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點贊鬆原新農村:服務好種田“老把式” 培育好務農新農民

朱  雋

2020年07月31日08: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服務好種田“老把式”,培育好務農新農民,為農業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人力基礎和保障

近日看到這樣一則消息:在吉林鬆原一個村庄,村裡近1000公頃的土地,原本每家每戶各自操持著,農忙時需要1000多人忙活。可現在,從種到收,隻要8個人就全“包圓”了。地還是那片地,種地人少了,效益卻增加了,每公頃玉米增產超過3500斤,再加上節約的成本,一公頃地能多收入三四千元。最讓人驚嘆的是這8個種地人,年齡都已不小。

8個人種1000公頃地,還種得這麼好,秘訣在哪?仔細推敲,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科技支撐,測土配方、秸稈還田、水肥一體化,專家來村裡教的現代農業技術全都被應用在了地裡﹔二是規模優勢,原來局限於一家一戶的種植模式,通過村裡成立合作社,土地逐漸集中連片,規模效應漸漸凸顯﹔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配套服務跟得上,無論是春種、夏管、秋收,農業基礎設施完備,各類農機服務給力,8位“老把式”把這地種得越來越有滋味,越來越有奔頭。

一段時間以來,由於大量適齡勞動力離開鄉村,留守鄉村務農的多是老人和婦女,出於對農業生產后繼乏人的擔心,人們越來越關注“誰來種地”這個問題。的確,無論是經營土地,還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說到底,關鍵在人。缺少勞動力,地種不好,保障糧食安全將無從談起,發展現代農業也將成為無根之木。所以,破解“誰來種地”問題的關鍵,就是要充實好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隊伍,調動起他們的務農積極性。

吉林鬆原這個村庄的故事,給了我們解決“誰來種地”問題的一個思路。當適齡勞動力願意出去務工,而留守老人又有著很高的種地熱情時,可以通過完善相應的農業生產輔助支持系統、建立必要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來把地種好。種時有公司送苗、收時有合作社歸倉、整個過程隨時有技術人員指導,既能幫種地的農民降低勞動強度,提升他們種地的能力和水平,也可以獲得好的收成。

應該看到的是,城鎮建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伴隨著我國城鎮化率的提升,農村人口減少是必然趨勢。充實農業生產者隊伍,更要從擴增量入手。下力氣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吸引那些有志於農業生產的人返鄉、下鄉,通過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確保農業發展后繼有人。調動新型職業農民的務農積極性,要把各項惠農、強農、興農的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千方百計提升務農效益,讓他們增收有盼頭。與此同時,也要增加農業投入,創造良好的務農條件和環境,來穩定他們的預期,為他們大顯身手增動力、提信心。

服務好種田“老把式”,培育好務農新農民,我們就能為農業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人力基礎和保障,讓希望的田野煥發勃勃生機,結出累累碩果。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31日 18 版)

(責編:李洋、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