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創新社會治理典型案例】

遂寧市船山區:創新“社區營造治理”機制助力構建基層治理服務新體系

2020年06月18日09:56  來源:人民網-吉林頻道
 

今年以來,四川省遂寧市船山區緊扣時代主題、保持發展定力,把基層治理工作作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全區基層治理的一項重點任務來抓,緊扣申辦建設“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積極推行“黨務領導、政府主導、居民自治、社會協同”的社區營造治理機制,充分依靠社會力量,廣泛利用社會資源,不斷強化社區功能,完善社區服務,解決社區問題,社區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協調健康發展,統籌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社區建設,切實增強社區服務功能,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共建共治共享”社區治理新格局初步形成。

一、背景及起因

遂寧市船山區是遂寧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成渝經濟圈重要的中心節點城市,是遂寧市的老城區,幅員面積618平方公裡,轄1鄉6鎮5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72萬。近年來,持續實施首位提升、開放引領、產業升級、城鎮優化、幸福民生“五大行動”,努力實現經濟總量和質量大幅提升、城鄉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區域競爭力大幅提升“三個提升”,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態勢良好。 當前,船山正處於轉型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全區面臨城鄉形態深刻重塑、社會結構深刻變化、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的時代背景。船山區是遂寧市的老城區,社區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主要以有機更新為主,而社區自治、基層治理、社會服務等都需要居民積極參與、社會廣泛協同,服務場所短缺、老人兒童等社會服務滯后、居民社區感不強、社會矛盾暗潮涌動等現實問題倒逼社區建設供給側改革步入“深水區”。

2017年以來,船山區積極創新探索社區治理制度機制,基層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成立區委城鄉基層治理委員會,切實加強對全區城鄉基層治理工作統籌協調和督導落實。堅持以黨建引領為抓手,建成街道大工委5個、社區大黨委36個、小區黨組織74個,“兩新”組織黨組織覆蓋率達80%以上。自治基礎不斷鞏固,鼓勵發展和創新務實高效、各具特色的社區自治品牌,探索“三社聯動”居民自治模式。社會參與不斷放大,探索建立購買服務、公益創投等社會化運作機制,建成區級社會組織孵化中心,高質量培育發展社會組織和志願者隊伍。36個城市社區被市政府統一命名為和諧社區,4個街道辦事處被命名為“和諧社區建設示范街道”,介福路街道被命名為首批“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街道”。

二、思路與做法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促進政府行政管理與基層群眾自治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為基礎,以優化治理結構為重點,優化社會服務為保障,以三社聯動和社會參與重點,以智慧社區試點為支撐,全面創新“社區營造治理”,努力把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共同體,全面開創船山區社區治理服務新局面。

(二)創新主題:構建黨建領航·互聯網+社區營造治理機制,在社區微黨建、小單元微自治、家門口微服務、社區微營造等方面實現突破,打造基層共建共治共享“船山模式”,實現“以點帶面、整體提升”,開創基層治理體系和服務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三)目標任務:總體概括為“133N”:“1”即一個總體目標:黨建引領構建共建共治共管共享的基層治理格局,創新社區營造治理為路徑,打造特色主題“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以區域大黨建、社區微黨建、小單元微自治、家門口微服務、空間微營造為主要路徑,打造品質、活力、美麗、人文、和諧社區、主題街區和工作示范等﹔“3”即三項體系建設:區域化黨建體系、社區微自治體系、社區公共服務體系﹔“3”即三項機制創新:協商共治、社區網格、社區與城市融合營造﹔“N”即規范打造黨群中心、鄰裡中心、社會組織服務中心、群團工作中心,培育社區精神、社區文化品牌、梨園街區文化品牌等。

三、做法及成效

(一)一核多元實現“精准治理”大提升。構建黨建區域化、社區專業化、群團樞紐化、社團功能化、院落單元化、政企協同化的大黨建微治理體系。按照“社區兩委、社區專委+各類社區社會組織”的組織架構,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社區組織體系。堅持黨領導的核心作用,加強新型集體經濟組織、非公有制企業、社區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實現黨支部建在社區網格上、黨小組設在樓棟中,健全和完善社區組織體系。各社區根據黨員的興趣愛好、特長和習慣等,組建特色、特長等功能型支部,充分發揮功能型支部在社區自治組織、趣味社會組織體系建設中的引領作用,著力擴大黨組織覆蓋面。

(二)多元全域實現“精細服務”大提升。將“智慧民政”系統升級為“社區公共服務綜合系統平台”,各項業務在窗口集中受理、分口辦理,形成“前台一窗受理、后台分類處置”的工作機制。構建適合本地的智慧社區建設新體系,建立與社區網格、社會組織、社區相關專委會等有效銜接的共駐共建、共建共享、共管共治線下機制,探索形成以社區公共服務為基礎的治理體系社區治理服務新模式。建立公共服務事項進入社區“准入制”,社區實行開放式辦公、窗口式服務,逐步形成零距離、面對面的社區服務模式。

(三)社區營造實現“治理效能”大提升。創新“基本服務政府兜底、公共服務多元供給、專業化服務市場為主的社區營造治理機制,抓好三社聯動、院落自治、網格管理、聯動聯勤、效能評估等,構建在服務中治理、在治理中服務、在服務中發展的“營造治理”機制。合理劃分社區網格,通過智能終端搭建動員居民、企業代表等參與社區網格管理服務工作的平台。不斷完善人防、技防、設施防“三位一體”的網絡體系。以社區院落、單位為落點,加強警務服務,開展“老百姓身邊派出所”服務行動。探索成立政府牽頭、街道負責、社區與居民群眾共同參與的保障性物業公司,實現保障性物業全覆蓋,方便居民生活。

(四)分類打造實現“以點帶面”大提升。通過區域化“大黨建”體系,探索構建“民主協商”機制的搬遷安置小區治理服務模式﹔試點“社區專委會+自組織+服務中心(室、站)”改革的老舊院落治理模式﹔探索建立以社區指導、業委會主體、物管實施、社會組織參與、居民聯動的新小區復合共治模式﹔探索構建以院落為基礎的“1+N”協商共治的多元協商農民集中居住區治理服務模式﹔探索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公共服務先行的過渡企業生活區“政企共治”模式﹔探索以社區“志願服務、鄰裡互助+”等為載體的商住小區服務模式。

(五)共駐共建實現“多彩船山”大提升。整合住建等職能部門、平台公司力量實施社區、街區風貌整體打造。按照“全域景觀化”思路,結合船山區的歷史文化、資源稟賦和氣質基因,對各片區進行整體設計,深入推進背街小巷環境綜合整治,實現“城市有變化、市民有感受、社會有認同”﹔加快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社區街區,打造“船山啤酒街坊”“梨園特色文化智慧街區”“船山慢生活”等特色生活街區。

四、探討與評論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僅靠某一方面的改革創新,難以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成效。因此,推廣運用整體性治理理論,緊扣“放管服”改革,推進改革創新由“分散式”向“集成式”邁進,激發社會活力,以集成改革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勢在必行。船山區“社區營造治理”機制在本次疫情防控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集成發展是基層治理的基礎。堅持“有感發展”理念,社區街區一體、治理發展一體、管理服務一體、城市產業一體、品質提升與信息化一體、工程建設機制構建一體,實現硬件環境之變、社會(社區)治理之變、社區服務之變、城市管理之變、產業發展之變、居民精神面貌之變、體制機制之變。

(二)優化重構是基層治理的手段。優化政府治理結構,提升政府公共服務效能﹔建立基層治理配套資源整合機制,提升社區陣地建設和管理能力﹔創新社區微治理,提升社會組織動員能力﹔試點基層融合治理信息化建設,提升社區服務能力﹔激發社會活力,提升社區自我調節能力﹔建立健全體制機制,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整體水平。

(三)改革創新是基層治理的核心。 建立“黨建聯創、事務聯抓、資源聯用、平台共建、示范共塑、環境聯管、公益聯辦、營造聯動”工作機制,突出“統資源、抓組織、建載體、強服務”,突出黨建統攬資源機制、社區治理核心支撐、社會治理城市管理警務等有機融入、群團社會特色參與。

(責編:王帝元、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