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科爾沁,生機勃發。綠油油的稻田,紅色的樓群在藍天下格外醒目。小區裡晒太陽的老人們悠閑地聊著天,“陸家新村”的新居民們已經融入到“新生活”中,一個風景如畫、蕩漾新風的“新農村”迎面而來。
“住上了新房生活是真好啊!”“這樣的日子以前可沒想過!”從貧窮落后村到全縣美麗鄉村第一村,短短幾年的時間裡,通榆縣烏蘭花鎮陸家村實現了華麗“蝶變”。
“‘易地搬遷’讓我們的生活大變樣,老武是第一功臣。”讓陸家村父老鄉親點贊的“老武”是我省扶貧工作易地搬遷工作“陸家模式”的領頭人,從2016年開始,老武帶著這個典型貧困村,從窮窩棚走向致富路,一步一步讓村民擺脫貧困過上了好日子。
脫貧群眾的好日子是一樣的,扶貧干部路上的艱辛卻各有不同。過去的陸家村土地沙鹼化嚴重,村民居住環境惡劣、生產生活條件差、資源無法有效利用,廣種薄收、靠天吃飯是村民生產生活的真實寫照。陸家村3個村民小組391戶91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92戶198人,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長期低於全縣平均水平。
武鳳友是土生土長的陸家人,2015年,武鳳友臨時受命擔任陸家村黨支部書記。面對貧瘠的土地,單一的生產方式, “老武”深知這肩上的使命和責任有多重。
2016年是陸家村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也是武鳳友履行自己就職誓言的起點之年。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脫貧攻堅“五個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政策后,“老武”感到陸家村一定要抓住易地搬遷有力政策,徹底改變陸家村貧窮落后面貌。
扶貧工作難,易地搬遷扶貧更難。為了讓老百姓脫離貧困,徹底換個活法,老武一邊與相關部門溝通了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的可行性,一邊和鄉親們掏心窩地算細賬。陸家村391戶村民,老武挨家挨戶上門了解情況。
2016年2月,易地搬遷工作在陸家村正式啟動。武鳳友白天帶著測量單位挨家挨戶測量房屋、圈舍和圍牆,晚上評估計算價格。施工期間,更是每天守在工地,灰裡來泥裡去,無暇休息。一個月下來,老武每天的平均睡眠不到5小時。
讓鄉親們搬出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很多村民還是想不開的。有的村民不同意搬遷,“老武”便帶著他們去先進地區親身體驗住樓房的好處。在陸家村搬遷的300多個日夜裡,老武嗓子說啞了,眼圈熬紅了,鞋底磨薄了……回憶當初,老武眉宇堅定:“值!”
“村書記是個啥,就是給村民辦實事的人!” 2016年底,陸家村在全省率先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項目。
扶遷路、富強街這些承載著發展變遷和期冀夢想的街路名字在“陸家新村”閃亮登場,而老武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腳步仍在繼續。
“搬得出、留得住,才能更好地發展。” 如何在鄉村振興道路上加快創業創新步伐?老武有自己的考量。
農民變身“股民”、土地經營權流轉……結合當地的實際,老武帶領班子進行了充分的市場調研,最后確定了“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貧困戶)”產業扶貧運作模式。1147.8公頃耕地出租給6個家庭農場,實現連片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易地扶貧搬遷后宅基地結余建設用地指標103公頃,全部改造為高標准水田,開發種植有機水稻﹔土地流轉后,剩余勞動力300人就地務工、80人外出務工……農戶家庭經營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四項疊加,陸家村人均純收入突破1.7萬元。
在陸家村村民心中,“老武”是一個一心一意為百姓辦實事、帶領鄉親們致富的好村官,在上級領導眼裡,“老武”是一個敢於擔當、默默奉獻的好干部。而能夠評價印証“老武”的依據則是陸家村這四年來的發展變化。2019年,陸家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74.3萬元,村集體固定資產2000余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萬元。
越過一道又一道溝坎,克服一個又一個難題,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老武一心為民。老武說,21年黨齡時刻提醒自己,不能辜負黨和人民的重托。
如今,陸家村因勢利導,計劃實施脫貧攻堅成果與銜接鄉村振興戰略項目試點工作。利用在陸家新村預留的4萬平方米建設性用地,新建1000平方米的鄉村旅游綜合服務中心,主要用於旅游服務、產業交流培訓、農耕文化展示、扶貧車間孵化基地等,逐步形成“能生產、可游覽、能居住、可觀光”、集“自然、生產、休閑、娛樂、教育”於一體的陸家田園綜合體。
輝煌屬於過去,開拓成就未來。武鳳友敢闖、敢試、敢創的精神如今已經變成了“陸家精神”,陸家村的百姓擰成一股繩,在“老武”的帶領下,繼續向美麗富庶、和諧幸福的征程邁進。(記者劉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