台先后邀請全國各地的家庭教育和兒童教育專家,以及來自教育一線的名師名校長,針對新時代背景下家庭教育的重點、熱點、難點,覆蓋幼兒、小學、中學三個階段,錄制了200多集的精品微視頻課程,內容涵蓋“雙減”背景下的親子溝通、青春期教育、習慣養成、心理健康、身體健康、隔代教育、家風傳承、婚姻家庭等方面,課程的宣傳覆蓋面超過300萬人,真正實現了在全省范圍內構建家教家風的公益服務工程。
“文明辦”公益送教,豐富服務形式。各地“文明辦”在推動鄉村未成年人文明培育方面,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整合各方面資源,通過吸納公益送教、文藝下鄉等項目,為鄉村未成年人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實現服務陣地有效延伸。廣州市文明辦將愛國主義教育、優秀傳統教育融入“七彩行動”項目,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優勢,聘請民間藝人,文藝志願者,開設中華武術、舞龍醒獅、楹聯等80個特色課程, 成為孩子受益、家長滿意、社會稱贊的育人工程。
“少工委”研學實踐,創意新穎。少先隊廣東省工作委員會通過與博物館、校外實踐教育營地等合作,打造“廣東紅領巾巴士學堂”,開展研學實踐活動,為青少年提供校外實踐教育的新載體,較好地培養了青少年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少工委還通過車票收益募捐公益基金,支持少先隊事業,引導青少年體悟新時代的幸福底色。
“關工委”推動規范化家長學校建設。廣東省教育系統關工委開展了“規范化家長學校實踐活動實踐區”公益項目的建設。積極發揮“五老”(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的優勢,組建省級教育工作指導員隊伍,對全省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學校開展督導,促進家長學校規范化建設,全省實踐區已達97個,有11000所學校參與,惠及896萬名學生家庭,為家校社協同育人提供有力保障。
青少年宮積極助力家校社協同,育人形式更多樣。各地青少年宮積極響應國家政策,開展家校社協同育人活動,廣州市少年宮推出以“家教第一現場”系列為標志的家庭教育品牌活動,揭陽市少年宮依托公益項目,設立學雷鋒志願服務站,長期開展“科技小制作”等活動﹔湛江市專門設置了家長溝通渠道,關注孩子成長需求,收集家長建議﹔陽江市推出“每周少年宮”計劃,通過定期舉行科普講座,手工制作、體育競技等活動,引導青少年在玩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
以經驗共享,激活地市特色探索
廣東在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道路上,始終鼓勵各地各校開展個性化探索,以期形成百花齊放、共同進步的良好局面。
創新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模式,廣州市教育局積極推動“家庭教育名師工作室”建設,發揮名師的示范引領作用,帶動更多教師參與到家庭教育指導工作中來,共同探索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新模式。現已評聘兩屆,共有100個市級名師工作室,培養員2000余人,指導服務覆蓋全市學生家長。家庭教育名師通過家庭教育工作坊、講座、在線課程等多種方式,廣泛傳播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幫助家長們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有效的家庭教育技巧。
深圳以“家庭教育大講壇”和“談心”系列直播欄目為品牌項目,巧妙利用新媒體平台,創新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家庭教育大講壇”已舉行54期,每一期有近100萬家長參與學習。“談心”欄目主要針對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話題展開,現已推出18期。兩個欄目通過邀請專家學者、家長代表、學生代表,圍繞家庭教育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深入剖析和講解,為廣大家長提供科學實用的育兒指導。不僅無差別輻射到全市各個家庭,還傳播到廣西、汕頭、河源等幫扶地區。
佛山市南海區通過構建“行政部門主導,校家委會主體,區家促會聯動,社會有效支持”的區域性協同育人機制,成功推進了規范化家長學校的建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其中“領航工程”等項目更是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組織專家講座、家長沙龍、親子活動等多種形式,為家長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和交流平台。
肇慶市創新構建“家校社醫”協同育人機制,成效顯著。肇慶市教育系統通過與第三人民醫院合作,建立醫教綠色通道,將醫療資源引入學校、開展系統心育活動,打造多元化課程體系,創建心理救援熱線網絡,提升家校社醫協同開展心理危機干預及預后工作實效。共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中山市創新開發了博物館課程。該課程基於僑鄉南區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統整區域內教育資源,構建良都博物館課程。課程注重跨學科整合,以主題為線索,倡導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通過課堂探究、研學行走等方式,家校社合力共進,助力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感悟良都文化,提升綜合素養。
東莞市一方面將家庭教育指導課程納入全員教師培訓,通過分層分類培訓、專題培訓及遠程繼續教育課程,全面提升教師家庭教育指導能力﹔另一方面創新性地構建“慧導師”等專業成長路徑,打造高水平家庭教育指導師資隊伍﹔同時還發揮名師輻射作用,聯合社會資源開展“空中父母學堂”等家庭教育指導活動。
2023年,中共廣東省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開展校家社協同育人典型案例征集活動,從區域、學校、年級、班級四個層面發掘可操作、可示范、可復制的有效模式。案例分三類:第一類是區域協同育人案例,側重區域層面家庭教育指導體系及推進社會資源開放共享的經驗做法﹔第二類是學校協同育人案例,側重學校層面的協同育人工作經驗做法或特色活動創新﹔第三類是協同育人品牌項目,側重學校、區域或相關部門在開展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中形成的卓有成效的品牌項目。這些典型案例的評選和發布,不僅展示廣東在家校社協同育人方面的實踐成果,而且為粵東西北地區的中小學提供鮮活學習資料。廣州市天河區、深圳市光明區、汕頭市龍湖區更是入選2023年教育部家校社協同育人實驗區。
“體驗式教學隨處可見、家庭教育指導活動有序推進、公益性課外實踐廣泛開展、創新實踐基地遍地開花……廣東省的校家社協同育人工作經過多年探索實踐,正在繪制新圖景、構建新格局。這是一種注重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合作、互相支持的新型教育模式。”
40年廣東實踐反復証明,家校社協同育人是構建良好教育生態的本質要求﹔是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的重要支撐﹔更是轉變育人方式,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有力舉措。(吳迪 周峰 葉湛霞 涂南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最高補貼15000元!吉林省家裝家居產品換新品類增加至27個
- 近日,記者從吉林省商務廳獲悉,《吉林省支持家裝家居產品換新實施細則(第二版)》(以下簡稱《實施細則》)印發。吉林省支持各地開展家裝廚衛“煥”新活動,對購買舊房裝修、廚衛等局部改造、居家適老化改造所用物品和材料,以及智能家居產品的消費者給予適當補貼,補貼范圍增加至27個品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