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鎮賚縣建平鄉三合村。
驟雨初歇,空氣清新,天空白雲朵朵,大地綠意盈盈。
“這就是我們的‘聚寶盆’——小米加工廠。”劉健指著村頭一棟漂亮的彩鋼房,底氣十足地告訴記者。
十足的底氣源於好的收成。待走進廠院,村委會主任賈紅光從廠房裡迎出來,聲音洪亮:“從2018年到現在,我們賣了7萬多斤小米,收入35萬多元。”
2018年4月,吉林省工信廳干部劉健來到這裡任第一書記。脫貧工作從哪入手?長期在省直機關工作,沒有“三農”經驗的劉健心裡沒底。
“聽聽村民們的心裡話,總會想出辦法來。”於是,與駐村工作隊深入走訪,開展調研成為劉健扶貧的第一步。
東家走,西家問,走著問著,劉健發現村民家裡積壓了很多谷子。原來,谷子價格下跌,村民舍不得賣。
“為什麼不自己加工成小米后再賣?”劉健問。
“沒設備,沒銷路。”村民答。
協調資金買設備,聯系電商找銷路。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劉健就把三合村第一個小米加工廠創辦起來了,並注冊了商標,辦齊了手續,找好了銷路。
磨米、拋光、色選……新加工出來的小米黃澄澄,香氣扑鼻。2019年,劉健帶領村民大力發展庭院經濟,全村大規模種植加工小米,村民平均增收3000余元。
“缺技術,劉書記幫著找專家﹔沒銷路,劉書記幫著找商家,我們隻管好好種地。這樣的好事從來沒有過。”脫貧戶吳躍福大爺樂呵呵地告訴記者,“我去年種小米多賺了4000多元。要不是谷子不能重茬種植,我今年還想種。不過,今年村裡有了新‘道道兒’,我們又都種了黏玉米,收成肯定會更好!”
劉健心中的“道道兒”可不只是簡單的扶貧產業項目。“脫貧而不返貧,歸根結底要改變村民們的固有思維。”他告訴記者,全村建檔貧困戶143戶309人,目前已全部脫貧,但發家致富奔小康還是要靠他們自己。
“就是通過干這些以前沒干過的事兒,打開村民‘腦回路’,讓他們知道致富的辦法千萬條,就看你敢不敢干,肯不肯干,會不會干。”劉健說得斬釘截鐵。
種植小米打開了三合村的“聚寶盆”,也打開了干部群眾的致富思路。來到村頭的另一側,一大片水田鋪展開來,稻苗整齊排列。
這是三合村歷史上的第一片水田。村民劉國鋒汗流浹背,正在水田中鋤草。陽光經水面折射,把他的臉照得亮亮的。
劉國鋒家的田地以前是東一塊西一塊,沒有連接成片。這次為了種水田,他通過土地流轉,把零散的田地置換成一整片。
“頭一次種水田,不怕虧本嗎?”記者問。
“干就完了,不干咋能知道行不行!”劉國鋒在田裡大聲說,洪亮的聲音裡透著滿滿的信心和希望!(記者趙廣欣 鄒鵬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