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特別策劃·五個維度看德惠融媒體報道
創業德惠|“90后”德惠新農人返鄉創業記

從在外務工的貨車司機到返鄉創業的“新農人”、從年少時的迷茫到重新審視腳下這片黑土地。一路走來,褚建南心中秉承著一個初心,那就是“在田間地頭,青年人一樣也可以有一番作為。”
褚建南是德惠市五台鄉建業家庭農場負責人,返鄉創業幾年來,他努力拼搏成為了一名農民技術員,並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以實際行動在黑土地上拼出一番事業,讓理想的風帆在黑土地上飄揚。
冬閑季節,褚建南卻沒閑著。“趁不忙的時候,再多學習些養蟹知識,此前政府組織的專業培訓太有收獲了!稻田裡的蟹子特別肥,每公頃能收獲200公斤左右的螃蟹,增加收益5500多元。”褚建南滿臉笑意。
養殖稻田蟹是褚建南參加德惠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舉辦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時的意外收獲。
“水稻田中養螃蟹,這可是種一舉兩得的生態種養模式。”褚建南介紹,一方面螃蟹能給水稻鬆土、除草、捉虫,螃蟹退下來的殼還能提高稻米的有機質含量﹔另一方面水稻田不撒農藥,產出綠色有機米,還極大地提高了大米的品質。
為提高科學種養水平,褚建南經常起早貪黑去稻田查看河蟹的生長情況,經過細心觀察摸索,逐漸掌握了河蟹的生長習性,改進稻田綜合種養技術,實現了“種養結合,以養促種”,使種養產品的數量和質量大幅提高。
褚建南介紹,2023年,建業家庭農場還與吉林省蟹稻家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合作開展大面積扣蟹和成蟹養殖,10公頃土地培育出3600多公斤扣蟹,放入稻田地裡養殖的成蟹,每公頃收獲量達200公斤,共增加收益9萬多元。
在鄉村振興的康庄大道上,褚建南一直有個夢想,就是做一個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民經濟帶頭人。
2017年,褚建南第一次參加德惠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舉辦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通過學習掌握了水稻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第二年,他將所學全部應用到生產中,水稻產量達到每公頃9000公斤,創造了自家種植水稻以來的高產紀錄。周邊村民也跟著採用這些高產技術,均取得了較好的收益。
從水稻高產技術改成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褚建南思路轉變很快,種植面積也從當年的不到5公頃提高到目前的50多公頃。褚建南成立了德惠市建業家庭農場,現有大型收割機、植保無人機、插秧機等各類農業機械20多台套和育苗大棚4棟,實現年淨收入34萬元。2022年種植的小粒香每公頃增產近500公斤。家庭農場成立后,流轉土地面積增多,他還安排周邊一些村民來就業。
如今,褚建南靠自己的雙手科學種田、科學養殖、科技致富,已成為農戶的帶頭人,大伙兒有啥問題都願意向他請教,他也總是毫無保留地把經驗傳授給鄉親們。“我想讓更多的年輕人看到,在田間地頭,一樣可以有一番作為。”褚建南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