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之鄉的金秋“豐”景

金秋送爽,稻菽飄香,鎮賚縣的290.5萬畝糧食作物在這個十月步入了收獲的尾聲。廣袤的田野間,處處是繁忙而喜悅的景象,各鄉鎮村屯爭分奪秒,緊鑼密鼓地推進著秋收的進程。
在鎮賚縣建平鄉麗華家庭農場的水田種植基地,一幅震撼人心的豐收畫卷徐徐展開。滿目金黃,沉甸甸的稻穗壓低了稻稈,馥郁的稻香隨風飄散。三台聯合收割機在田間往來穿梭,收割、脫粒、粉碎稻稈等工序行雲流水,仿佛為水稻收割按下了“加速鍵”,隻為確保每一粒糧食都顆粒歸倉。據農場負責人張利介紹,今年已是他們在這片鹽鹼地上種植水稻的第十個年頭。得益於縣政府的大力扶持政策以及省農科院的專業技術指導,農場通過引進耐鹽鹼水稻品種、優化種植密度、推行稻蟹綜合種養模式等舉措,不僅有效提升了土壤肥力,水稻的產量與品質更是逐年遞增。曾經貧瘠的鹽鹼荒地,如今已然華麗轉身,成為富饒的米糧川。農產負責人張利滿懷信心:“我們與政府簽訂了17年的土地承包合同,這份合同讓我們心裡有了底。今年農場種植水稻2500畝,產量約240萬斤,比去年增長了15%。今年還養了70多頭牛,正好能把秸稈利用起來喂牛,還新建了一個600平米的倉庫。明年計劃把農場地面做硬化,再蓋幾間大房子,改善一下生產、生活條件。”
建平鄉麗華家庭農場水稻收割現場。
鎮賚鎮新立村后青龍屯種植戶程少杰家的院子裡,金燦燦的玉米堆積如山,豐收的喜悅綻放在她的臉上。她興高採烈地介紹:“今年我家種了9公頃玉米,運用水肥一體化技術,產量比去年大幅提高,新技術真是效果顯著。”
鎮賚鎮新立村村民程少杰家玉米晾晒。
鎮賚鎮新立村村民程少杰家玉米收割現場。
在建平鄉后六家子村四家子屯狄新紅家的玉米地裡,大型玉米收割機轟鳴作響,收玉米棒與割秸稈一氣呵成。籽粒飽滿的玉米棒從收割機前端的切割口直接被收入收納箱中,一排排玉米秸稈則通過收割機下方的刀鋒切割后,由傳送帶送至秸稈收納箱。作為村裡的玉米種植戶,狄新紅看著庭院裡堆積如山的玉米,欣慰之情溢於言表:“今年我家種了7公頃玉米,採用大壟雙行技術,種植萬孚7號等高產品種,今年畝產遠超往年,每公頃產量可達3萬斤。”建平鄉副鄉長周雲峰介紹,該鄉2024年種植玉米面積達15000公頃。自2021年以來,全鄉全面推廣水肥一體化種植技術,糧食產量顯著增加,今年每公頃增產4000到5000斤。隨著產量的節節攀升,老百姓種植玉米的積極性也與日俱增。
建平鄉后六家子村村民狄新紅家晾晒玉米。
年初,全縣農村經濟工作會議確立了“興水增糧、整地增糧、科技增糧、政策增糧”的農業發展思路,為全縣抓好糧食生產指明了方向,凝聚了強大的合力。農業部門在全縣重點推廣了玉米保護性耕作、寬窄行水肥一體化栽培、一埯多株栽培、土地深鬆、抗低溫、促早熟、農田滅鼠和水稻“三推兩早一達標”、病虫草害防治等十多項先進技術,並採用航化防治稻瘟病和玉米螟等病虫害防治技術,為農民科學種田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有力保障了糧食產量的穩步增長。
在有著“水田第一鄉”之稱的嘎什根鄉,金色的稻谷在微風中翻涌成浪,農戶駕駛著收割機在稻田間忙碌穿梭。眨眼間,一塊稻田便收割完畢,滿載稻谷的車輛在田間道路上穿梭不息。鄉黨委副書記徐海峰介紹:嘎什根鄉今年水稻種植面積達22.6萬畝,預計秋收於十月末結束,目前已完成八成以上的收割工作。從當前的統計數據來看,全鄉水稻較去年預計增產2%左右。
嘎什根香后圍子村水稻收割現場。
大屯鎮謝台崗子村,村民孫艷龍望著自家稻田裡隨風搖曳的沉甸甸稻穗,滿心歡喜。“今年我家種植水稻120畝,預計收獲稻谷72噸,又是一個豐收年!”在大屯鎮任志國的水稻田裡,200公頃的育種水稻收割已接近尾聲。任志國介紹說:“今年在農科院的協助下開始種植育種水稻,旨在進一步提升我們合作社農產品的品質和技術含量,生產出更優質、更營養、更美味的大米。今年種植的育種水稻已被省農科院全部收購,價格比普通水稻平均每斤高出0.2元。明年還將繼續在提升水稻品質方面下功夫,爭取讓每畝地創造更大的效益。”據大屯鎮鎮長董海林介紹,今年全鎮水稻預計產量16.2萬噸,比去年增長5.9%,種植面積達18.5萬畝,較去年增長3%,今年大屯鎮水稻喜獲豐收已成定局。下一步,鎮裡計劃加大對農業的技術指導和培訓服務力度,為明年的水稻穩產增收奠定堅實基礎。
謝台崗子村村民孫艷龍開心地看著自己種的稻子。
大屯鎮謝台崗子村水稻裝車現場。
來到莫莫格蒙古族鄉夢香灣米業,金黃色的有機稻米堆積如山,錯落有致,構成了一幅美不勝收的豐收畫卷。據夢香灣米業負責人孟慶江介紹,今年種植了56公頃的有機水稻,這是他種植有機水稻的第六年,隻施用顆粒有機肥、生物菌肥和農家肥,並投放蟹苗以助除草、滅虫,田間維護主要依靠人工。今年收獲的稻米以每斤16元的價格開始銷往石家庄、陝西等地,同時螃蟹今年的收益也頗為可觀,實現了一水雙收。近幾日,他逐步將新購入的扣蟹放入越冬池,待明年春季再投放進稻田。
莫莫格鄉夢香灣米業准備越冬的扣蟹。
縣農業農村局的姜少臣介紹:“今年鎮賚縣借助項目推動,完善田間配套設施,充分利用土地整理新增耕地,以引嫩入白、河湖連通工程為依托,擴大了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同時,狠抓科技推廣,保障糧食產量的穩步增長。充分發揮科技人員的作用,組織他們進村入戶指導農民科學種田,依托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引進新品種和適用新技術,改良、提升農產品品質,提高全縣農民的科技種植水平。”
據統計,2024年,全縣水稻種植面積155萬畝,預計產量20.6億斤,預計增產1000萬斤﹔玉米種植面積115萬畝,比上年增加3萬畝,預計產量15.5億斤,預計增產5000萬斤﹔其他糧食作物如大豆、小麥、薯類、雜糧雜豆的種植規模和產量與往年基本持平。截至發稿前,全縣已收割耕地275萬畝,預計再有三四天便能完成全部糧食的收獲工作。
鎮賚縣作為吉林省的產糧大縣,始終堅定不移地貫徹“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國家戰略,以建設農業強縣為目標,致力於打造“品質農業”,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附加值,推動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點的農業產業項目,鼓勵新科技、新發展理念融入農業生產之中。豐收的篇章仍在續寫,耕耘的腳步永不停息。未來,鎮賚縣將持續在農業產業領域發展新質生產力,科學改良鹽鹼地,開辟一條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相得益彰的良性發展之路。同時,進一步強化品牌效應,積極落實吉林省“千億斤糧食”產能目標計劃,將“鎮賚大米”這一優質品牌推向全國,為“中國飯碗”增添更多“吉糧”力量。(鎮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新雪季 吉林誠邀8500萬江蘇朋友滑冰戲雪泡溫泉
- 白山鬆水孕育冰雪神奇,吉林誠邀8500萬江蘇朋友來吉過冬。10月28日,為落實吉林省委、省政府將旅游業打造成“萬億級”產業發展目標,推進冰雪強省戰略,以“引客入吉”為政策著力點,持續深化與國內重點客源省份交流合作,搶佔市場先機,助力新雪季市場繁榮,吉林省在江蘇南京舉辦了“雪國來信”2024—2025新雪季文旅主題推介會。…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