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自有真情在,誓將寸心報春暉

2020年06月24日14:31  來源:人民網-吉林頻道
 
原標題:第一書記扶貧故事 | 人間自有真情在,誓將寸心報春暉

  一場小雨過后,天空放晴,微風中夾雜著泥土的芬芳。白城市通榆縣新華鎮農林村村民馬清楊抱著三歲的女兒小遠婷來到村部前的廣場,呼吸著這令人心曠神怡的空氣。

  “畢叔叔、畢叔叔!”小遠婷揮舞著小手,用稚氣的聲音招呼著從村部裡走出來的第一書記畢水。畢水微笑著走上前來,捏了捏小遠婷的臉蛋說:“小遠婷長大了呀!”

  讓人未曾想到的是,如今健康的小遠婷在7個月大的時候可是在鬼門關走了一遭,由於腸道細菌感染引起多器官衰竭,小遠婷在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搶救,隨時會有生命危險,醫藥費已花銷10多萬元。

  得知消息后,畢水號召全體村民捐款,並聯系新華鎮政府、通榆縣民政局給予幫助,這才使馬清楊一家度過了難關。

  “有爸爸媽媽多好啊!一定要聽爸爸媽媽的話呀!”畢水邊握著孩子的小手邊微笑著說,小遠婷懂事的點了點頭。

  看著孩子可愛的模樣,勾起了畢水的回憶。

  時間回到1999年,在通榆縣民政局的幫助下,11歲的畢水帶著懵懂、忐忑和對未來的憧憬,跨進了吉林省孤兒學校的大門,開始了全新的學習和生活。

  在這裡,畢水深切感受到了人間的溫情,老師的關心與呵護,社會愛心人士的積極幫助,讓愛的陽光撒滿學校的每一處角落,溫暖並感染著他。

  回憶起這些,畢水動情地說:“如果沒有黨和國家,別說是上學,恐怕我連飯都吃不上了。”在學校學習和生活9年后,畢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大學。他立下誓言,畢業后一定要回報社會的關愛。

  2011年大學畢業后,畢水回到家鄉通榆縣民政局工作。牢記著回報社會的誓言,工作中,他總是充滿了熱情和感恩之心。

  2016年,脫貧攻堅工作全面展開,畢水被派往通榆縣新華鎮農林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畢水說:“作為一名孤兒,是黨和政府哺育我長大。成為一名駐村第一書記,我會用最大的努力去工作,去回報社會,用真心真情把農林村脫貧攻堅的任務完成好。”

  剛到任時,畢水感覺到農村的情況太復雜了,人、事、物沒有一樣能夠輕鬆應對。面對千頭萬緒,難以著手時,畢水想起赴任前,組織對他的叮囑:“做農村工作不能隻憑一腔熱血,最重要的是走心,要深入群眾,融入群眾。”

  村民許玉香得了腦瘤,處於植物人狀態,一直由婆婆魏素賢照顧。魏素賢是老黨員,政治覺悟高,面對這麼大的家庭困難,一直沒向政府要救助,但巨額的醫療費用使這個家庭陷入貧困的谷底。

  魏素賢的處境讓畢水想起自己的身世,能夠感受到她的孤獨和無助。畢水在調查了解后,通過村民大會將許玉香家增補進貧困戶,並向民政局申請了低保,魏素賢對此非常感動。

  相處久了,魏素賢也非常願意和畢水分享她的黨建心得和生活經歷,魏素賢也成為畢水開展工作的一個窗口,幫助他打開了群眾工作的新局面。

  魏素賢說:“這小伙子來村裡第一個月就瘦了5斤,工作任務緊,忙不過來,他就泡碗方便面、啃個面包,對付一口。熬夜是經常的事,我真擔心他吃不消。”魏素賢的關心,讓畢水在農林村感受到了“母親”般的溫暖。

  農村工作的根本,其實就是對人的工作。一次次扶貧濟困,一次次伸出援手,群眾越來越認可這個年輕人。

  平日裡,畢水耐心地解答村民遇到的生產問題和生活中的困惑,黨員微信群也變得活躍起來。每天在微信群中給畢水留言的消息就有幾百條,白天沒時間一一回復,晚上找時間也要回復,即使節假日也從未間斷。

  村民張連發說,知道畢書記忙,可是就喜歡和他說說話,跟他說話心裡敞亮。

  在工作中不斷開拓進取的畢水發現,做群眾工作,“盯緊靠上”的“土辦法”往往更奏效,他經常到老黨員、退休的支部書記、支部委員、村民代表、致富能手、貧困戶家中走訪,請教他們農林村在發展上的想法,了解村情民意后制定合理的規劃。

  聽到誰家辦喜事,誰家生了孩子,誰家地裡種了新品種,畢水都會開心的笑。聽到誰家遇到了困難,他也會心情黯然,馬上想辦法幫助解決。

  村民們親切的稱他為“小水兒哥”,把他當成家人看待,而畢水的心也和“家人們”融在了一起。

  四年過去了,農林村已經摘掉了貧困的帽子,村裡有了致富產業,鄉親們住上了寬敞的新房,還建起了休閑文化廣場,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畢水也在駐村期間不斷進步,先后獲得了2017年度通榆縣優秀黨組織第一書記標兵﹔2017年度“白城好人”﹔2017年度“通榆好人·標兵”﹔2018年度白城市“扶貧扶志之星”﹔吉林省最美第一書記、吉林省“十杰百優”優秀青年等榮譽稱號。

  如今,33歲的畢水還未成家,很多村民不希望他離開,要給他介紹對象,想將他永遠留在村裡,他笑著對村民說:“不完成脫貧任務,我不會離開農林村這個‘家’。”(來源:彩練新聞)

(責編:關思聰、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