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牛哞哞叫 日子“牛”起來——遼源市東豐縣那丹伯鎮新華村的故事

2020年07月25日08:32  來源:吉林日報
 
原標題:黃牛哞哞叫 日子“牛”起來

“哞,哞,哞……”伴著晨曦,走進遼源市東豐縣那丹伯鎮新華村,這裡最吸引人的不是整齊的房屋,長勢喜人的庄稼,而是家家戶戶庭院裡、房屋后或大或小的牛舍,一頭頭壯碩的西門塔爾牛悠閑吃著草兒,小牛犢靠在母牛身上。農戶們有的在割草,有的在清理牛糞,伴著“哞哞”的牛叫聲,小小的村落是那樣生機勃勃、鮮活可愛……

近幾年,新華村大力發展養牛業,加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這個隻有百余戶人家的小山村,黃牛發展已經超過1300頭,戶均3頭牛。去年,該村靠養牛戶均收入達到了4萬元。曾經傳統的農耕小村靠解放思想、人人爭先,奏響了四季小康歌,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先進村。

故事一:

鄉村瓦匠變身養牛大戶

今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村裡路封了,飼料進不來,牛出欄后運不出去。從那之后,每天都有養牛戶找到新華村黨支部書記、養牛帶頭人、牛經紀人耿大軍,請他幫忙聯系賣牛。耿大軍等鎮村領導挨家挨戶做工作,給大家出主意、找路子,共渡難關。

夏日的清晨,7點剛過,耿大軍就來到了新華村7組,他習慣性地又拐到了養牛大戶王俊的牛舍。幾頭健壯的黃牛見了他,隔著柵欄親近地圍了上來!“這幾天牛都咋樣?”聽到耿大軍的聲音,王俊從牛舍裡走出來:“挺好的,昨兒還有客戶說要看牛呢!”

從前,王俊是鄉村瓦匠,一年收入四五萬元,后來,周邊村鎮房屋飽和,活兒越來越難找,兩個孩子念書需要錢,王俊的腰傷又時常復發,那段日子,求生計成了王俊最犯難的事兒。

“那時正趕上村裡有產業扶貧項目,還提供扶貧資金10萬元!”王俊說,聽到消息,他和妻子孫海霞坐在炕邊久久無語,最后妻子拍板:“養牛!耿書記是出名的黃牛經紀人,咱們跟著他養牛,趁著還年輕,拼一把!”夫妻倆蓋牛舍、購黃牛,第一年就投進去50萬元。鄉親們都震驚了,王俊也熬紅了眼睛,“這牛一定得養成!”

可由於缺乏經驗,沒有打疫苗,13頭黃牛全都得了“五號病”,黃牛的舌頭、嘴邊、蹄子全爛了!王俊的血壓一下躥了上來,他覺也不睡了,放下飯碗都不知道吃的是啥,天天守在牛舍裡消毒、拌精料,土方、獸藥輪番上陣,耿大軍和鄉親們也來幫忙,半個月后,13頭黃牛全部恢復健康!

2018年,王俊養了一年的黃牛出欄了,當年就賺了13萬元,再次轟動了村裡!很快就有頭腦靈活的村民找王俊和耿大軍聊“牛經”!現在,王俊家養了36頭牛,是全屯子養牛最多的人家!又新添了鍘草機、粉料機,家裡有房有車,日子過得更有奔頭了!

王俊的“養牛故事”還有額外的“彩蛋”,66歲的老父親王德生也跟著養了6頭牛,一年收入數萬元。村裡熟悉的老發小們常說:“走,去王德生家,蹭空調,看液晶大電視去!”

“你眼中的小康生活什麼樣?”面對這個問題,王俊想了半天,他說他的“小康生活”就是腳踏實地去創造財富,吃飯香、睡覺香,生活有奔頭,給家人以安寧幸福!

故事二:

她的眼裡隻有牛

從王俊家出來,耿大軍轉了幾戶人家后,推開了村裡建檔立卡貧困戶孫麗霞家的大門。新華村養牛的人家多,秸稈打包、庭院美觀越發重要,這也是近段時間耿大軍的工作重點。孫麗霞的丈夫王剛正給黃牛喂草,耿大軍熟門熟路找到掃帚開始干活,“牛糞!牛糞!院裡的牛糞得及時清理,這邊的秸稈也趕緊打包……”

耿大軍面前的男人隻憨憨地笑。這是一個特殊的家庭,王剛因為一場意外無法像正常人那樣經營生活,老人身體不好,孩子念高中,全家一年收入隻有1萬多元,生活的重擔都壓在了孫麗霞身上。

改變源於新華村創新開展的黃牛“寄養點”服務,村裡將“有實力無精力”的黃牛經紀人與“有精力無實力”的貧困戶對接,實行貧困戶代養分紅的合作模式,以提高貧困戶家庭的收入。孫麗霞就是代養項目的受益人。2017年,她完成了與黃牛經紀人的對接,兩頭肉牛被寄養在孫麗霞家。

孫麗霞永遠忘不了黃牛被牽進家門時,那既緊張又激動的心情,還有那汗濕的手心。從那之后,孫麗霞的眼裡隻有黃牛:牛吃草,她在一旁看﹔牛喝水,她在一旁瞅﹔夜裡起風了、下雨了,她睜眼立馬奔向牛舍!可就這樣的小心翼翼,去年臘月裡,黃牛還是生病了!望著病懨懨趴在地上的大黃牛,孫麗霞和家人的心都揪成了團兒。

耿大軍來了,直接在牛舍裡開了“動員會”:“都別著急、別上火!咱這大黃牛都是有保險的,我已經聯系保險公司了……”可孫麗霞還是上火,黃牛是這個家的希望,她傾注了太多的期待和精力,望著大黃牛濕漉漉的眼睛,她舍不得!

時隔半年,孫麗霞仍感慨萬分,她沒有放棄生活,生活也沒有放棄她,“大黃牛后來好了!大牛賣出去,母牛下崽兒,我現在已經有10頭牛了!今年秋天行情好的話,能賺五六萬塊錢!”

孫麗霞眼中的“小康生活”是有形有彩的——再買兩頭好牛﹔用了十八九年的電視該換新的啦﹔考車票、買輛車﹔再給女兒攢一份體面的嫁妝……生活就完美了!

故事三:

他是新晉牛倌 她是網絡“牛”主播

“劉東雨在家沒?”年輕壯實的劉東雨一路小跑出來,豎起了食指,“噓!孩子媽在給黃牛做直播呢!”庭院的牛舍裡,妻子陳立杰穿著漂亮的黑裙子,畫著淡淡的妝容,“親們,歡迎大家來到直播間!看看,我們家的大黃牛正在吃草……來,和大家打個招呼……有人剛問我,牛拉肚子怎麼辦?現在就教大家一個小妙招……”

劉東雨31歲,正是年輕力壯的好時候,之前外出打工干瓦匠活,不能管家、不能種地,一年收入隻有兩三萬元。“東雨快回來吧!村裡很多人家都養牛了,比你在外面賺得多多了!”家裡人的幾次電話,幾番舉例、算賬,讓劉東雨看到了養牛的“錢景”,他咬咬牙決心也拼一回——2018年5月,他回村買了4頭母牛,成了新晉牛倌!

“養牛不累,鍘草、喂水、收拾牛圈,一天也就三四個小時的活兒,剩下的時間還能種種地、管管孩子,比打工強!”劉東雨說,他養牛時,村裡和左鄰右舍都來幫過忙,所幸黃牛也沒出現過大病,“養牛一年后,我淨收入有6萬元,種地還能收入1萬元。通過繁殖,現在家裡有11頭牛了!”而妻子做黃牛直播,粉絲也是蹭蹭漲,不少人都透露出購牛的意向。

劉東雨家裡還安裝了全方位的視頻監控:“即使外出也能用手機看到牛舍裡黃牛的情況,有沒有打架?懷孕的母牛是不是要生牛犢啦……”劉東雨笑著說,“村裡養牛的人家都有,不算啥高科技。”

劉東雨說,和家人在一起,和生他養他的村庄在一起,靠自己的努力和奮斗獲得幸福,這就是他認為最好的小康生活。

結束篇: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養殖黃牛飼料成本低,自家秸稈夠吃的話,算得上低風險零成本,3頭牛一年效益4萬多塊錢,抵得上種植4垧多地。新華村一共425戶人家,養牛戶達到100戶,多的人家有幾十頭牛,少得也有兩三頭。村裡養牛,都是綠色喂養不打激素,大家早就有這個共識﹔在我們村買牛,你定好了,牛留下我們再養7天,你看看喝水吃草的情況,真心覺得錯不了了,再拉走……”提起“牛經”,耿大軍能和你談三天三夜。

“那丹伯黃牛交易市場”遠近聞名,耿大軍是鎮上知名的黃牛經紀人。2013年,他擔任新華村黨支部書記,那時的新華村基礎設施薄弱、農業資源不豐富、產業結構單一、貧困戶眾多,耿大軍下定決心,要用一身養牛販牛的本事,帶動鄉親們致富發家!從勸說近親養殖黃牛開始,耿大軍挨家動員,講利潤、說效益,讓很多連公牛母牛都分不清的人加入了養殖黃牛的行列。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布最新牛市信息、跑銀行跑貸款、請專家做培訓、視頻講解網絡直播……耿大軍和村領導每天都忙得很。

天道酬勤,付出總有甘甜回報——2019年,新華村人均收入1.1萬元,全村有貧困戶19戶48人已全部脫貧。黃牛養殖和香瓜成為村裡特色經濟,去年村裡靠養牛戶均收入達到了4萬元﹔村裡樹立黃牛養殖示范戶10戶,帶動新華村群眾開展黃牛養殖33戶,預計2020年戶均增收1萬元……

夕陽下,結束一天的工作,美麗的村庄炊煙裊裊,依舊是那一聲聲的“哞哞”牛叫,那樣悠長、那樣動聽!站在村口的耿大軍疲憊卻干勁十足。

耿大軍說,他眼中的小康生活很簡單,“全村人共同致富,一個都不能少!”

【記者手記】

千百年來,人們從未停止過對小康生活的憧憬,可“小康”到底什麼樣?記者認為,在那丹伯鎮新華村可以窺見“小康生活”的一貌。

鄉村瓦匠王俊是村裡投“巨資”蓋牛舍的第一人,他“嘴笨”“木訥”,身上卻折射出新時代農民那股不服輸、腳踏實地的勁頭兒﹔孫麗霞一家“人窮志不窮”,他們勇敢地抓住了那棵遞過來的“梧桐樹”,最終招來了“金鳳凰”﹔劉東雨是村裡年輕的一代,腦子活、思路寬,早早選擇了“直播帶貨”的熱風,黃牛養殖和銷售走出了新路子﹔新華村黨支部書記耿大軍帶領全村百姓奮斗的“小康夢”,直白簡單卻最動人心!

“小康”到底是什麼?新華村人用行動告訴我們,“小康”在人們的生活裡,在人們的感受裡!在中華大地動人的“民生圖景”中,無數中國人眼中、心中的“小康生活”,就是我們大家的“小康”,它與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呼應激蕩,激勵著人們披星戴月、共奔更加美好的明天!(記者辛麗娟 張莉莉)

(責編:關思聰、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