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吉林頻道

走向餐桌的人參

2022年12月15日10:11 | 來源:人民網-吉林頻道
小字號

世間萬物,凡事都有解,無論是破解還是化解──這既是期盼,也是真理。

走向餐桌的人參

斯雄

人參被稱為“東北三寶”之一 資料圖片

到吉林工作后,省外友人每每問候,幾乎都會戲謔地問一句:“人參應該吃了不少吧?”

沒辦法,人參的名氣,實在太大。

東北過去號稱有三寶:“人參貂皮靰鞡草”。靰鞡草墊在鞋裡,是一種原始的保暖方式,現在顯然已經用不上了﹔貂皮大衣保暖效果好,依然很時尚,但關乎野生動物保護,已經收斂了許多。唯有人參,始終是東北一寶。即使是后來冒出的所謂新“東北三寶”,人參仍然缺席不了。

說來很慚愧,來吉林一年多,至少在長春,沒吃過一次人參。即使是去吉林東部長白山裡的人參產區,在餐桌上吃到人參,也隻有有限的幾次。

去年冬天的一個雪天,第一次來到長白山腳下,午餐安排在白山市撫鬆縣一個極偏僻的小餐館。開車在山溝裡繞來繞去,弄得人都差不多不辨方向了,總算走進一家不怎麼起眼的農家小院。

廚師先是端上一盤水煮魚,在東北偏僻的小店,能吃到地道的川味,確實有點喜出望外。但更吸引我的,是隨后端上的一盆土雞湯,說是人參燉的,濃濃的人參氣味,還沒上桌就已經香氣四溢了。我雖然平常不怎麼吃雞,這次因為是用人參燉的,主人上來就給我盛了一大碗。恭敬不如從命,迫不及待地嘗了一口。

“味道怎麼樣?”一旁的主人很期待地問。

“味道好極了。”回答得很干脆,其實只是客套話,因為是平生第一次吃。

等到要上主食的時候,服務員推薦說有人參餡的餃子,滿桌的人不約而同地點頭說好。待人參餡餃子端上來,在座的吃得都特別歡實,津津有味的樣子。

我問當地人平常家裡做菜用人參的多麼,回答是不多,也只是吃個稀奇。

產出地的人不吃過當地產出的產品,有時候也是見怪不怪。有一陣子,電視廣告中經常高頻次推銷“洪湖野蓮汁”、“洪湖野藕汁”,可作為家鄉人的我,居然從未喝過,甚至都沒怎麼見過。

吃完飯,主人帶我們直奔“中國人參之鄉”──撫鬆縣萬良鎮,這裡的長白山人參市場據說是亞洲最大的人參交易市場,每年八月至次年四月的人參銷售旺季,每天參加市場交易的人員達二萬五千人次。萬良鎮全產業鏈人參年交易額達一百八十億元,光是鮮參,年銷售就有三千二百萬公斤。

走在萬良鎮的街道上,兩邊的“人參特產”商鋪密密麻麻,一家挨著一家,煞是壯觀。那些擺在地攤上,摞在框裡一堆一堆賣的,不懂行的人見了,還真有可能以為是賣蘿卜的。

萬良鎮的書記告訴我,“萬良原來叫‘萬兩’,后取其諧音,改過來的。全鎮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從事與人參相關的工作,小日子一直過得有滋有味。”

人參雖然貴為“百草之王”,都知道是個好東西,但一般人的認知,包括我自己,大都還停留在“藥”的層面:人參藥性強,吃了容易“上火”,甚至吃多了會流鼻血。“是藥三分毒”,很多人因此心存敬畏,輕易不會吃也不敢吃。

其實,人參不只是藥材,同時也是上等的食材。我國食用人參的歷史悠久,商代青銅食器“盉”上就有“參”字,表明商代的王公貴族可能就已食用人參。醫藥專家和人參專家的研究表明,人參“藥食同源”的屬性讓人參作為藥品能夠治病,作為食品適合絕大多數人日常食用﹔沒有疾病的正常人食用人參,能達到補養身體、預防疾病、養生保健的目的。

今年夏天,前往通化市柳河縣雲嶺野山參種植基地,有幸見識到豐富的人參宴菜譜。一道名為“落地生根”菜肴,就很有創意:八寸白色瓷盤中,一支鮮野山參切片后整支按原造型擺放,蘆頭處墊以綠色人參葉片,盤中散落著紅色的人參果,造型和色彩都很可人。隨后的幾道菜,也都是家常做法:野山參鮮蝦丸、拔絲野山參、人參銀耳羹、人參燉牛腩……

基地負責人曾憲清說,採用我們基地生長的野山參,以刺身、炒、燉、煮等烹飪手法制作的“饕餮盛宴”,配上我們自制的野山參酒,這樣的人參宴席,算是我們的獨創,要是能推廣開來,前景不可限量。

“一次吃這麼多野山參,身體會不會消受不起呀?”如此豪華的“人參”陣仗,確實把我們震撼到了,不免有些擔心。

“野山參年頭越長越溫和。一桌酒席就這麼一點兒量,絕對沒問題,完全可以放心吃。”

曾憲清在這片長白山優質野山參生長區域內建立了十三塊野山參繁衍護育基地,總佔地面積四萬六千畝,擁有內地非常先進的集野山參生物研究、精深加工為一體的工業基地。他說:“因為國內市場沒有科學的價格體系,人參行情不好,我現在就守著這片山林,基本不怎麼操作,不敢賣了。”

“好像有個說法:‘中國人參在藥房,韓國人參在餐桌’。人參走上中國人的餐桌,就那麼難麼?”

在人參行業摸爬滾打了幾十年的曾憲清,顯得有點兒垂頭喪氣。

他說,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把人參當作藥材管理。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之前,才有部分人參制品被允許作為食品在市場上銷售。二○○二年又被局限於保健品食用范圍,凡是以人參為原料的制品不能辦理食品生產許可証,導致人參食品幾近消失。至二○一二年,原衛生部批准了五年及五年生以下人工種植的人參列入“新資源食品”目錄,同時規定食用量為每天不大於三克。但是根據國家質檢總局《關於組織開展對全部二十八大類食品無証查處工作的通知》,在全部二十八大類食品中卻沒有人參一項。也就是說,人參雖然進入了食品領域,但沒有進入生產許可証產品目錄,人參企業無法辦理進入食品領域的生產許可証,等於沒有進入市場的通行証。

其實,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等早已把人參作為食品應用。韓國日常食用的並不是野山參,而是六年以下人工種植的鮮參及其制品,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參通過食品形式消費,超過六百種的人參類食品遍布商店、超市和餐廳,如人參飲品、餅干、糖、巧克力、果醬、口香糖等,人參產品也被宣傳為一種老少皆宜的大眾食品。據統計,韓國每年人均人參消費量達四百克,大約是我國的二十倍。

“產量大國,產業小國”,這是中國人參的現實困局與尷尬。

到底應該如何破局?比如,人參從藥用如何真正擴大到食用,形成完整產業鏈,讓“百草之王”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很多人都很著急。

“中藥的發源與發展都是以‘藥食同源’為基礎的”,人參專家、吉林省園藝特產協會會長馮家認為,“人參其實同大棗、山楂、大蒜等一樣,既是藥材又是食品,完全可以日常食用,並發揮保健作用。”

記得有一次去東豐縣看“東豐梅花鹿”,了解新“東北三寶”之一鹿茸的產業發展狀況,其所需要破解的瓶頸,與人參類似。當地一位領導以東北式的幽默冒出一句:“是啊,忠心耿耿,不知道咋整!”

讓人忍俊不禁的調侃,折射的其實是著急上火之后的無奈。

好在今年六月,終於傳來了好消息。吉林省出台《關於加快推進全省人參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隨后,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等六部門聯合發布《關於支持吉林人參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其中專門提到“進一步健全人參進入食品機制”,讓人們看到了人參走向餐桌的一線曙光:“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門支持,加快推動允許全植株、全參齡人參進入食品”,“方便快捷完成人參食品企業標准備案”,“擴大人參食品生產許可范圍,對以五年及五年以下人工種植人參根及根莖為原料的人參片、人參粉等核發食品生產許可証。鼓勵企業開發符合食品標准、方便易食的人參新產品……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及時幫助辦理人參食品生產許可。”

那天,我和曾憲清一起議論過內地人參市場的狀況,雖為吉林這兩個“意見”的出台而高興,但又覺得凡事大而全地抓,齊抓共管,不一定管用。做事得有抓手,最好從抓大放小開始。

對於人參產業來說,真正琢磨好如何走向餐桌,輔之以安全性評估、新產品開發及政策性配套,反倒可能是個很討巧的抓手。試想想,十四億人的餐桌,將是何等巨大的市場和產業──果真如此,人參能正大光明、堂而皇之地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人人喜愛的盤中飧,又將是何等壯觀的“饕餮盛宴”啊。

“人參一旦吃多了,真要有什麼不良反應,有啥簡單的好辦法化解麼?”或許還是有些心虛而杞人憂天,我問曾憲清。

“其實很簡單,如果感覺到頭發沉啥的,吃蘿卜就能洩氣,很快即可化解。”

這可真是湊巧了,經常被笑稱賣出“蘿卜價”的人參,外形和蘿卜本來就很像,沒想到真還能相生相克。

在我辦公室裡,擺著一個通化市制作的布藝文旅產品“人參娃娃”。每當看到那可愛又充滿期待的大眼睛,我就想告訴它:莫急!世間萬物,凡事都有解,無論是破解還是化解──這既是期盼,也是真理。

(《大公報》2022年12月14日B08版 、15日B03版)

(責編:王帝元、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