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山水之間——白山市鄉村旅游掠影

寫在前面
觀山色、賞水景,林間船上,悠然自得﹔
品山珍、嘗河鮮,把酒臨風,愜意舒適﹔
進農家、話桑麻,家長裡短,其樂融融……
盛夏時節,行走在山水之間,感受白山市的清涼,品味鄉土鄉情的醇厚。
近年來,白山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農為本、注重保護,充分發揮生態、鄉村旅游資源優勢,以全域旅游為統領,以鄉村旅游提質升級為目標,多元化推動、特色化建設、差異化互補、產業化發展、規范化管理,全市鄉村旅游呈現規模化、景區化和品牌化發展的景象。
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大力發展農家樂、漁家樂、觀光農業基地、鄉村旅游區等。發展生態農業、農業觀光、農村民俗、特色村鎮等多種特色鄉村旅游項目。全市目前共有鄉村旅游經營單位50家,其中,4A級11家、3A級13家、2A級2家。國家級旅游重點村1個,省級旅游重點村11個。今年第一季度共接待游客6.46萬人,同比增長41.3%。
白山市民俗風情獨特,地處長白山腳下,自然環境優美,發展鄉村旅游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全市鄉村旅游在提檔升級、品牌創建方面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撫鬆縣、靖宇縣榮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稱號,長白朝鮮族民俗村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全市相繼發展了一批農業採摘園、花海觀賞、農事體驗、農家菜肴品嘗等鄉村旅游產品。
品牌特色初顯,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撫鬆縣錦江木屋村、臨江市鬆嶺雪村形成了獨具長白山特色鄉村旅游品牌。結合新農村建設,各地相繼實施鄉村旅游富民工程,加大鄉村旅游基礎設施的提升與改造力度。以鄉村旅游經營單位、鄉村旅游景區為龍頭,培育具有發展優勢的村開展鄉村旅游。通過鄉村旅游的發展,帶動周邊採摘和特色農產品銷售大幅增加,吸納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經濟社會效益越來越明顯,綜合帶動作用越來越突出,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致富。
優美的環境、整潔的村容村貌、恬靜古朴的居住環境、敦厚淳朴的民風、特別是濃郁的地方特色文化,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資源,也是發展鄉村旅游的要件。鄉村旅游的發展加快了全市各地推進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的步伐,還激發了各地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的熱情,並推動了歷史文化村落、民俗民間文藝、紅色旅游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撫鬆縣黃家崴子村、錦江木屋村,臨江市鬆嶺雪村、長白朝鮮族民俗村等村落自從發展鄉村旅游以來,面貌煥然一新。鬆嶺雪村等11個鄉村旅游重點村被列入第一批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名錄,臨江坡口村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村名錄。
龍山湖畔農家樂
汽車駛出白山市區,一路向南,目的地——渾江區三道溝鎮滴台村。時值盛夏,滿目蔥蘢。清新的空氣扑面而來,令人心曠神怡。田野裡,藍莓、五味子郁郁蔥蔥,黃澄澄的金蓮花、深紫色的玉蟬花不時在眼前掠過。
一進入滴台村三社,眼前豁然開朗。一池碧水如同翠玉鋪陳在眼前,微風吹拂,波光粼粼。自湖邊至山崗,一戶戶農家錯落排列,野花環繞,綠樹掩映,別有一番風景。
“注意了,這條鯉魚是野生的,特別不好抓。”剛走進位於湖邊的金娟農家樂的院子,女主人趙麗娟正站在魚缸前指揮著。說話間,一條活蹦亂跳的鯉魚被撈了上來,這是中午預訂的。35歲的趙麗娟快言快語,和丈夫陳德金原來都是漁民。8年前,從鎮上到村裡的公路修通后,車程從原來的一個多小時縮減到十幾分鐘,而且不用再走危險的盤山路了。隨之,大批的游人紛至沓來,餐飲住宿的需求越來越多。夫妻倆一合計,各取姓名中的一個字,辦起了農家樂。趙麗娟燉魚有絕技,加之干淨衛生,很快就有回頭客帶著新客人前來品嘗,農家樂也像滾雪球一樣發展起來。去年,夫妻倆又果斷投資,在自家平房上建起了木屋,七間帶獨立衛浴的房間裡,兩面落地窗,可以看山色、賞湖景。一經推出,大受歡迎,每逢節假日一房難求。
鴨綠江的水、鴨綠江的魚,柴火鍋燉出來的鯉魚,肉質鮮嫩,入口難忘。小江魚干炸得酥脆,小豆腐口齒留香,一鹵鮮的鴨蛋黃流油。剛從菜園子裡拔出來的小蔥,炒一盤黃澄澄的本地雞蛋,卷在煎餅裡,一口下去,從心裡往外透著舒服。看著湖光山色,品味原汁原味的農家菜,這是游人最美好的享受。
滴台村三社、四社位於龍山湖中段,湖面開闊,視野極佳,是游人觀光的最佳地點。隨著游人的大量涌入,這裡的漁民也從捕魚迅速轉變為做魚,經濟效益十分明顯。一家家農家樂矗立在湖邊,全村十分之一的人家開起了農家樂。全家齊上陣,父母、兄弟、姐妹,從4月中旬忙到10月中旬,半年時間裡幾乎沒有閑的時候。魚和雞鴨是自己養的,時令蔬菜是自己種的,房屋是自己建的,成本低、效益高。村裡原本種植的毛桃、李子、沙果、櫻桃,由於運輸條件差,少人問津。如今,游人們在觀賞之余,自己採摘,很快便銷售一空。
“這裡正在建設游客服務中心,將來可以引導、規范旅游服務。”三道溝鎮旅游助理李玉貴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依托國家原麝保護區、森林公園,規范建設全域旅游小鎮,三道溝鎮的旅游前景廣闊。”
翠綠清涼游鬆嶺
山路彎彎,盤旋而上。剛一拐入駛向臨江市花山鎮珍珠門村鬆嶺屯的山路,一陣陣清涼的山風便扑面而來,城市的喧囂、煩悶的暑熱被滌蕩一空。溪水潺潺、峻岩高聳,隨處可見風景。
汽車停在小小的火車站台,跨過鐵軌,沿路而行。黃牆紅瓦的村居被綠樹環繞,偶爾露出一角。走著走著,突然感覺到周圍極靜,不時從遠處傳來一聲雞鳴狗吠,在幽靜的山間回響。啾啾鳥鳴也從樹上、草叢中傳來,仿佛就在耳邊,聽得真真切切。石頭砌的河堤、原木搭的小橋、老式的苞米樓子……一路行來,傳統村落的原汁原味展現在眼前。
村支書范建超家的民宿坐落在半山腰,放眼望去,山巔的青鬆排列成陣,郁郁蔥蔥。向下依次是淺綠的玉米、成行的草莓、整整齊齊的菜園。院裡支上小圓桌,一盤紅艷艷的草莓、一盤香脆的瓜子、一壺香茶、一縷清風,范建超便打開了話匣子。
鬆嶺以關東木把文化遺風而著稱,民風淳朴,民居風貌多保持東北林區原生態。由於地處兩山之間的溝谷中,人煙稀少,自然生態保持完好,四季景色分明。春季山花爛漫,杏樹、梨樹、李子樹一同綻放,花香彌漫。夏季翠綠清涼,由於海拔高,山勢越高越清涼,睡一宿熱炕頭,在鳥鳴中醒來。秋季絢麗多彩,火紅的楓葉迎風飛舞,黃色的李子和山梨挂滿枝頭。冬季白雪皚皚、銀裝素裹,白雪與青鬆相映,如同水墨山水。如畫美景每年吸引眾多攝影、繪畫愛好者蜂擁而至。鬆嶺雪村先后被評為國家級傳統村落、中國最美休閑鄉村、省級美麗鄉村、省特色旅游名鎮名村,中國藝術攝影協會、吉林老年攝影家協會、白山青年攝影家協會將其作為攝影基地。
目前,鬆嶺雪村主要旅游產品有鄉村民宿、觀光度假、農事體驗、鄉土美食、冰雪娛樂、紅色教育等。現有村民開辦的鄉村民宿73家(佔全村人家的62%),每天可接待游客1200余人。來到鬆嶺雪村的游客,不僅可以一覽天然的水墨山水美景,還能一飽口福,品嘗到具有東北本地特色的鐵鍋燉、小豆腐、山野菜、大煎餅等地道的鄉村美食。
正嘮著的時候,一輛出租車由遠及近。兩位女士從車上下來,正是頭一天預約前來游玩的。二人來自長春,甫一下車,便驚嘆不已。遠處的青鬆、近處的玉米、身畔的菜園、清新的空氣,都讓她們新奇。不一會兒,就興沖沖地拿著手機進菜園拍照發朋友圈了。陳女士高興地說:“這樣原生態的村落太難得了,最適合喜歡安靜的人,能夠讓心靜如水,體驗別樣的風景。”
說說笑笑間,一桌農家菜上桌了。本地雞燉土豆,肉質細嫩,土豆綿軟。菜園裡剛拔的小蔥、香菜、茼蒿,或蘸醬,或炒本地雞蛋,香氣扑鼻。紅燒肉湯色濃稠,入口即化。剛摘下來的白菜葉包飯,米香濃郁、菜葉清脆,令人食欲大增,贊不絕口。菜式花樣雖不多,但勝在實惠,農家味道十足。
下山的時候,細雨如霧,籠罩了村庄。回首望去,黃牆紅瓦綠樹若隱若現,仿佛桃花源。
八裡坡上生態游
半舊的雨靴、廢棄的輪胎成為花盆,不知名的小花怒放著﹔兩條舊輪胎用麻繩一纏,便成了沙發﹔磚牆上挂著花盆、牆角處立著花盆,樹皮掏個洞就成了鳥窩……走進八裡坡文化園,處處可見精心的設計。
八裡坡位於白山市江源區石人鎮老嶺村,因老嶺山脈西坡一段八裡長坡而得名。這裡原始植被保存良好,森林茂密,河水清澈見底。每年春天,冰雪尚未消融,就有冰凌花等次第開放。夏季鳥叫虫鳴,涼爽怡人。秋季五色滿山,流光溢彩。冬季冰封雪飄,雪景妖嬈。由於地處老嶺北坡,海拔高、氣溫低,年平均降雪80天左右,冬季常年積雪達70厘米上下,最大積雪1米多厚。降雪以鬆散雪花為主,且為大顆粒降雪,質地鬆軟,受植被保護,不易結塊,較適合戶外活動。在這裡,可以踏青、觀花、賞楓、嬉雪,可以攝影採風、繪畫寫生,更是喜愛自然、夏季避暑、戶外休閑旅游的勝地。
密實的草坪上,孩子們恣意奔跑﹔一群穿得花枝招展的大媽忙著拍照片發朋友圈。這裡水極豐富,泉眼處處,溪水漫流。幾塊山石一搭,就是一個池塘。沿著石板前行,池塘裡的紅鯉漫不經心地游來游去。顫顫地走過木橋,水邊矗立著六七間小木屋。伴著潺潺流水聲,步入林間,厚厚的鬆針在腳下微彈。登上二層木樓,清風頓起,文化園的美景盡收眼底。
八裡坡文化園佔地面積8萬平方米,建有觀賞亭、休憩草坪、花卉園、垂釣園等。這裡的村居依然是泥牆紅瓦,青色的石磨擺放在院中的角落,屋檐下挂著紅辣椒、黃苞米,一副東北民居風貌。原汁原味的生態環境、民居、鄉土文化,吸引了眾多繪畫、攝影愛好者。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湖南科技大學等省內外20多所大學把這裡作為寫生繪畫實踐教學基地。每年來這裡寫生的專家、教授、學者、學生、游客近萬人,通過他們的畫作、書法口口相傳,無形中宣傳了江源,創出了八裡坡的名聲,也帶動了當地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
“三斤八兩,足夠你們六個人吃的了。”魁梧的孫躍武一手抓住活蹦亂跳的鯉魚,扭頭對游客說。作為文化園的“當家人”,客人多的時候也要幫把手。紅燒鯉魚、小雞燉蘑菇是餐廳的拿手菜。小蔥炒本地雞蛋、煎餅和發糕也是必上的。烀好的茄子和土豆,蘸上雞蛋醬,也是一道美味。不一會兒,一桌地地道道的農家菜便上齊了,香氣四溢,誘人大快朵頤。
讓外面的人感受長白山的美,通過他們手中的畫筆、鏡頭宣傳出去,提升家鄉的知名度。說起創辦文化園的初衷,孫躍武直言不諱。在文化園裡,到處都擺放著畫作,老孫如數家珍一般介紹著。說話間,不時有電話打進來,詢問餐飲住宿。每年從9月開始,前來八裡坡寫生的學生便多了起來,有的要在這裡住上半個月,有的要住一個月,要提前計劃好,免得“撞車”。
“讓每位畫家在八裡坡自己設計建造一間工作室,把八裡坡打造成為東北的‘宋庄’。”這是老孫最大的願望。(蔡沖春 記者王春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