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人 新農技 新思維

第十九屆長春國際農業·食品博覽(交易)會亮點掃描

2020年08月24日09:19  來源:吉林日報
 

  為期10天的第十九屆長春國際農業·食品博覽(交易)會落下帷幕,展會期間活動精彩紛呈,推介會、對接會、農業論壇引投資覓商機,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展會模式刷新產品宣傳新方式,農業新技術的立體展示讓農業從業者從中獲益,各類趣味活動為游客帶來更加豐富的游覽體驗。

  長春農博會作為綜合性農業展會,已經成為展示全省乃至全國現代農業發展成就和農村改革成果的一個重要窗口。本屆展會,有新農人的新故事,有新農技的新展示,有新思維的新表達,成功打造成展示農業新發展、農村新變化、農人新面貌的平台。

  新農人

  從傳統農業思維向多元農業思維躍遷

  今年,是白城市洮寶團隊第七次參展長春農博會,七年來,這群朝氣蓬勃的新農人用好品質和不斷創新成為展會上一道“吸睛”的風景線。

  洮寶團隊董事長助理呂佳璐介紹,團隊成立以來,一直堅持產品品質,注重創新,“今年疫情期間,開展了線上公益心理疏導和健康營養師一對一飲食搭配咨詢服務等活動,同時團隊還研發了新產品,新推出了5種搭配好的產品,展會第一天就售空了。”

  在展會上,不乏像洮寶團隊這樣的新農人帶著優質又有特色的農產品參加展會,既能展現當前種植結構調整的趨勢,又能從側面反映農產品供給側改革的方向。從洮寶團隊身上,可以窺見我省的新農人對農業發展的路徑明確清晰——優質、特色、規模、全產業鏈的發展模式。

  在本屆農博會上,由省農業農村廳動員開展的農業直播達人帶貨活動熱鬧非凡。來自雙遼市的劉舫,是一家有機肥企業的直播達人。展會期間,劉舫每天在吉林農業品牌館進行巡播,為展廳內的農產品進行展示解說,通過這種方式,讓更多人了解農產品的生產過程、品質特色。

  新時代催生新經濟。一根網線讓線下的農產品登上“雲端”,直播“帶貨”開創了農博會的宣傳推介新模式,既拓寬了農產品的銷路,同時也打破了傳統線下門店銷售的固有營銷模式,進一步提升了農產品的知名度與美譽度。

  展會期間,新農人帶來的不僅是創新味十足的優質產品,還有迎潮流而動的農業發展新思路,不難發現這其中蘊含的從傳統農業思維向多元農業思維躍遷的變化,正是這些將新思維、新理念帶入農業的新農人,為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注入不竭動力。

  新農技

  從“網紅打卡地”到技術集成展示,凸顯展示效能

  南瓜不長在地裡,而是在一行行特制的管道上,綠油油的瓜藤順勢攀爬,長勢旺盛。

  這一奇景就在長春農博園的智能玻璃溫室裡。據農博園種植技術負責人張東二介紹,這些南瓜利用了農博園今年新研究出來的根系三重培育栽培模式,通過無土栽培,一層基質,中間空氣,最下一層是水,“技術人員在基質層和水層分別放入了滴灌水管與注水水管,兩個水管開關一個在前,一個在側,實現了單獨管控水分流量。”張東二說。

  這一技術的優勢在哪?“這一模式能夠實現水、營養液、基質隨時更換,不僅解決了傳統的農村溫室蔬菜種植重茬,也讓病虫害、重金屬超標等問題不復存在。”張東二介紹,相同條件下,省土省水省肥,“分好功能層,掌握好溫度濕度,這個模式普通農民在溫室大棚就能用。”

  休閑觀光農業區、省農科院成果展示區、高新無土栽培區、辣椒瓜類機制栽培區、綠色防控技術集成展示區……從種植園巨型南瓜的熱門“打卡地”,到溫室大棚各類種植技術的集成展示,都蘊藏著革新農業種植生產方式的新技術、新模式,也正契合“發展智慧農業”這一辦會主題。以“三農”為展示主線的農博會,受眾廣、貼近群眾,在推廣農業新技術上更具優勢,取得了非常好的展示和推廣效果。

  新思維

  “雲端”發力,展示更立體,實現交易常態化

  打開中國長春國際農業·食品博覽(交易)會的官方網站,點擊雲上農博,即可盡情“游覽”室內外多個展區。

  這是本屆農博會首次設立的“雲上觀農博”,同時,還採取了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展會模式——“10+365”網上農博展覽交易服務平台。

  “10”是指10天的線下展會,“365”即參展企業入駐平台后依托在線智慧展覽系統,實現全年365天線上展示與交易,將傳統線下展會的展覽和交易功能數字化、在線化,實現在線活動、在線展示、在線撮合、整合營銷推廣、展會大數據等六大核心功能。

  “這個平台從傳統的展會模式轉向了智能化、數字化的展覽模式。依托智能在線系統平台,結合5G、3D動畫、VR實景技術,將傳統線下展會的交易和展覽數字化、在線化。”長春農博園信息部負責人張瑩瑩說。

  直播微助農供銷伴你行,吉林省優質特色農產品雲端推介,扶貧產品雲簽購……展會期間,依托此平台,開展了雲對接、雲洽談、雲簽約等活動,提升了展會的交易功能,實現了常態化的在線展覽交易服務平台模式。

  同時,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長春農博會不斷進行優化調整,在生產服務、生活服務和社會服務方面,充分發揮出了平台的展示、推廣、服務作用,特別是在促進新舊動能的轉換,促進消費升級和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等方面,作用巨大。(記者 陳沫)

(責編:李洋、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