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黑土地上糧滿倉

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
2024年09月26日08:22 | 來源:人民網-吉林頻道
小字號

金秋九月,正是收獲的季節。

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實施“梨樹模式”的地塊,玉米即將迎來豐收﹔

白城市鎮賚縣昔日“不長毛”的鹽鹼地上,披上了滿眼的金黃﹔

洮南市國家級雜交玉米種子生產基地裡,顆顆飽滿的果粒正在入庫珍藏﹔

……

放眼吉林大地,一片金黃與翠綠交織的豐收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在今年9月22日的第七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前后,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吉林省委網信辦主辦的“稻花香裡說豐年”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走進廣袤的黑土地,看吉林各地如何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保護利用黑土地,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

“越來越多的農民積極參與保護黑土地”

四平市梨樹縣梨樹鎮北夏家村,肥沃的黑土地上,秸稈還未褪綠,玉米已經金黃。

“今年玉米能豐收了,你看這玉米棒各保個兒,都是‘活杆成熟’。”聚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邵亮亮握了握硬實粗壯的玉米棒,笑道,“秸稈還綠著,吸收營養還能再長一長。”

秋分時節,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准化生產基地核心示范區沃野千裡,遍地金黃。人民網記者李思玥攝

秋分時節,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准化生產基地核心示范區沃野千裡,遍地金黃。人民網記者李思玥攝

梨樹縣所在的東北平原,春季多大風天氣,而黑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就是風蝕和水蝕,為此,當地摸索出“梨樹模式”。

“梨樹模式,就是秸稈覆蓋還田,通俗地說就是給大地蓋上一層被子,把土留住,覆蓋的秸稈腐爛后又會增加黑土層的厚度,增強地力。”2015年,曾就讀於吉林農業大學的邵亮亮返鄉創業,在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的推廣下,開始接觸“梨樹模式”。邵亮亮認為該模式理論上是可行的,但當王貴滿和吉林農大實驗站的專家到村裡做培訓,告訴大家“梨樹模式”為什麼行時,“社員們大多不認同,萬一影響出苗,咋辦?”

於是,邵亮亮帶頭試行“梨樹模式”。“產量逐年遞增,糧食品質也提高了。”他給農戶們一算賬:用了“梨樹模式”的土地有機質含量逐年增長,節約了不少化肥成本。“到秋天了,大家一看玉米棒子確實比他們的好,也就認可了。”

“梨樹模式”到底成效咋樣?在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准化生產基地核心示范區,王貴滿扒了扒地上的黑土,“這用了‘梨樹模式’的土地,黑土層差不多有50厘米厚,每年能增產8%左右,相較傳統耕作方式還能節省8%的成本。”

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展示著“梨樹模式”下的黑土地。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攝

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展示著“梨樹模式”下的黑土地。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攝

連續多年的監測數據顯示,採用“梨樹模式”的試驗田近10年的土壤含水量從20%增加到40%,減少土壤流失80%,耕層深度0至20厘米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近13%。

“今年一公頃地出兩萬五六千斤糧沒有問題。”邵亮亮得出結論,“保護好黑土地,才能多打糧、打好糧。”

近年來,吉林省深入貫徹“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創新黑土地保護“梨樹模式”、鹽鹼地改良、“大安模式”、科技幫扶“靖宇模式”,為打造新時代“大國糧倉”添磚加瓦。

“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民積極參與保護黑土地,成為保護黑土地的追隨者、實踐者、推廣者。”王貴滿語氣欣慰。

“向土地要糧是有限的,向科技要糧是無限的”

“過去一公頃地就能產幾千斤糧,現在能年產兩萬斤。”白城市鎮賚縣大屯鎮英台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任志國掂了掂顆粒飽滿的稻穗,欣喜地說,“今年是個豐收年,糧食能比往年增產7%。”

英台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任志國看著顆粒飽滿的稻穗露出喜悅的笑容。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攝

英台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任志國看著顆粒飽滿的稻穗露出喜悅的笑容。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攝

“風吹沙土遍野跑,鹽鹼地上不長草”。曾經的鎮賚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域內半數以上耕地為鹽鹼地,被稱為“西北角的困惑”。是什麼讓這片白花花的鹽鹼地變身“綠油油”,收獲“金燦燦”?

“向土地要糧是有限的,向科技要糧是無限的。自從有了農科院專家的技術指導,鹽鹼地變身‘米糧川’,秘訣就是靠科技。”種了近30年水稻的任志國總結出經驗。

“我們通過‘以種適土’和‘以土適種’相結合,配套相應的改良措施,實現重鹽鹼地水稻的高產、優質。”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員馬巍常年扎根在鎮賚,“以稻治鹼”,治理鹽鹼地,篩選優質豐產耐鹽鹼水稻新品種,推廣鹽鹼地高產栽培新技術。

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員馬巍(前)與團隊正在檢查水稻長勢。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攝

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員馬巍(前)與團隊正在檢查水稻長勢。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攝

馬巍介紹說,目前,以玉米生產檸檬酸過程的剩余物制成鹽鹼地改良劑、有機水溶肥和微生物液體菌肥等系列產品,可實現綠色、安全、高效地改良鹽鹼土壤。

馬巍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相較於傳統的有機肥,採用檸檬酸副產物改土,平均每公頃至少能為農民節約4000元。穩產可持續的同時,還能節本增效。

與此同時,馬巍還致力於“一水兩用、一田雙收”,指導鎮賚縣稻田養蟹,河蟹能清除田中雜草,吃掉害虫,排泄物又可肥田,促進水稻生長,稻蟹共生實現經濟收益與生態環境雙豐收。

水稻品種從長白9號到吉粳88,產量從每公頃五千斤到兩萬斤,從單一水稻種植到綜合種養……近年來,吉林省以科技為依托,正加快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持續加大重點領域科技駐派力量,針對農業生產的實際問題,因地制宜、“一縣一策”,支撐引領吉林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實現跨越式發展。

“現如今,不光水稻產量上來了,品質提高了,合作社還做起了制種育種,能為國家糧食安全作貢獻,我們很驕傲。”任志國欣慰地說。

“種子攥得緊,黑土糧倉才能更充盈”

眼下,吉林各地的玉米種子開始陸續收獲。在洮南市國家級雜交玉米種子生產基地,玉米穗經過分揀、烘干脫粒后進入倉儲庫。

從田裡收獲的玉米穗即將進入生產線。人民網記者李思玥攝

從田裡收獲的玉米穗即將進入生產線。人民網記者李思玥攝

“目前,該基地項目產能達1000噸/批次,玉米倉儲庫總儲存量3000噸,可實現20個玉米品種單獨儲存。”車力鄉玉米制種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路志江說。

2013年,洮南市被農業部評為“國家級雜交玉米種子生產基地”,逐漸形成以“車力鄉玉米制種專業合作社”為龍頭的制種模式,合作社發揮土地流轉、落實面積、統防統治及田間管理等作用,通過大面積膜下滴灌高新技術,實現玉米種子穩產高產。

在路志江看來,“種子攥得緊,黑土糧倉才能更充盈。”近年來,合作社開始實行“基地+農戶+合作社+公司”的運作模式,並與全國11家玉米種子研發企業聯合,繁育29個優良玉米品種,為企業實驗種植500個自主品牌,試種1100個玉米新品種。

可儲存3000噸種子的玉米倉儲庫。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攝

可儲存3000噸種子的玉米倉儲庫。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攝

“通過制種,我們的收入比種植商品糧每公頃至少多出5000元,日子越來越好了。”合作社的一位農民高興地告訴記者。強種穩糧,農民生活有奔頭。

今年,合作社制種面積達到6萬畝,產品遠銷東北、華北等地區,洮南市玉米制種基地從單一的玉米制種向“科研育,產加銷”一體化的產業化方向發展。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近年來,吉林省出台系列指導性文件,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開展育種聯合攻關,培優扶強種業企業,加快公主嶺市國家現代種業產業園建設,供種保障能力穩步提升。

位於公主嶺市國家現代種業產業園的鴻翔種業科研制種基地,玉米種子已經進入大面積收獲期。“目前,玉米品種優迪871表現最好,高產、抗病、抗倒。”鴻翔種業的工作人員鄭天雪說,該玉米品種一公頃能產糧3萬斤。

作為國家現代種業產業園創建單位,公主嶺市目前有持証的種子生產企業55家,種子年交易量7400萬斤左右,已成為吉林省乃至東北地區的種子集散地和交流中心。

今年,吉林省高產玉米品種覆蓋面積達到2683.14萬畝,同比增加255.14萬畝,高產品種不斷擴面應用。農業“芯片”攥得緊,中國飯碗端得牢,吉林大地上,黑土糧倉不斷夯實。

(責編:馬俊華、王帝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