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喜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尋訪老兵足跡”主題宣傳活動系列報道之十二|老兵安福英:勇毅奮進、不懈努力 舍生忘死完成文件傳遞任務

“無法忘記1954年5月,那是春暖花開的時候,是第三批入朝志願軍開始回國的時候。當到達遼寧寬甸后,綠色的鐵皮車門被打時,我們聞到了祖國的氣息、踏上了祖國的土地。”安福英回憶起當年凱旋的心情時,至今依然特別激動。
老兵安福英。
1934年,安福英出身於一個窮苦家庭。“小時候,我的父親在地主家做長工,一家人生活特別困難。新中國成立后,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分到了土地,告別了食不果腹的日子,我也有了寶貴的讀書機會。”那時,安福英深刻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一心為民的情懷,他心中也種下了聽黨話、跟黨走、報黨恩的堅定信念。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同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的序幕。為了報效國家、報答黨恩,安福英在黨和國家最需要的時候義無反顧入伍,但此時他的家中已經有個哥哥子在部隊當兵,並成為了第一批的入朝戰士。作為家裡僅余的勞動力,如果安福英也當兵,年邁的奶奶和年過半百的父母以及弟弟妹妹都無人照料。家人和老師都更希望他能夠安心讀書,他的入伍申請一直沒有得到學校的批准,錯過了兩次征兵入伍的機會。
關愛老兵志願者看望老兵安福英。
盡管入伍申請多次被學校駁回,但安福英報效祖國、感恩之願的初心從未改變。最終,安福英的執著感動了校方,在第三批志願軍赴朝前如願入伍。
1951年,安福英在沈陽軍區接受了軍事術語學習和軍事素質訓練后。1952年7月,安福英和戰友們跨過鴨綠江,奔赴向抗美援朝的戰場。
戰場上,安福英作為干部處文書,肩負著干部質量統計、改制前的軍銜鑒定及登記工作,為后來的軍銜改制做准備。“我負責每個月去坦克兵指揮所送干部質量統計表。由於戰地情況復雜,快速又便利的交通工具隻有摩托車,但順利時往返時間也要近八小時。”安福英騎著摩托車,在復雜的戰地環境中穿梭,隻為將每一份文件安全及時送達。
志願者為老兵安福英贈送榮譽激勵牌。
有一次,安福英如往常一樣去送機要文件,摩托車的噪音使他無法察覺空中的敵軍飛機,險些遭遇敵機轟炸。“還好當地百姓及時招手、吶喊提醒我,我很幸運活下來了。”這一幕,讓他深刻體會到了戰場上生死就在一瞬間,也讓他更加珍惜與朝鮮人民之間的深厚情誼。
他每次去志願軍指揮所開會都是冒著生命危險的,目標小又容易隱蔽的交通工具隻有摩托車,但路上隨時都會被美軍的飛機發現。有一次安福英正在指揮所開會,敵軍的飛機發現了他們,雨點般的炸彈落了下來,對著他們一陣狂轟濫炸。緊要關頭,安福英和戰友舍生忘死,冒著生命危險將首長護送到了防空洞,又躲過了一場災難。
一口流利的朝鮮語讓安福英在語言上有著優勢,然而,面對戰場上復雜多變的語境和軍事術語,他必須利用一切機會多加學習。在戰場上,他不僅是沖鋒陷陣的戰士,還是不知疲倦的文書兼翻譯官。為了讓中朝軍民的信息溝通准確無誤,隻要身邊戰友有空,安福英就抓緊一切機會學習。憑借扎實的語言功底和業務技能,安福英傳達著中朝兩軍間的戰場消息和中朝軍民間的友好祝福。因工作出色,他榮立個人三等功1次。
吉林省柏合暖兵服務隊看望老兵安福英。
1953年,國內軍隊干部軍銜制開始推行,由於安福英精通雙語,同時具備部隊干部的基本素養,上級領導安排他承擔起軍隊干部資格的審核、鑒定與謄錄等工作。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每當談及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安福英老人便不由自主地哼唱起來。在他看來,自己的一生雖然平凡,但能夠為國家、為人民貢獻一份力量,就是最驕傲、最滿足的事情。
“我見証了祖國的強大,看到了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我們中國人民勇毅奮進、不懈努力,生活得越來越好,我深感幸福。”安福英感慨地說。
社會各界看望慰問老兵安福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