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村口一裡外,致富新天地

張凡、李家鼎

2020年08月27日09:44  來源:人民網-吉林頻道
 

1.8萬平方米的車間內,成排的“保興泉”礦泉水在生產履帶上飛速穿梭,徐晶凝神聚氣,緊盯貼標機,熟練地按動著液晶儀表盤,每小時,有1.8萬瓶礦泉水從這裡“始發”,成箱、裝車,運往各地。

徐晶是土生土長的吉林省梅河口市山城鎮保興村人,今年35歲。幾年前,當村裡多數同齡人都選擇進城務工時,她卻犯了難:“叔叔自幼患病,終身未成家、無兒無女,自己必須承擔起贍養的義務﹔我家孩子也小,庄稼也得有人種,走不開。”徐晶告訴記者,一年到頭,日子過得很是緊巴。

保興村耕地多以淺山、丘陵為主,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務農是大多數村民的唯一收入來源。因此,保興村也曾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但小村也有優勢:依山傍水,生態環境極佳,更重要的是,村內有一處“幸福泉”,泉水是長白山天然水的地下分支,富含偏硅酸,是難得的礦泉水“富礦”。

2019年,梅河口市經過充分評估,決定依托“幸福泉”,在保興村邊建設一個年產4萬噸的山泉水建設項目。為了反哺村裡,項目採用收益分紅、吸納就業、土地流轉等方式帶動貧困群眾持續增收、同步奔小康。

因為叔叔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徐晶成為第一批進入車間上班的村民。“每月2600元,活不累,效益好了還有年終獎!最關鍵的是,車間就在村口1裡地外,顧家、致富兩不誤!”徐晶笑著告訴記者。

如今的保興村,村民人均年收入由脫貧攻堅前的2870元升至11150元。水泥路直通鎮上,家家整潔,磚房錯落有致。“我們還謀劃了食用菌培植、棚膜經濟、畜牧養殖、休閑旅游等產業,現在保興村,今非昔比啦!”村黨支部書記曲智慧說。

聽說記者來訪,90歲的王佔奎老人拄著拐杖主動前來搭訕,老人家笑呵呵地告訴記者:“村裡啥變化都逃不開我的眼睛,全村200多戶,我數著至少有30家開上小轎車了,這樣的日子,咱過去想到不敢想啊!”

(責編:王海躍、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