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場秋雨過后,大安市兩家子鎮同心村有了些許涼意。
見到第一書記劉志文時,他正跟村裡的貧困戶孫忠武嘮家常,旁邊的村民也你一言我一語地悠閑插話,秋季午后的小村庄溫馨恬靜,滿眼都是大片大片待收割的玉米田,深呼吸間,泥土的氣息縈繞心間。
“劉書記經常來看我呀,對我很關心,現在我是種糧有補貼、看病有補貼,還享受著貧困戶分紅,國家有好政策,讓俺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孫忠武告訴記者。
這個將生活過得有滋有味的73歲老人,以前孤身住在簡陋的泥草房裡。劉志文得知他的情況后,協調包保單位建行捐款3.15萬元,為他建了40平方米磚瓦結構新房,剛搬進新家那段時間,孫忠武高興得睡不著覺。
“提起劉書記,我們都要豎起大拇指。在村裡一駐就是五年,幫我們修了路、蓋了房子、爭取了扶貧項目,是一個做實事的人。”談及劉志文,村民們由衷地佩服和感激。
2015年,建行白城市分行大安支行選派劉志文到同心村任第一書記,初來乍到,隨處可見泥濘不堪的土道、低矮破爛的房屋,一到晚上村子漆黑一片……
村裡匱乏的資源也給他當頭一棒:這兒的土地鹼化嚴重,夏天白花花一片,寸草不生,有些低窪地能種糧食作物,但都不連片,無法用機械化種植。由於貧困,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全村有382戶913人,識別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79戶122人。
“路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我要把責任扛起來,再硬的骨頭也要啃下來。”帶著這樣的信念,劉志文走訪摸排,認真研究制定脫貧舉措。
“農村要想富,必須先修路。”劉志文說,由於路的原因,收購農產品的客商不願進同心村,秋收時糧食都運不出去。
大家伙也都明白這個理,更是同心村所有人想做的事情,但都“卡殼”在資金上。
2016年開始,劉志文與駐村工作隊會同村兩委成員,向鎮政府申請“屯屯通”項目,先把村與屯之間的路連起來,2017年又積極爭取資金360萬元,修建了一條連接三個自然屯的寬水泥路,同時建行捐贈11萬元,修建一條276米長的排水溝,保証了村民的出行及生產生活安全。這之后,劉志文又想辦法完成貧困戶危房改造、安裝路燈。就這樣,村裡新建和改造了125棟危房,安裝了40盞太陽能路燈,晚上出來散步的村民多了起來,燈亮了,百姓的心裡也亮了。
環境變好了,劉志文又開始盤算著如何因地制宜幫助村民發展產業。
2016年以來,通過政府扶貧資金及娘家建行的資金支持,統一採購,為貧困戶每戶發放了基礎母羊和母豬,解決了貧困戶無收入來源,無生產資料問題。因貧困戶家庭多為年老體弱,無法養殖過多牲畜,經駐村工作隊聯系大安市瑞家養殖合作社,總共33戶貧困戶將仔豬加入到該合作社,合作社每年為貧困戶分紅1000元,以“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帶動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增收。
“過去自己種,忙活一年也掙不了多少錢。”“土地流轉每年有租金,我們還能進打工增加收入。”村民紛紛樂得合不攏嘴。2018年,因本村外出打工人員較多,勞動力短缺,在家多是老弱病殘人口,土地種植成了問題,駐村工作隊和村委了解情況后,經多方尋找投資農業大戶,與萬盛牧業有限公司達成協議,整體發包給該公司,解決了貧困戶種地難問題。
“小米、大豆……咱們村的農產品不愁賣了,而且是咱們第一書記劉志文代言的!嘖嘖!厲害!”好產品得有好平台。劉志文利用第一書記代言平台,積極拓寬市場,為村裡的農產品尋找市場銷售突破點,村民們也紛紛觸網銷售。此外,包保單位建設白城市分行,也會點對點地進行對接購買。
貧困戶的生活逐漸好轉,但有些上了年紀的貧困戶,又為看病吃藥犯愁了,為啥?屯內衛生所看病條件極差,缺少醫療器械、藥品不說,整個衛生室在一個四十多平的小房子裡,治療室和藥房混在一起,看不了病,駐村工作隊了解這個情況后,為解決貧困戶看病難問題,工作隊向上級行請示,申請新建一所衛生室,上級行捐資9.4萬元,蓋了一棟80平方米標准化衛生室,徹底解決了貧困戶看病難問題。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
駐村5年,劉志文添了白發,有了皺紋,而他所在的大安市兩家子鎮同心村卻邁上了新台階。2019年底,村裡的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村民人均年收入也由2800元提高到4200元。“看到村裡一天天在變樣,村民的幸福感增強,所有的苦和累都值了。”劉志文黝黑的臉上透著堅定。(記者 楊曉艷 張雅靜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