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吉林頻道

鬆花湖上說“搖籃”

2022年12月23日10:23 | 來源:人民網-吉林頻道
小字號

豐滿水電站全景圖。 趙冰攝

鬆花湖上話“搖籃”

斯 雄

《新華每日電訊》(2022年12月23日第10版)

作為“共和國長子”,在東北,確有共和國的不少“搖籃”。

比如在吉林省,眾所周知的,就至少有三個搖籃:新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中國人民航空事業的搖籃,分別對應的是一汽、長影和空軍航空大學。

今年1月,去吉林市的鬆花江畔看霧凇。據說,臨近春節最好看的地點,是在阿什哈達霧凇觀景區。一夜醒來,即被告知,今天運氣不錯,可以看到“五星級”的霧凇。待到趕去,果然,江霧彌漫,岸邊一溜兒的玉樹瓊花,銀絲萬縷,晶瑩剔透,純淨無瑕。

再往上游走,放眼望去,一道大壩,如筆立山崖,截住江流。雖是寒冬時節,大壩下的江面,卻霧氣騰騰,從壩上流出的水,水溫常年保持在4-10攝氏度。

陪同的人告知,那兒就是豐滿水電站的大壩。

“中國水電人才的搖籃”

豐滿水電站的名氣,是早就知道的。我國第一座水電站是1910年動工修建的雲南石龍壩水電站,但體量較小,作為大型水電站,豐滿水電站是國內最早建成的。新中國水電事業1948年起步,正是從對豐滿水電站維修、加固和改擴建工作開始的。當地人驕傲地譽之為“中國水電人才的搖籃”。

待到8月,我又專程去了趟吉林市,重點正是去看傳說中的豐滿水電站。

沿鬆花江十裡長堤西行,南折而入與碧波清流的鬆花江並行的吉(林)豐(滿)公路,行至24公裡處,層巒疊翠的峭立群山闖入眼帘,形成天然的擋水屏障。上游多條河流匯集於此,夏季受太平洋季風影響,降雨充沛,壩址地質多為二迭系變質礫岩,岩石堅硬,是絕佳的水電站建設位置。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為掠奪東北資源實現其侵略野心,而修建豐滿水電站。豐滿水電站於1937年4月動工,1943年3月25日首台機組投入發電,隨著8台機組的陸續安裝發電,開始向長春、吉林、哈爾濱、撫順供電。至1945年8月,總裝機容量26.25萬千瓦,總計發電量12.35億千瓦時。

因為處於東北淪陷時期,與日本和偽滿洲國密切相關,國人每每提起這些,心裡多少有些堵得慌。豐滿水電站建成伊始,就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相伴,好比一部五味雜陳的中國近現代史,寫滿屈辱與掠奪、欺凌與劫難、拯救與援助、驕傲與輝煌……

1945年3月20日后一段時間,豐滿的發電、配電設備又被拆走,僅留下兩台主機和兩台廠用機維持發電水平。同時拆走工地上的水泵、空氣壓縮機、變壓器、內燃機車等大部分施工設備,給后來電站的復工建設造成極大困難。

1946年5月29日國民黨軍隊佔領豐滿,至1948年3月9日,國民黨軍見大勢已去,下令炸毀豐滿水電站。國軍中的正義之士,不願做花園口式的千古罪人,想方設法使豐滿大壩和整個水電站逃過一劫,得以保全。

1948年豐滿解放后,豐滿水電站迅速恢復生產並進行大規模的續建、改建工程。在蘇聯水利專家指導下,於1960年完成一期工程,共安裝8台機組,總裝機容量55.375萬千瓦,仍然是當時亞洲最大的水電站。在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兩方面,當時的豐滿水電站佔東北電力系統的一半以上,承擔了國民經濟恢復和軍工產品生產的主要供電任務,在發電、防洪、系統調峰調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水電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或許正因為這一突出地位和貢獻,1955年3月1日發行流通的第二套人民幣5角紙幣,正面圖案選用了豐滿水電站的全景圖。

在那個年代裡,豐滿水電站在國家最需要的時候,不僅輸送了最寶貴的動力能源,同時為全國各地培養和輸送了大批技術干部,在不斷探索、豐富、完善中形成了一套較為系統的科學運行制度體系,在各水電廠乃至整個電業管理方面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豐電人”遍布祖國的大江南北,二十世紀的國內水電站,無論是水電部,還是劉家峽、新安江、葛洲壩,乃至后來的長江三峽等特大電站,管理技術力量都是豐滿輸送的,都傳承了豐滿水電站的基因。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上世紀90年代以前,國內無論電站裝機容量有多大,其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和檢修運行規程都是採用豐滿模式。

改革開放后,經二期和三期工程建設改造,至1998年,豐滿水電站裝機容量達到100.25萬千瓦。

新壩投運、老壩退役無縫銜接

豐滿水電站由於工程建設於特殊的歷史時期,當時受制於建筑材料、施工技術、施工管理等因素,大壩設計與施工存在嚴重先天缺陷,雖經多年改造加固,仍存在大壩混凝土強度低,整體性差,滲漏、凍脹、溶蝕及防洪能力不足等隱患。

那天,豐滿發電廠黨委書記姜楓帶我們觀看了在壩上展示的舊壩混凝土剖面,他說,2007年,國家電監會將豐滿大壩安全等級評為“病壩”,注冊等級為丙級。

好在經過國內水電專家多次深入研究探討,2012年10月11日,國家發改委下發《關於吉林豐滿水電站全面治理(重建)工程項目核准的批復》。同年10月29日,按照“徹底解決、不留后患、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原則,豐滿水電站全面治理(重建)工程正式開工。

重建,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包含眾多的創新和提升。豐滿水電站重建工程,恰好趕上了中國水電事業發展最好的時候。

中國水電事業,起步不算早。從最初落后世界35年,到今天已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水電裝機容量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36萬千瓦增至2021年12月底的3.91億千瓦,無論從規模、效益、成就,還是從規劃、設計、施工建設、裝備制造水平上,都已經是絕對的世界領先。

重建后的豐滿水電站,2020年總裝機容量達到148萬千瓦,年均發電量17億千瓦時。雖然從水庫容量、裝機容量、大壩高度等方面衡量,豐滿水電站早已讓出了諸多“第一”的位置,排名也逐漸后移,但豐滿發電廠副廠長劉亞蓮在帶我們參觀時,仍然掩飾不住一臉的驕傲與興奮。

站在新壩上,劉亞蓮指著上游120米處露出水面殘存的舊壩說,新壩投運、老壩退役無縫銜接,安全穩妥完成了“水電第一拆”,這是世界首例成功採用“一址雙壩”布置型式完成重建的“百萬裝機、百米壩高、百億庫容”大型水電站。

說到重建工程中的創新,劉亞蓮如數家珍:

碾壓筑壩質量過硬,曾取樣當時世界最長的23.18米岩芯﹔新壩經過正常高水位運行,千米長的大壩,壩體滲漏量極小,壩基滲漏量低於8升/秒,同類壩型中國際領先﹔從機組設備到安裝技術全部國產化,機組各部導軸承最大絕對擺度值較國家規范優良標准提高30%-70%,豐滿機組振動及擺度指標已達到國際同類型機組絕對領先水平……

作為當時主管豐滿重建工程的領導,國網新源控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永潭認為,工程建設過程中的新技術、新工法研發,新工藝、新材料等創新應用,打造了電力建設全過程質量控制示范工程,為水電站病壩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為我國水電建設管理水平搶佔行業制高點作出了積極探索,成為世界水電建設管理的一面旗幟。豐滿重建工程打造了全水頭全負荷穩定運行的極品國產機組,為中國大型水電工程建設留下了寶貴的技術財富,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制造”的實力,成為全球水電技術的一座豐碑。

不一樣的精氣神兒

談起“豐滿”名字的由來,豐滿發電廠廠長王樹新介紹說,大壩修建於兩山峽谷之間,多疾風,舊有“小風門”之稱,最初修建電站時,諧風門之音,取吉祥之意,定名為豐滿,沿用至今。

豐滿大壩建成后,因攔截鬆花江水形成人工湖泊,取名鬆花湖,也稱豐滿水庫。鬆花湖流域地形東北部為崇山峻嶺、西部為丘陵地帶,大壩河谷兩岸山勢陡峭,水流沖刷左岸形成斷崖,右岸為沖積層及堆積層岸坡。湖面寬闊、碧水蒼山、島嶼錯落,四季景色各異,不經意間,已成一處風景絕佳的旅游勝地。

泛舟鬆花湖上,回望舊壩與新壩,歷史與現實的交織之下,前有哀傷與艱辛,現有驚嘆與自信,更有不一樣的精氣神兒。

搖籃,承載著步履蹣跚的成長記憶,有幸留存下來,已屬意外的歡喜。時過境遷之后,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可供感念與感懷,沉湎於自我陶醉、沾沾自喜,固然不可取,過多的苛求,也大可不必。

豐滿水電站,過去或許只是個搖籃。如今居然能走出搖籃,並打造成生態電站、創新電站、自強電站、振興電站,處處閃耀著新發展理念的光芒,成為中國水電事業高速發展、“中國制造”日益強大、“綠色發展”理念更加牢固堅定的生動縮影和真實寫照,展示的是一種精神的力量、奮進的力量。

80多年過去了,如今的“搖籃”,已然變得愈加吉祥、豐滿,不能不讓人心懷敬意、刮目相看。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吉林頻道 新華每日電訊

(責編:王帝元、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