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的第2個星期六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吉林省舉辦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從5月19日就已陸續開啟,其中,“吉林非遺購物節”更是讓百姓實實在在參與其中。113個上線店鋪445個產品種類,涉及我省77個非遺項目、84位非遺傳承人和52個非遺項目保護單位,涵蓋了吃、穿、用等方方面面的非遺產品,令人目不暇接,售出商品多達6.2萬件(套)。
“吉林非遺購物節”不僅是一次購物的狂歡,更讓公眾親身走近非遺、體驗非遺,甚至有不少人在挑選商品的過程中驚喜地發現,原來生活中那些常吃、常用、常見的物品和技藝也與非遺息息相關,並潛移默化地扮靚了人們的生活。
飲食之美
鼎豐真糕點制作技藝
類別:傳統技藝
級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如今月餅的口味越來越多,傳統的五仁月餅成了人們在中秋節時常調侃的對象。而對我省的很多百姓來說,鼎豐真的五仁月餅就是童年的中秋記憶。這家香飄百年的中式糕點老字號現在依然是許多人最愛的糕點鋪,走進店裡,油茶面、綠豆糕、爐果、沙琪瑪……琳琅滿目的糕點讓人肚中饞虫大作,務必要買些吃食回家品嘗。鼎豐真的糕點是經面案師傅之手十多道生產工序而成,產品上既重視傳統地方風味,又注重創新。創辦於1911年的鼎豐真發展到現在,已將南式風味與北方傳統風格融為一體,600多種糕點隨心選擇,是當之無愧的“糕點之王”!
朝鮮族冷面制作技藝
類別:傳統技藝
級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入夏的吉林省幾乎每家朝鮮族餐館裡都坐滿了客人,那一碗帶著冰碴兒的冷面最能迎合食客當下的心情。現壓的蕎麥面彈性十足,佐以辣白菜、牛肉片、雞蛋、黃瓜絲等各色配菜,提辣提鮮的朝鮮族醬料恰到好處地融合其中,先喝一口酸甜的湯汁,滿面清涼,再挑一筷子細滑的面條,口感豐富,高溫帶來的煩悶被這一碗冷面掃蕩得干干淨淨。每一碗冷面精心搭配、營養豐富,想必沒有哪個吉林人的夏天能缺了這碗清爽宜人的朝鮮族冷面。
李連貴熏肉大餅制作技藝
類別:傳統技藝
級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來到四平的游客有哪個會錯過李連貴熏肉大餅呢?從選肉、修整、排酸、煮肉、熏制、提純老湯油,到和面、制酥、抹酥、包餅、烙制,一套完整規范的流程讓這家百年老店經久不衰,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非遺風味。熏肉皮肉剔透、熏香沁脾,大餅層層分離、滋味濃香,再開一瓶當地特產的汽水,那滋味,別提多帶勁了!
服飾之美
滿族旗袍制作技藝
類別:傳統技藝
級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小時候,暑假是屬於《還珠格格》的,幻想自己是“清宮格格”的姑娘們,哪個不向往擁有一身漂亮的旗袍和“花盆底”鞋子。在電視劇中出現的滿族旗袍是地地道道的吉林省非遺項目。在中國服飾獨有的裁剪和針法加工下,滿族旗袍的表面“見縫不見針”,搭配繁復精致的滿族刺繡工藝,滿族旗袍具有了端庄華貴、典雅大氣的奪目美麗。不僅好看,滿族先民也十分注重服裝的實用性,滿族旗袍的后裝式衣領可以隨時拆卸清洗,隨季節變化還可以更換單領、夾領和皮領。這項兼具美感與實用性的制衣技藝,在一代代傳承人的繼承中依然保留著原有的文化內涵,更在現代生活的發展中煥發出新的光彩。
傳統手工布鞋制作技藝
類別:傳統技藝
級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時尚人士穿起老北京布鞋,傳統布鞋開始向時尚界發起“進攻”。而在我省,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郭麗的傳統布鞋早已被各大媒體爭相報道,這種顏色艷麗、充滿民俗風情的布鞋更是遠銷海外,成為外國友人眼中的“香餑餑”。郭麗開發的傳統布鞋鞋底是柔軟的千層底,鞋面是考究的繡花面,多種東北民間元素讓一雙雙布鞋獨具美感和創意。在越來越追求舒適的時代,精致手作的傳統布鞋已然成了人們日常搭配的極佳選擇。
榆樹李氏草編
類別:傳統美術
級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對愛美人士來說,草編帽、草編包早已不是沙灘風、度假風的專屬。炎炎夏日,即便是城市通勤,也不能阻擋人們對草編制品帶來的愜意清涼感的喜愛。擁有120多年歷史的榆樹李氏草編不僅具有傳統手工技藝的特點,更具有低碳環保的現代特色。在保留了百年傳統的草編技藝基礎上,李氏草編還發展了漂洗、浸泡、上色、脫毒、熏蒸、晾晒、刷漆、編辮等更加豐富的編織工藝,而產品種類也開發出了工藝品、裝飾品、鞋墊、女包、禮品包裝、寵物窩等百余個品種。榆樹李氏草編滿足了人們的愛美之心,更通過創意與巧手變廢為寶,點草成“金”。
健體之美
中醫傳統制劑方法(平氏浸膏制作技藝)
類別:傳統醫藥
級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經過平氏家族6代傳承的平氏浸膏,是在汲取了傳統中醫精髓的同時,由祖傳秘方研制不斷創新而產生的。平氏家族祖籍浙江,世代傳承浸膏技藝,第2代傳人平士杰因社會動蕩不安遷居山東。1900年平氏家族來到長春,而后定居九台。我省擁有長白山這座野生藥物資源寶庫,而長春市和吉林市在歷史上是長白山野生藥材的集散地,處於長春地區的九台為平氏浸膏選購貨真價實的野生原料藥材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也讓這一傳統制劑方法在這裡落地生根、發展壯大。
摔跤(朝鮮族摔跤)
類別: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
級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摔跤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各族人民喜聞樂見的一項競技運動。朝鮮族摔跤有著自己獨特的比賽形式和文化特色。傳統朝鮮族摔跤分為攻擊式和回旋防御式,在此基礎上能夠變化出上百種進攻、防御組合技術。根據參賽人數進行預賽后,朝鮮族摔跤比賽選拔出8強或6強參加決賽,最后舉行的冠亞軍決賽是整場比賽的高潮。為了鼓舞摔跤選手的士氣、活躍賽場氣氛,決賽前會先將比賽的獎品——披紅挂彩的大黃牛繞場一周,並拴在場邊等待冠軍得主,也就是它新的主人。比賽時,雙方親朋好友和觀眾都會在場周為選手吶喊助威,邊歌邊舞,熱鬧非凡。
文藝之美
東北二人轉
類別:曲藝
級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簡潔明了地描述了二人轉在東北人民心中的地位。與東北任何喜愛二人轉的地域相比,我省梨樹縣對二人轉的這種“不舍”尤為厚重和純粹,並被授予了“中國二人轉之鄉”的特殊稱號。而二人轉,在全省更是遍地開花,不僅擁有各級各類二人轉表演團體,對老百姓尤其是廣大農民朋友來說,二人轉在文化生活中更是佔據著重要地位,這使我省二人轉人才得到了接續發展,《西廂》《包公賠情》等廣為人知的傳統唱段得到了很好的傳承。不僅如此,兩年一屆的吉林省二人轉·戲劇小品藝術節也在持續開展,保障了二人轉作品的創作與輸出,挖掘培養了一批批二人轉藝術人才。
朝鮮族農樂舞(象帽舞)
類別:傳統舞蹈
級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農樂舞這種融音樂、舞蹈、演唱為一體的綜合性民族民間藝術,是朝鮮族代表性民間傳統活動。農樂舞的表演共包括12部分,象帽舞是最后壓陣的部分。令人矚目的象帽舞分為“長象帽”“中象帽”“短象帽”“線象帽”“羽象帽”“尾巴象帽”“火花象帽”等多個種類,甩象尾的技巧也包括單甩、雙甩、三甩、站立甩、蹲甩、跪甩、扑地甩等多種形式,而象尾有幾尺長的,更有幾丈長的,可謂種類繁多、舞技復雜。在跳象帽舞的過程中,男青年舞者頭部甩動長達20米彩帶的高難技巧,令人目不暇接,是農樂舞最突出的標志之一。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類別:傳統音樂
級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馬頭琴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種弓弦樂器,因琴首雕有馬頭而得名。郭爾羅斯馬頭琴音樂在我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的蒙古族民眾間廣泛流傳,影響輻射到周邊的乾安、長嶺等市縣。馬頭琴既可伴奏又可獨奏,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其傳統曲目多從民歌演化而來,其中既有原生民歌,也有英雄史詩曲牌,既有表現駿馬形象的馬步調,也有從民歌發展而來的琴曲,還有傳統的漢族曲調。
我省多民族融合聚居,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讓數不清的傳統技藝、傳統舞蹈、傳統美術等留存於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成為如今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是先民智慧的結晶,承載著這片沃土的歷史與文化,在一代代人的傳承和發展中不僅得到了有效保護,更以特殊的形式留在了人們的生活中,而它們背后所傳承下來的歷史和文化,也一直陪伴著人們世世代代。(記者裴雨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