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聚”上求實效 在“融”上出特色——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九台探索(三)

2020年07月20日09:10  來源:吉林日報
 
原標題:在“聚”上求實效 在“融”上出特色

“我看應該這麼說:遠看紅旗飄,近看小車跑,仔細一看垃圾分類用手挑……”

7月2日,長春市九台區卡倫湖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內,70歲的王家村村民楊得山拿著剛擬出的微視頻腳本,正和實踐所宣講員楊鵬飛、村信息員李航禹一起反復推敲,這期他們要拍的是文明實踐的人居環境整治主題。

“從去年開始,我已經看過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拍的五六個視頻了,有好人好事,有道德講堂,也有理論政策宣講,都是各村老百姓自己演,沒想到這回我也能拍一場!”楊得山高興地說,“過去村裡人都散落落的,抓不到影。這兩年,文明實踐活動把大伙兒聚到一起。尤其是自己的鄰居、親戚拍了視頻,自己人說自己事,大伙兒都愛看,更認可。”

“邊台微學堂”理論短視頻項目,是九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八字工作法”品牌項目“聚”中的重要載體,根據群眾不同需求,生產“正味”“土味”“趣味”等不同形式的理論產品,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畫出思想同心圓。

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開展以來,九台區通過中心策劃、社會孵化、行業推送、群眾首創的方式匯聚品牌項目,像審批經濟項目一樣審批文明實踐項目,在突出項目社會效益的基礎上重點聚攏人氣。目前,九台街道公園社區的“健康使者”項目、沐石河街道的“鄉村大法官”項目等168個區級品牌項目參與率達到75%以上,深受群眾喜愛。通過這些品牌項目“聚”出一批融入群眾生活的新載體、一個自我參與實踐的新群體。

走進九台區三下江南紀念館,一件件遺物將歷史畫卷重新鋪展眼前,一幕幕抗戰場景將人帶回那崢嶸歲月……今年5月末正式開館以來,這裡教育實踐活動不斷,每天都有人前來參觀學習,目前已接待逾萬人次。

“三下江南紀念館是九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十大基地之一,已經獲批長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九台區委宣傳部長王萍介紹,在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開展過程中,全區上下充分發揮政策資源“融”的作用,盤活現有各級各類資源存量,最大限度融入文明實踐,建立資源庫,收錄資源1790個,由文明實踐中心統一調配使用。三下江南紀念館就結合了九台田園綜合體和山水資源,在凸顯紅色文化的基礎上,與九台旅游資源相融合,打造成了集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黨性教育、文明實踐為一體的綜合性展館。

除了政策、資源,九台區還將34個相關部門融入文明實踐,成立理論政策服務平台、教育關愛服務平台、平安法治服務平台、文化體育服務平台、科技科普服務平台、文明風尚引領平台、健康衛生服務平台七大服務平台,結合平台職能和時間節點,確定文明實踐主題50個,實現“周周有實踐”。

挺拔的胡楊、雅潔的玉蘭、粉嫩的荷花……7月3日,沐石河街道八台嶺景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水墨畫研學基地裡,一幅幅優美的畫作在農民學員一勾一畫下躍然紙上,藝術氣息扑面而來。

基地藝術總監牛連和帶動志願者,為農民學員無償提供學習和服務,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努力讓更多農民成為有信仰、有追求、有創富能力的新型農民。“現在,基地已經培養34個畫家,其中有4個農民畫家。我們要把它做成文化產業項目,融入陶藝、泥塑等技藝,在提高群眾文化素質的同時,讓他們獲得收入。”

《鮮花盛開的村庄》《那山,那雪》兩部影視劇讓山水資源和文化產業資源在九台融合發酵﹔“善滿融創”扶貧助殘模式讓托養、康復、教育、培訓、就業等各環節資源融合、創新實踐……政策資源“融”,“融”出資源一體化,“融”出服務常態化,“融”出行業實踐化。

在“聚”上求實效,在“融”上出特色,九台區創新實踐方式,讓群眾有了共同語言,讓文明實踐有了肥沃土壤。(記者孟凡明)

(責編:關思聰、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