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吉林農業大學:厚植愛農情懷 練就興農本領

2023年09月07日10:05 | 來源:人民網-吉林頻道
小字號

在社會實踐大課堂學思踐悟,在鄉村振興大舞台增長才干。這個夏天,在全國各地活躍著一群“篤志力行,躬身實踐”的年輕身影,他們來自吉林農業大學,他們以鄉村振興為主線,深入開展“三下鄉”實踐活動﹔他們踐行“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理念,展現農林科教力量助力鄉村振興新氣象﹔他們把課堂學習和鄉村實踐緊密結合,為扎根基層、服務“三農”積累寶貴經驗。這是一場青春與農業的雙向奔赴,更是一場吉林農大青年師生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實現青春價值的生動實踐。

走進鄉土中國,立報國之志

走訪退伍老兵,探訪紅色故地,深入田園鄉村……這個夏天,吉林農業大學“生命之光”黨員黨史尋訪社會實踐團赴延安全國革命教育基地開展為期十天的實踐活動。

“你們都是祖國的財富,國家的棟梁,要努力學習,擼起袖子加油干!”張洪山老戰士對實踐團成員諄諄囑托道。7月27日,在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 實踐團成員聆聽革命老戰士們那段炮火紛飛年代裡永生難忘的抗戰經歷和崢嶸歲月,和老戰士合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革命歌曲,老戰士們赤誠的眼神,動情的歌聲再次點燃了實踐團成員愛祖國,愛人民的殷殷深情和寸寸丹心。

在南泥灣大生產紀念館參觀學習過程中,實踐團成員深入鄉村開展調研活動,在與農戶的交流中,得知當地農作物產量及銷售問題。實踐團成員結合所學所用幫助農戶總結提高產量的注意事項,並向農戶提出將農產品線上和線下同步銷售,開拓直播平台市場的建議。在挖掘當地文化底蘊的同時使“綠水青山”轉化為富民增收的“金山銀山”,讓南泥灣品牌叫得更響,走得更遠。

吉林農業大學“生命之光”黨員黨史尋訪社會實踐團是一支成立近十年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體,他們每年暑期深入社區、村屯、企業,開展紅色主題宣講。今年,像這樣的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吉林農業大學就有600余支,近5000余名師生參與其中,他們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在社會實踐中上好“必修課”,在助力鄉村振興中受教育、長才干。

汗洒萬畝良田,舉振興之旗

“今天的培訓內容分為兩部分,一是分享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於鄉村發展部分的學習心得,二是討論今年汛期排水防澇問題。”在吉林農業大學梨樹玉米科技小院一場培訓如期進行。

2009年,中國農業大學與吉林農業大學在梨樹縣建立玉米科技小院。“科技小院的建立從根本上打通農業科技創新落地的‘最后一公裡’,師生長期駐扎在生產一線,第一時間發現問題、研究破解問題,既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又密切聯系農戶,集科技創新、社會服務和人才培養於一體,低成本、高效率、零距離將知識轉化為行動。”吉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副教授馮國忠說。

為了了解農戶生產需求,科技小院師生通過組織競賽、開展培訓,密切聯系農戶。“我們會沉到田間地頭指導農戶科學種植,幫大伙兒想辦法增產增收,秋收時對科技示范戶進行測產,得了名次的農戶還會獲得獎狀。”馮國忠介紹。目前,梨樹玉米科技小院累計培訓新型農民2000余人次,技術服務面積300萬畝、輻射面積超過600萬畝,高產高效生產技術實現玉米增產8%至10%,肥料效率提升15%至20%。

作為全國最早建設科技小院的農業高校,近年來,吉林農業大學以助力吉林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和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為目標,構建了支撐小院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和高層次人才隊伍,打造了融合小院發展的“農業碩士+實踐育人”新模式,形成了具有吉林特色的“小院矩陣”。目前,學校已獲批教育部、農業農村部、中國科協等三部門聯合建設科技小院26家,數量居全國高校第6位。學校堅持引導青年學生在鄉村振興實踐中發現真問題、研究真問題、解決真問題,科技小院研究生的科研學術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顯著提高,成為全方位服務三農,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力軍,學校科技小院現已累計發表高質量研究論文200余篇,為我國“三農”事業培養出500余名“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的農業科技人才,展現了農林科教力量助力區域鄉村振興的新氣象。

根植“三農”發展,做新時代新農人

在靜謐鬆花江環繞的萬畝藍莓田,科技小院的專家們正在指導農戶採摘藍莓,同學們邊看邊聽、邊學邊記。今年暑假,吉林農業大學首批“訂單式”農科生任博提前來到明年畢業工作的鄉鎮——靖宇縣,開展暑期專題實踐調研,親眼見証如何把“小漿果”做成全鏈條“大產業”。

“把課堂學習和鄉村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培養自找苦吃的精神品格,為未來鄉村基層服務工作積累寶貴經驗。”任博說。

在長白山下第一縣——安圖縣,11名“訂單式”農科生深入鮮食玉米、食用菌等企業生產一線實習實踐,到校地共建吉林農業大學鄉村振興安圖綜合試驗站觀摩學習,真切感受校地合作“安圖模式”豐富內涵和目標任務,同學們更加堅定了服務地方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信心和決心。

“訂單式”農科生培養計劃是吉林省聚焦基層農業農村專業人才匱乏問題,由省委組織部牽頭,聯合省直六部門於2020年創新實施的重要舉措。作為首批實施單位,吉林農大瞄准為農業、為農村、為基層培養人才的根本目標,緊盯吉林鄉村振興關鍵領域,發揮教育科技人才優勢,突出“復合型、高素質”標准,聚焦“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要求,開展了一系列教學改革創新,打造了極具吉林農大特色的農科生培養體系。

“新時代年輕人要發揚為民服務孺子牛、創新發展拓荒牛、艱苦奮斗老黃牛的‘三牛’精神,將眼皮貼近地皮,將青春扎進土地。”吉林農業大學副校長、“金牛奮蹄”樺甸實踐小分隊指導教師呂文發說。

今年暑期,由吉林農大牽頭發起,將首批160名“訂單式”農科生組建由指導教師、產業專家、研究生助理、跨專業農科生構成的14個“實踐小分隊”,在省內13個市縣區等實施載體的大力支持,以“服務鄉村振興 助力糧食豐產”為主題,聚焦吉林省鄉鎮一線在智慧農業、園藝特產業、畜禽養殖等九個領域農業生產實際問題,深入產業一線實地調研,積極查找自身學習認知上的不足和局限,切實做到學以致用、學用相長。

長期以來,吉林農業大學始終堅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圍繞“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宗旨,探索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實踐育人創新模式,促進學生社會實踐向課程化、項目化、基地化、網絡化、社會化和多元化方向轉變,使大學生社會實踐與學校人才培養大局和“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實現有機融合,取得實效。

未來,吉林農業大學將進一步緊密對接農業強國建設重大戰略需求,不斷夯實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辦學理念,充分發揮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功能,始終堅持把課堂學習和鄉村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努力培養“一懂兩愛”的農業人才,激勵廣大青年學生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青春力量。

(責編:馬俊華、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