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向“新”出發

——從中國長春國際農業·食品博覽(交易)會看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

2024年08月25日08:08 | 來源:吉林日報
小字號

初秋時節,萬物可期。奮進的吉林,再次展現農業大省的底氣與魅力。

第二十三屆中國長春國際農業·食品博覽(交易)會以“科技創新、綠色發展、交流合作”為主題,以“宣傳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和吉林省‘三農’發展成就,展示示范高新科技成果,引領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合作交流和高質量發展”為目標,讓更多農業領域的新產品、新技術、新業態集中亮相,為農業大省的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蓄勢聚力,也充分展現出吉林朝氣蓬勃的向“新”力。

立足於吉林農業資源稟賦優勢,長春農博會歷經20余年發展,如今已不是一個單純的行業展會,它將吉林農業的特色與優勢全方位展現,它將生產端和消費端有效串聯,為吉林農業注入新鮮血液和向“新”求變的發展能量。

數字賦能——農業有“智”更有“質”

8月18日,農業農村新質生產力實踐展暨吉林省數字農業產業園啟動儀式在長春市淨月高新區舉行。這是本屆長春農博會的一項重要活動內容。

農業單品種全產業鏈應用服務、農業農村低空經濟應用服務、農業農村領域人工智能融合應用服務……活動展示了數字賦能農業生產和管理的多個平台與場景。

以數字平台服務智慧農業,向人們傳遞出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的信念,折射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萬千風景線。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數智化已成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力量。作為全省首個數字農業產業園區,未來在農業領域的創新與實踐令人期待。

展會場外充滿“新”力量,展會內亦是“新”意涌動。

智慧農機,是最能體現農業新質生產力的代表之一。步入智慧農機展區,263家農機企業攜2162台套農機具亮相,大型先進農機、數字智能農機、特色產業裝備……諸多產品展示了農業機械領域的高新技術成果。

展區裡,由吉林大學研發團隊研制的全方位智能除草機十分“吸睛”。該設備運用了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實現無人駕駛、激光除草。

吉林大學生物與農業工程學院副教授王剛介紹,這款除草機可准確識別與定位上百種雜草,定位誤差在毫米級,能減輕雜草對作物90%以上的脅迫,30毫秒即可成功除草,工作效率很高。由於是無人駕駛,可全天候作業。

人參收獲機、丘陵履帶收割機、花生摘果機、除草殺虫滅菌一體機等在不同農業環境下應用的農用機械,呈現農機裝備研究領域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潛力,為農機裝備的躍升提供更多可能。

推進農機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不僅是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推動力,更能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

綠色導向——農業向“綠”向“強”

業內專家認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不僅關注當前的生產效率提升,更著眼於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它推動農業向綠色、低碳、循環方向發展,促進農業資源的節約利用和生態環境的保護。

環保、循環、生態,這些關乎“綠色”的農業生產方式都能夠在農博會上尋得真實場景。

無土栽培區內,蔬菜不種在泥土裡,隻“喝”營養液就能茁壯成長﹔蔬菜不隻在地面種一層,還可以立體分層種植……這些都是無土栽培技術施展的“魔法”。

和傳統栽培相比,無土栽培生產有何不同?“無土栽培的蔬菜生產過程中不使用農藥,實現了綠色無公害生產。”據農博園技術人員介紹,無土栽培的光照、溫度、濕度、肥料等都按照標准化流程操作,可縮短生長周期。

綠色是新質生產力的鮮明特征,農業作為最傳統的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領域。

從綠色有機農副產品到保護性耕作、綠色防控、節水灌溉,展會上處處能夠感受到這股農業發展的綠色脈搏。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以農業“含綠量”提升鄉村振興、農業現代化的“含金量”,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推動力、支撐力,也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注入澎湃動能。

科技強“芯”——種業煥發“新”生機

走進長春農博會室外種植區域,飽滿的谷穗壓彎了谷稈,不遠處的行行玉米亦是整齊有序地挺立田中。

作為展示農業先進科技成果的重要平台,農博會上參展的種業創新成果與示范,總能吸引眾多農業從業者駐足,尋良種找良法,探尋“豐收密碼”。

在吉林省農科院高新技術成果展示區內,各類農作物長勢旺盛。這一處佔地3000平方米的展區,主要展示吉林省重點示范和推廣的作物品種及配套技術新成果。

“今年展示區最大的亮點就是吉雜谷5號谷子。”吉林省農業科學院作物資源研究所副所長徐寧介紹,近兩年,該品種選取10個試點種植,全部實現增產,“這對填補我省雜交谷子空白,提高我省谷子單產,改善我省西部中低產田具有重要意義。”

種子是糧食的“芯片”,事關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做強農業“芯”,是科技創新筑牢“大糧倉”的強勁增量,更是一粒加快培育和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種子”。

今年,長春農博會展區內佔地4萬平方米的大田技術模式區,包含吉林省農科院高新技術成果、玉米水稻優良品種等12個室外種植區域,重點示范推廣千余種優質高產高效作物品種和幾十項綜合種養模式。

2024年是種業振興行動“三年打基礎、五年見成效”階段性目標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做強“種子芯片”,需要在一次次實踐中凝聚智慧,更需要成果的示范與推廣,讓更多的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為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注入“芯”動能。(記者 陳沫)

(責編:馬俊華、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