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強“平安中國”的科技支撐

本報記者  倪  弋

2020年08月24日09:2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從疫情防控到防汛救災,從矛盾化解到社區治理,信息化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筑牢智慧之基,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打得贏

  信息指引、技術支撐,成為打擊犯罪的利劍

  敞亮的天津市公安局聯合作戰指揮中心,一塊超大屏幕幾乎佔據了整個背景牆,幾十個席位被劃分成多個區域。

  天津市公安局聯合作戰指揮中心副主任周學智介紹,指揮中心連接著全市主要公共場所的高清視頻探頭、電子卡口以及無線視頻圖傳車等,不僅實現了對重點場所的實時視頻巡查,還可以對重大警情進行扁平化、可視化、移動化指揮調度。

  前段時間,天津市西青區一輛小客車撞傷多人后逃逸。接到報警后,指揮中心立即啟動聯動應急處置機制,一邊指揮調度有關單位搶救傷員、現場勘查、布控查緝,一邊根據報警提供的車輛信息,運用信息系統開展視頻追蹤。記者從視頻記錄中看到:犯罪嫌疑人一路逃竄,警方緊追不舍。案發兩個小時后,警方成功攔截嫌疑車輛,當場抓獲嫌疑人。

  近年來,各地積極適應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發展趨勢,推動大數據合成研判作戰中心建設,創新偵查、研判、指揮一體化實戰機制,大大提升了打擊犯罪的實效性。

  電信網絡詐騙讓老百姓深惡痛絕。浙江紹興公安建立電信詐騙預測預警模型,實時預測電信詐騙案件通聯關系,對可疑電話進行智能化分析判斷,計算出疑似受騙者,實時推送預警信息,並通過反詐體系三級聯動預警勸阻機制及時阻止電信網絡詐騙案件的發生。今年4月的一天,一名可疑人員要求紹興市民宋女士轉賬,紹興市反詐中心及時發現並立即啟動三級聯動預警勸阻機制。警方爭分奪秒尋人,最終在1小時內找到正要轉賬的宋女士並予以阻止。

  黑惡犯罪勢力往往長期盤踞一方,不少還披著合法的外衣,發現、打擊處理難度極大。福建廈門創新“大數據+掃黑除惡”模式,建立統一共享的掃黑除惡基礎數據庫,將收集到的數據資源轉變為精准線索,服務實戰。湖北武漢公安機關自主研發黑惡類案偵辦平台系統,實現案件線索高效流轉、黑惡人員動態管控、黑惡團伙自動預警和黑惡類案規范偵辦。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各地檢察機關運用遠程視頻等方式辦理刑事案件。檢察官與看守所裡的嫌疑人屏對屏對話,有效提升了辦案效率,確保了辦案質量。信息化已經成為打擊犯罪、守護平安的一把利劍。

  防得住

  大數據精准防控公共安全風險,讓群眾有更多安全感

  在廣州市海心沙5G基站下,廣州市天河區公安分局民警放飛了一架載有高清攝像頭的無人機。隨著無人機在海心沙上空巡航,拍攝的高清畫面也實時回傳到平板電腦。清晰、無卡頓的畫面,將花城廣場一帶治安狀況盡收眼底。

  這是5G警務演習中的一幕,當重點地段人流密集時,攝像頭拍攝的高清視頻會通過高帶寬、低延時的5G網絡,實時傳送到天河區智慧新警務平台。一旦平台判斷出現異常情況,就會觸發報警,並同步報告公安系統有關指揮中心。指揮中心快速組織抵近觀察,多警協同出動,現場干預。

  “我們綜合運用‘城市低空巡防’無人機、高空天眼和視頻實時數據回傳,在馬拉鬆比賽、花市、燈光節等活動期間開展高空巡邏,打造城市重點區域空地全方位一體巡防。”廣州天河區副區長、區公安分局局長郭華說。

  公共安全一頭連著千家萬戶,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公共安全防控重點在“防”,關口前移、重心下移、下好“先手棋”,才能防患於未然。

  2019年最后一夜,上海黃浦江兩岸華燈溢彩,人們聚集到外灘歡度跨年夜。接近零點時,瞬時客流量達到當日最高峰,逾10萬人。如何避免如此密集的人群發生意外?上海採用“互聯網LBS大數據”技術,結合警務大客流監測系統和人工觀察哨崗,嚴密做好人群易聚集區域的人流監測,並根據人流量變化及時採取遠端管控等措施,確保跨年夜平安有序。

  如今,大量前沿科技被運用到公共安全風險防控領域,以加強對重點區域人流物流監測,排查客運、危化品運輸等安全隱患。

  近年來,湖北宜昌市通過建立“信息化支撐、規范化運行、專業化保障,全過程可視”的“一全三化”安全監管機制,實現民爆物品“不丟失、不流失、不炸響”和涉爆死亡安全事故“零發生”。吉林樺甸市發生過洪澇災害,全市37座水庫安全一直是監控重點。如今,這裡架起了先進的監控設備,建起了共享的信息平台,水庫及周邊情況在大屏幕上一覽無余,實現汛期及時預警、安全度汛。

  用得好

  平安建設乘上“智慧雲”,信息化帶來新機遇

  大數據和智能化不僅夯實了平安基石,也為一些欠發達地區帶來了更多發展機遇。貴州近些年抓住建設全國首個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的契機,通過深入挖掘數據價值,助力平安建設。

  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西江千戶苗寨,村寨依山而建,最怕的就是火災。苗寨的木質吊腳樓建筑,過去防火依賴大量人力觀察瞭望、鳴鑼喊寨。如今這裡請來了大數據“幫手”,家家戶戶都在總進線處安裝了滅弧型電器保護裝置。

  “這是我們農村電氣火災監控平台的感知模塊,可以將用電數據實時傳送給大數據中心,並在短路或過載時提供安全保護。”貴州雷山縣公安局西江派出所教導員楊啟明點開手機上一款APP說,大數據的發展給苗寨消防帶來了新思路,通過對用電數據進行綜合分析,現在工作人員可以對安全狀況進行遠程監控和預警處置,及時發現和消除一部分安全隱患。

  信息化的廣泛運用,在提升司法效率、化解矛盾糾紛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受疫情影響,湖北一家小微科技企業經營及支付員工工資遇到困難,該公司因合作伙伴未如約支付信息服務費,把合作伙伴訴至北京市朝陽區法院。經過法官多次耐心細致地調解,雙方通過“雲法庭”簽訂了調解協議,法院通過電子化方式即時送達了調解書。

  北京市朝陽區法院充分運用智慧法院建設成果,全面推行在線訴訟“雲模式”,大力開展遠程立案、網上審判、智慧執行,最大限度減少人員流動和聚集,有效滿足疫情防控期間人民群眾和各類市場主體的司法需求,確保疫情防控和執法辦案兩不誤。

  據統計,今年1月至6月,全國法院網上開庭量同比增長9倍,網上調解同比增長245%。立案“不打烊”、審案“走雲端”、執行“網上見”,有效化解矛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24日 04 版)

(責編:王帝元、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