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人民日報海外版點贊吉大二院“金刀”柳克祥:在創新路上不斷走下去

本報記者 熊 建 劉以晴
2024年07月09日08:2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圖為柳克祥。

  柳克祥(右一)在手術中,往往需要佩戴顯微鏡。
  人民網記者 李成偉攝

  手術室裡,隨著心肌保護液的注入,患者慢慢停止了心跳。醫護人員圍著手術台,有序地工作著。

  “我的視野也就5厘米,失之毫厘,謬以千裡。”柳克祥邊做手術邊告誡身旁的助手,“半環加固,一般縫8針。這個半環是美國產的,跟中國人還不太適配,所以要再加工一下。”

  作為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二醫院黨委書記,柳克祥坦言,最喜歡做的事情,還是上手術台。

  剛才這例二尖瓣成形修復手術的對象,是一位27歲的女性。柳克祥對記者說:“她是重度二尖瓣膜關閉不全,左心室已經嚴重擴大,一旦出現心衰將會很嚴重。如果換機械瓣膜的話,需要藥物終生抗凝治療,將會影響患者今后的生育。而正常瓣膜手術需要在胸部正中切開20多厘米的創口,因為這位年輕女患者還沒有結婚,我們隻在她的乳腺下緣切了一個4厘米的小切口,做了相對復雜的胸腔鏡輔助下的二尖瓣膜修復手術,這樣她的胸部幾乎看不到刀口,對愛美的女孩子來說還是很理想的。同時,她隻需要吃半年的抗凝藥,以后就和正常人一樣生活了。”

  緊接著,柳克祥前往下一個手術室,那邊已經做好了術前准備,等待他去主刀。這一天,柳克祥共做了4台手術。除非有特殊安排,每天10時30分到下午2時30分,是他固定的手術時間。“好的醫生永遠不能脫離現場。”柳克祥說。

  常言道,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對柳克祥來說,則是精磨柳葉刀,服務大眾家。作為“金刀獎”(“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外科好醫師”之金刀榮譽稱號)獲得者、11項手術術式的創新者,柳克祥的故事,值得傾聽。

  發明了11個新手術方法

  柳克祥至今忘不了2008年做的那台手術。

  “我記得特別清楚,那是一位40歲左右的朝鮮族女患者,急性主動脈夾層、馬凡氏綜合征。我們從早上開始做,做了26個小時。為什麼這麼長?患者一直在出血。”柳克祥回憶說,“當時我們科就3個醫生,也沒什麼止血藥,隻能用紗布塞,血管太脆不敢縫。我們3個輪流塞紗布,一個人塞兩三小時,其他人休息,然后換班,你下來,我再上。”

  這件事給柳克祥很大的沖擊。“我說這樣做手術可不行,必須改變。那之后我就不斷創新發明手術方法,一點一點變革,經過了10多年時間,力求讓手術簡化。”他說,簡化並不等於簡單化,而是優化,在提升手術效率、改善手術效果的同時,減少、合並多余的、不必要的手術步驟,從而使手術過程更加順暢和高效。

  一般人看來,手術是復雜的操作,但柳克祥用實踐証明,簡化才是手術水平提升的標志。這些年,他在大血管疾病、冠心病、房顫等外科治療多個領域,填補了中國乃至世界心血管外科領域的空白﹔先后發明了11個新手術方法,均在國際知名雜志上發表。

  一位外科醫生能發明11個新手術方法,在中國心血管外科領域還沒有先例,在整個外科領域也是極罕見的。而這些創新的關鍵詞,就是簡化。

  “我喜歡創新,願意琢磨。做一個手術,我就想著甭管怎麼弄,一定要把它做簡單了,不是說我能做了就可以了,一定要大家都能做。簡化了,大家就都能做了。所以我的創新思維其實是簡化思維。”柳克祥說。

  柳克祥眼裡的“治病”,就是把異常變成正常,至於怎麼變,有簡單的路,就不走復雜的。“一個手術,別人用10道工序做完,你用5道,這不就更方便了嗎?患者獲益也更多。這就是簡化。”他說。

  跟主動脈夾層鉚上了

  柳克祥簡化思維的最鮮明體現,莫過於主動脈夾層的治療創新。

  日前,柳克祥教授團隊自主創新的手術方法“柳式主動脈弓部置換術”,作為none-A-none-B(非A非B)型主動脈夾層的新治療手段,被列入歐洲心胸外科學會和胸外科醫師學會推出的2024年新指南——EACTS/STS  Guideline。這是全球心胸血管外科最為權威的指南之一,是各國心胸外科醫生開展工作的重要參照。

  none-A-none-B(非A非B)型主動脈夾層發病時十分危急、凶險,臨床較為少見,目前對其病程及治療規范研究甚少。在此之前,全球范圍內對於該病患者缺乏權威的共識或指南,一般的處理方法為全主動脈弓置換術或分階段去分支化主動脈弓置換手術,但操作極為復雜、手術遠期療效不明確。因此,非A非B型主動脈夾層的外科治療一直是心血管外科面臨的難點之一。

  對此,柳克祥教授團隊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與科研攻關,創造性地打破了傳統手術需換掉整個主動脈弓的辦法,轉而採取一種“小切口+特殊支架”的辦法,不僅簡化了手術操作、縮短了手術時間,還減少了術中出血、降低了手術並發症和死亡率、術后恢復也更快。

  “心臟手術最難的還是主動脈夾層。”柳克祥說,“血管太薄了,我們形容說主動脈夾層手術是在豆腐上縫針。”

  越是艱險越向前,柳克祥跟主動脈夾層鉚上了。“非A非B型主動脈夾層,比A型簡單,比B型復雜,是一個可大可小的手術。”柳克祥說,“之前做這個手術,多是把整個主動脈弓按A型做,做得很復雜。用我的手術方法做,就很簡單,實際上也是最適合的。我還是這樣琢磨,手術你怎麼樣把它簡化了,得能方便更多醫生操作才行。”

  回國干事,根本沒計較過利益

  能不斷實現創新,柳克祥既得益於出國的深造,也受助於回國的奉獻。

  柳克祥於1993年留學日本,2000年獲得秋田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然后,作為日本國家公務員、文部科學省教官、秋田大學助理教授,他在日本做了5年心血管外科醫生。

  “我在日本這11年半,沒有社交,天天就是工作,幾乎看了所有能看到的英文的、日文的、中文的心外科著作。”柳克祥說,這期間也在猶豫是不是該回國效力了。

  促使柳克祥下定決心的是2001年日本NHK電視台播放的一則新聞,講的是一位日本醫生憑借高超的醫術,救活了一個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中國女孩。其中說道,因為孩子的病很復雜,中國國內好幾家大醫院都治不好這個女孩的病。

  “當時我一下子被觸動了。作為中國人,又是一名心血管外科醫生,我心裡很不是滋味。”柳克祥說,“那時候我就決定回國,努力縮短中國心血管外科診療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這個念頭終於在2004年10月落地開花。作為吉林大學特聘教授、學科帶頭人,柳克祥帶著精湛的技術和一顆赤誠之心回到祖國,就職於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二醫院,工資不到在日本時的1/20。

  “我想回中國干事,根本沒計較過利益。”柳克祥說,回國后轉年1月,醫院就組建了心血管外科,加上他,一共隻有4位醫生、2位護士、1位體外灌注師。

  從這“七八條槍”開始,柳克祥和他的團隊精益求精,銳意進取,十幾年下來,在心血管外科關鍵領域填補了中國乃至世界相關領域的空白,把中國心血管外科診療水平提升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以前做主動脈夾層手術,得把患者‘凍上’——將體溫降到25攝氏度或以下才能做。現在我們發明了腦-體分離灌注技術,不需要給患者降溫了,可以在正常體溫下做了,這就減少了低溫對血液系統和肌體的破壞,全世界都做不到。”柳克祥說,“回國時我就想把心血管外科做好,把中國的心血管疾病診療技術做強。如今理想實現了,在某些方面我們還走在了世界前列。”

  一切為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回國這些年,柳克祥明顯感受到了中國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

  “在2010年之前,中國的心外科技術跟國際先進國家的同行有明顯差距。僅僅經過10多年就趕上來了,除了細節上可能還有一些需要補充、提升的地方,但總體都跟上了。”柳克祥說,“我2004年回來的時候,國內大血管、房顫、搭橋等診療技術都很落后,能獨立做這些手術的醫生也少。如今中國心血管外科發展很快,我們這個團隊就已經有100人。”

  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醫療技術設備的加速更新換代,患者也增加了。“這個增加並不等於說患病率提升了,而是之前很多患者治不了,沒有那個技術條件,現在可以治了。”柳克祥說,“我剛回國時,中國最好的醫院一年也不過做三四千例心血管手術,現在做到2萬例了。可以說,目前中國從手術技術來講,不輸給世界任何一個地方。”

  在柳克祥看來,醫生的職責就是幫助患者恢復健康。“這就要求醫生必須無限提高自己的診療技術。”他說,“好醫生的內涵很簡單,一是醫術精湛,二是為老百姓服務好,醫德要高尚,說到底就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這8個字。為此,我們還得在創新的路上不斷走下去。”

(責編:李洋、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