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調研行
品牌吉林︱化纖“老大哥”逐“新”碳纖維
你見過這樣的“線”嗎?直徑僅為發絲的1/12,含碳量達90%以上,強度卻是鋼的7—9倍。
“這就是碳纖維,比鋼強度大、比鋁重量輕,小到釣魚竿、羽毛球拍,大到新能源裝備、航空航天,都有它的身影。”吉林化纖國興碳纖維公司生產處處長魯明說。
吉林化纖碳纖維生產現場。吉林化纖供圖
氧化、低溫碳化、高溫碳化……走進吉林化纖碳纖維車間,400余米長的碳化線上,一束束碳纖維原絲歷經數小時“奇妙旅程”,由白變黃、變棕,最終變身為黑色的碳纖維。
從有著60年歷史的化纖“老大哥”,到擁有全國最大碳纖維生產基地的“新秀”,吉林化纖緊盯碳纖維全產業鏈,持續擦亮碳纖維“黑金”品牌。
吉林化纖碳纖維生產車間 人民網記者 李成偉攝
碳纖維技術門檻高,國外長期技術封鎖,如何破局?吉林化纖下“笨功”。2008年,吉林化纖成立研發團隊,開始全力“破冰”。在無資料、無圖紙、無設備的“三無”挑戰下,歷經無數次試驗,終於摸索出一套切實可行的工藝路線。
由碳纖維材質制作而成的自行車,重量輕到一隻手就可以輕鬆拎起。人民網 石天蛟攝
“我們就天天琢磨,不停完善。”魯明介紹,“首創的35K、48K、50K大絲束填補了國內空白。定制化生產模式所生產的1k、3k、12k等多規格、多性能碳纖維,已廣泛應用於下游的11個領域。”
碳纖維無人機。人民網記者 李成偉攝
作為做人造絲、腈綸纖維等的傳統制造業企業,吉林化纖既能“無中生有”,在碳纖維原絲領域突破一系列技術屏障,拳頭產品T700級強度碳纖維性能不斷提升﹔又能“有中生新”,加快“智改數轉”建設,持續推進生產線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改造,在運絲、打包、毛條等高強度崗位都實現了機器代人,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
“眼下,我們全面布局碳纖維下游制品,規劃汽車輕量化、新能源、熱場材料、體育休閑等終端制品領域的產業園區。”吉林化纖集團副總經理庄曉東告訴記者,“力爭在新興材料、新能源領域作出更大貢獻。”
一絲纖維的背后,是傳統產業“新躍遷”。近年來,吉林老工業基地不斷向“新”升級,在裝備、能源、材料等優勢產業的基礎上提升含“新”量,布局搶佔新賽道,打造未來產業發展高地培育新質生產力。
設備更新、工藝升級、數字賦能,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傳統制造業“老樹發新芽”﹔創新引領、綠色發展、生態優先,以智慧驅動塑造未來,新興產業“小苗初露尖尖角”。吉林新型工業化的道路越走越寬。(宋麗雲、劉凡、謝龍、歐陽易佳、董絲雨、皇甫萬裡、馬俊華、李成偉、李洋、石天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