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今年電影暑期檔票房刷新紀錄,從業者熱議——

用最好的作品回報觀眾(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本報記者 任姍姍
2023年09月05日08:4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今年電影暑期檔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背后是中國電影新作品、新理念、新的生產方式以及全產業鏈人才的強力推動。日前,數百名活躍在電影工作一線的從業人員齊聚第六屆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分享創作心得,探尋未來方向,為推動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出謀劃策。

  

  電影總票房為206.19億元,觀影人次為5.05億,雙雙刷新中國電影暑期檔的票房紀錄和觀影人次紀錄﹔在多部進口影片參與市場競爭的情況下,國產影片票房為180.57億元,市場佔比為87.58%。今年暑期檔(6月1日至8月31日),中國電影人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其背后是新作品、新理念、新的生產方式以及全產業鏈人才的強力推動。

  前不久,第六屆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在吉林省長春市舉辦。論壇上,活躍在電影工作一線的導演、編劇、制片、營銷、科技視效、創投平台代表,以及專家學者、電影企業代表、電影主管部門負責同志200余人濟濟一堂,研討總結“中國電影新力量”近10年來的經驗成果,為推動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出謀劃策。

  走出小我

  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電影新力量”走過近10年歷程,成為中國電影發展的一個縮影。近10年來,一部部優秀的電影作品接力推出,中國觀眾對國產電影的滿意度、信任感不斷提升,從創作生產到營銷傳播的各領域人才茁壯成長……新時代,中國電影走出了一條自立自強的不凡之路。究其原因,走出小我、擁抱時代,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眾多電影人尤其是青年電影工作者的執著追求。

  講好中國故事,必須回到歷史現場,讓電影作品表現我們這個時代新的歷史發現、新的思想發現、新的藝術呈現。參與電影《革命者》創作的青年編劇張珂一頭扎進浩瀚的歷史資料,在讀完關於李大釗同志的近千萬字的資料之后,他被李大釗同志堅定的革命信仰深深震撼了。最終,創作者提取出“我相信”這一影片的精神內核,採取時空交錯的創新方式講述革命故事。“歷史題材創作的守正創新首先來自正確的歷史觀。”張珂說。

  講好中國故事,必須捕捉時代脈動,讓電影作品表現時代普遍又卓越的精神追求、普通又不凡的追夢者。從學電影到完成第一部電影,導演劉曉世用了22年,他曾在各種創作方向上東奔西突,直到他的一位試飛員好友去世,深受觸動的他僅用14天就寫完電影《長空之王》的第一稿劇本。影片既講述我國試飛員群體的薪火相傳,又呈現出時代的躍遷,塑造了肩負使命感的中國軍人群像。“真誠的態度是創作的首要前提。”劉曉世認為,創作者應當做現實生活、時代變革的目擊者和真實的記錄者,通過作品傳遞力量和勇氣。

  講好中國故事,必須走進生活深處,讓電影作品表現五光十色的生活面貌、豐富動人的內心世界。導演蘇亮在畢業多年后拍出第一部電影作品《學爸》,每逢劇本寫作陷入瓶頸,他就跑到學校門口與家長們交流。“盡可能地走進生活深處,做一個有心人,對生活充滿好奇心和探索欲,設身處地理解觀眾在生活中的渴望與追求,創作視野總會新鮮且豐富。”蘇亮說。

  心懷觀眾

  增強電影共鳴能力

  “觀眾”是本屆論壇研討中的高頻詞。不論身處電影產業鏈的哪一個環節、哪一個崗位,與會者都反復強調“心中裝著觀眾去創作”,用真誠的表達贏得共鳴,用最好的作品回報觀眾。

  心懷觀眾,因為他們認識到電影承擔了重要的社會價值。多名與會者談到,一部好電影可以改變一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不論導演、編劇、演員,還是幕后工作人員,都應該明確電影握有可以感染人、影響人的力量。電影《孤注一擲》取材自眾多真實的案件,主創進行大量的採訪和調研。影片揭露電信詐騙的套路,目的在於引起觀眾的重視,由此在生活中提高警惕性。在創作《消失的她》時,主創團隊首要關注電影傳達的價值觀。“社會意義是電影所肩負的最重要的意義,電影人應當懷有使命感。”青年導演崔睿說。

  心懷觀眾,要求創作者不能墨守成規,不斷創新敘事手法和美學表達。“讓電影具備必須在電影院觀看的特質。”曾在國外讀書工作近10年的崔睿,體驗了國外不同的拍攝技術和制作體系。他看到,中國觀眾的觀影需求正以出人意料的速度更迭。“觀眾們不再一味追求視覺奇觀,而更看重精神的契合和情感的共鳴,以及美學上的獨特性。”崔睿說。

  電影《人再囧途之泰囧》把公路喜劇故事“搬”到海外,《唐人街探案》用“喜劇+推理懸疑”嘗試類型融合,《熱烈》讓喜劇與街舞相融合,這些影片的制作人陳祉希談到,打開對類型創作的想象力,不斷拓展電影藝術的上限,創作持續升級才能滿足觀眾期待。

  心懷觀眾,應當了解觀眾,更好地服務觀眾。《流浪地球》上映后,郭帆團隊組織了問卷調研,了解觀眾對電影的需求。他們發現,觀眾的信息消化能力迅速提升,更偏好快節奏、高密度的電影。於是,他們創作出內容含量比第一部高出3倍還多的《流浪地球2》。除了常規的城市路演,他們還走進30多所中小學校,與孩子們共同觀影交流,在孩子們心中播下科幻的種子。

  “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找到當代觀眾的興趣切入點,讓觀眾們從富有新意的故事中感受詩人與自己的連接,歷史與當下的呼應。”電影《長安三萬裡》導演鄒靖說。

  群策群力

  培厚電影產業基礎

  拍電影是一個合力的過程,創作生產階段需要各個工作部門的配合,上映時需要制片、宣發、院線、影院等形成合力。中國電影市場做大做強靠這樣的群策群力來實現,以創作為龍頭,產業鏈各環節相互支撐,才能構建完整的電影產業格局,電影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才愈加厚實。

  人才是產業發展的基礎。多名與會者十分感慨,第一屆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以60后、70后為主,如今的電影新力量由80后、90后承擔主力。近10年來,在諸多舉措的推動下,寧浩、吳京、烏爾善、陳思誠、韓延、郭帆、路陽、張冀、董潤年等一大批導演、編劇脫穎而出,創作了大量近年來在市場上獲得廣泛好評的作品,逐步成長為中國電影的中堅力量。他們以自己的創作經驗主動培養電影新人,如壞猴子、七印象、壹同制作、夢將軍等制作機構,已經組建起比較成熟的人才發掘培養體系。

  科技為產業發展持續賦能。從黑白到彩色,從膠片到數字,再到如今向著虛擬化發展,電影技術的創新永遠在路上。“動畫電影技術非常重要,絢麗的畫面能夠讓觀眾感受到動畫之美。越來越多新技術出現,比如虛擬拍攝、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為動畫電影創作帶來更多可能性,讓創作者有更廣闊的空間。”動畫導演趙霽說。

  本土視覺特效一度成為電影工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電影視覺特效又是一個復合型行業,需要技術與藝術並重的復合型人才。10年間,電影人孜孜不倦,綜合能力大幅提升。“近幾年,中國數字特效團隊已經全面主控中國大片的創作和生產,一批故事好、視效好、市場表現好的佳作接連涌現。”墨境天合數字圖像科技有限公司視效總監徐建介紹,數字特效不再是幻想類電影的專屬,很多現實題材電影也大量採用數字特效等技術手段。

  沉澱已有成績,分享創作甘苦,探尋未來方向。通過深入交流,與會者更加明確中國電影的新形勢、新任務,進一步增強建設電影強國的使命感、責任感。

  “青年強,則國家強。對中國電影而言,新力量強,則電影強﹔新力量強,則電影事業前程似錦,充滿希望。讓我們銳意進取,砥礪前行,在建設電影強國新征程中做出更大貢獻!”中宣部電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長毛羽說。

  《 人民日報 》( 2023年09月05日 13 版)

(責編:王帝元、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