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扶貧故事︱苑書記的記事本

2020年06月29日08:46  來源:人民網-吉林頻道
 
原標題:第一書記扶貧故事︱苑書記的記事本

  一場大雨過后,白城市洮北區德順蒙古族鄉城四家子村的村路被沖刷得干干淨淨。

  村民王孟成推開院門,站在與自家相連的村路上感慨道:“昨晚的雨下了一宿,這要是以前的土路,出門都是問題,現在村裡修的水泥路通到各家門口,和城裡沒啥兩樣。”

  不遠處,駐村第一書記苑小鬆和工作隊員們正沿著村路邊走邊看,並不時在隨身攜帶的記事本上做著記錄,翻開最新的一頁,上面寫著:修路……

  苑小鬆告訴記者:“村裡的水泥路雖說比過去強多了,但修完已經四年,部分路段有些破損,我們正研究想要把村裡的水泥路變成柏油路。”

  王孟成聽到后馬上接過話說:“那太好了,柏油路還不怕重載車壓,秋天各家運糧食就更方便了。”

  苑小鬆看著有些興奮的王孟成笑著說:“我們已經聯系了交通局,這兩天就能來測量了。”

  趁苑小鬆和王孟成你一言我一語聊得熱乎,記者拿過記事本,翻開后看到裡面密密麻麻、詳細地記錄著村裡的大事小情,群眾關心的重點難點問題。

  “從2016年起到現在,這是第三個記事本了,入戶調研、農作物長勢、分析數據、尋找市場,幫助村民制定庭院經濟發展規劃,到實行訂單式管理﹔從產業發展,到改善村容村貌……工作上的點點滴滴我都記錄了下來。”苑小鬆向翻看記事本的記者介紹說。

  聊到脫貧攻堅前后的對比,王孟成也打開了話匣子,“以前和現在那沒法比,現在多好,你看各家各戶的磚牆、大門、衛生廁所都是統一標准的,路兩側不僅種上了樹和花,還有路燈,到了夏天,天天跟逛公園似的。”

  王孟成轉身指向自己的房子說:“我家以前是破土房,現在住的是新蓋的磚瓦房。”

  把我們引進院,王孟成說:“我家原本就不富裕,孩子、老伴得了病之后更是雪上加霜,小苑書記他們到村上之后,經常到我家來,不光送米送油,還幫我申請政策補貼。這院子裡種的土豆、大蔥也都是小苑書記指導種的,不僅夠自己吃,每年還能得1000塊錢補助,村上的西紅柿大棚每年能分紅2000塊錢,家裡不到一晌的地租給了德福家庭農場,一年能收7000多塊錢,現在吃穿是不愁了,這都得感謝黨的扶貧好政策。”

  在城四家子村德福家庭農場,一群鴨子歡快地在稻田裡自由穿行,農場主孫俊武向記者介紹:“我們的大米是鴨稻、蟹稻共生的。現在,大米注冊了商標、申請了綠色認証。今年四月份,苑書記到省第一書記協會淘寶直播間幫專門為翊憫農品牌大米進行宣傳銷售,銷售渠道一下就打開了。”

  苑小鬆說:“從申請、檢測到通過綠色認証,用了一年多時間,非常不容易。在德福農場的帶動下,大家看到了綠色農業的潛力,村裡51戶農戶主動參與到綠色農業的發展中來,每戶每年增收5000余元。”

  孫俊武繼續說:“我們農場流轉了本村5戶貧困戶的土地,土地的承包費每公頃高於市場價格2000元,能幫助貧困戶的咱一定得幫。”

  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2016年,村裡10棟雙膜雙被保溫大棚、18棟單膜單被保溫大棚建成投入使用,採取合作社帶動貧困戶方式經營,利潤全部用於貧困戶分紅。2017年全村庭院經濟種植面積231787平方米……

  憑著一腔熱情和干勁,苑小鬆和工作隊員們把心沉在了城四家子村,苑小鬆的記事本也如同城四家子村的一部扶貧“簡史”,記錄著這一切。

  從第一天到崗至今,苑小鬆已經來到村裡近5年了,全村沒有不認識他的,也沒有他不熟悉的,他說自己就是村裡的人了。

  回想這幾年駐村工作的點點滴滴,苑小鬆百感交集,他說:“從轉換角色、摸底調查、到融入農村生活,再到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走進城四家子村開始,我就知道,做了第一村書記,自己就是黨群關系的聯絡者,身上背負著組織的重托和鄉親們的期盼,而我一定努力不辜負大家的期盼。”(記者戈馳川 於凝 尹雪 張磊  來源:彩練新聞)

(責編:關思聰、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