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創新社會治理典型案例】

甘肅省:通信管理局協同聯動完善措施源頭防范治理電信網絡詐騙

2020年06月11日11:11  來源:人民網-吉林頻道
 

一、背景與起因

電信網絡詐騙是一種有組織的高科技犯罪。犯罪分子通過電話、互聯網編造虛假信息,設置騙局,對受害人實施遠程、非接觸式詐騙,誘使受害人給犯罪分子進行轉賬從而騙取錢財。電信網絡詐騙嚴重侵害人民群眾財產安全和其他合法權益,直接影響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嚴重干擾電信網絡秩序,不利於法治社會建設﹔嚴重破壞社會誠信水平,特別是一些電信網絡詐騙分子冒充公共權力機構、執法司法機關或公共服務機構工作人員詐騙,嚴重損害國家機關權威,嚴重危害誠信社會建設﹔嚴重影響人民群眾安全感和社會和諧穩定,不利於和諧社會建設,也嚴重損害我國的國際形象。

二、做法與經過

我局與省公安廳強化協作、密切配合,開展涉案電話的追蹤溯源、網站封停等,確保形成打擊合力。加強技術手段建設,開展對省際詐騙電話防范攔截系統升級改造,全面提升系統監測防范、綜合分析和預警處置能力。積極開展互聯網反詐系統建設方案研討,推動反詐技術手段由電信網向互聯網延伸覆蓋。同時強化行業管理及個人信息保護,加強宣傳教育及提醒,本著“問題導向、突出重點、落實責任、綜合施策、社會共治”的原則,督促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維護用戶合法權益,保障正常通信秩序。

(一)協同聯動,健全工作機制

1.為方便受騙群眾快速報案,暢通報案渠道,我局與省公安廳積極對接,先行先試,率先於2019年初面向全省14個市州固網及移動網用戶,開通了96110反詐騙報警公益熱線電話並全面免除碼號佔用費及通話費。利用線上線下多種形式加強宣傳,積極樹立“96110”品牌,便於群眾識別,大大提高了預警來電的可信度,有效提升了防范預警效率。截至4月底,96110呼叫量為153088次。

2.與公安廳建立快速聯動處置機制,公安廳反詐中心將確認的涉詐網址第一時間推送我局,由我局安排基礎電信企業進行封堵,杜絕用戶訪問或登錄詐騙網站。截至四月底,共封堵涉詐網站20008個。同時反詐中心定期總結歸納典型案例及作案手法推送我局,由我局組織企業向手機用戶發送防騙提示短信,提高用戶識騙防騙的能力。自2019年以來,累計發送短信約5.8億條。

3.2016年依據國務院聯席辦要求,我局安排三家基礎電信企業指定專人,帶資源、帶權限入駐公安廳反詐中心,配合開展防范打擊通訊信息詐騙工作,在此期間協助反詐中心民警對涉案號碼進行查詢、關停,對涉案網址進行封堵。

4.針對近期我省涉嫌詐騙電話號碼數量明顯上升,出現為境外詐騙團伙提供話務中轉犯罪窩點的情況,今年四月份我局與公安廳聯合開展集中打擊整治專項行動,組織基礎電信企業對涉案號碼的呼叫行為、位置特征、呼叫離散度等相關信息進行分析,建立疑似涉詐電話呼叫模型。根據模型對全省在網用戶的呼叫行為進行分析,以大數據分析研判為支撐,精准定位疑似涉詐號碼,將鎖定的疑似號碼相關信息推送公安廳反詐中心進行排查打擊。截至目前,共配合公安機關打掉電信詐騙犯罪窩點26個。

(二)完善措施,強化技術手段建設

1.2017年3月完成省級詐騙電話防范攔截系統的建設,實現了境內省外來話的在線監測、識別和分析以及對詐騙電話的攔截處置,有效降低了我省電話詐騙的發案率,為公安機關進行呼叫溯源、案情監控提供了有力支撐。系統建成以來,共累計攔截省外詐騙呼叫量5482.7萬次,累計攔截詐騙號碼101.5萬個,累計勸阻受騙群眾28.7萬人,配置黑名單5.5萬個,灰名單16.43萬個。但隨著通信網絡IP化演進,大量的不法分子在境外偽造虛假主叫號碼,通過省長途線路或國際電路向省內撥打詐騙電話進行不法活動,原有系統很難實時發現並攔截詐騙電話。

目前,受省公安廳委托,我局已會同基礎電信企業完成對省際詐騙電話防范攔截系統升級方案的研討及可行性分析,該升級項目旨在實現對現有通信網絡下異常語音通信行為的識別和處置,從源頭上降低省內群眾受騙的概率。

2.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通信信息詐騙已由電話短信詐騙向網絡詐騙演進。當前,網絡詐騙發案最多、增長勢頭最猛,其具有的信息傳播鏈條長,同時隨著詐騙分子騙術的不斷翻新和精准化程度的持續提高,追蹤溯源和打擊治理難度很大。為有效防范省內群眾通過互聯網訪問涉詐網站,我局積極整合現有系統資源,初步建設了互聯網反詐部省聯動平台,實現了對涉詐網址、涉詐域名、涉詐APP等信息的共享處置。2020年一季度累計監測到網絡詐騙日志292888條,其中,賭博事件144150件,色情事件93777件,釣魚詐騙事件163729次。另外發現詐騙網頁24086個,其中釣魚詐騙1210個,仿冒APP網頁鏈接22876個。

(三)源頭治理,加強信息保護

1.切實加強實人認証,持續鞏固實名制工作成效。一是督促企業加強新入網用戶實名登記管理,嚴格落實人証一致性比對核驗、“一証五卡”限制等措施。二是加強代理渠道管理,嚴格執行代理商考核、扣罰和退出機制。三是強化電話用戶登記信息動態復核,加大對詐騙高發地區漫游號碼的監測分析,根據其通話行為、實名登記情況等進行二次身份復核,將高危疑似涉詐號碼推送給公安機關聯動甄別處置。四是加大責任倒查力度,對因電話用戶實名登記責任落實不到位,導致電話卡被用於實施通訊信息詐騙犯罪的,依法依規從嚴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2.嚴控新業務通訊信息詐騙風險。一是積極防范物聯網行業卡詐騙風險,建立分級審批制度,按照“功能最小化”原則,對物聯網行業卡使用范圍、使用場景等進行嚴格限制和綁定。嚴格落實物聯網行業卡分類管理、功能限制、使用監測等,並在簽訂銷售合同中,明確物聯網行業卡使用范圍和使用要求,細化責任條款,嚴禁違反合同規定使用或二次轉售。二是嚴控新興領域通訊信息詐騙風險,緊密跟蹤“互聯網+”融合類業務涉通訊信息詐騙風險,加強對新興領域詐騙風險的分析研判和有效應對,建立完善的安全評估制度,在新業務和應用立項研發、上線運營等關鍵環節加強安全評估,落實安全保障措施。

3.加強用戶個人信息使用內部管理,組織企業開展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自查,重點檢查營業廳、代理點等環節用戶個人信息保護管理和涉及用戶個人信息系統的安全防護,確保用戶信息安全。防止個人信息泄露,降低詐騙分子實施精准詐騙的風險。

4.完善舉報通報機制,強化責任落實。一是督促企業完善舉報通報機制,形成核查處置、問題整改、違規追責、結果反饋等管理閉環,對於通報的電話號碼、網址、域名、IP地址等要逐一復核、處置。二是健全責任追究機制,以目標為導向,細化完善各環節的責任要求,強化問責力度。三是加強督導檢查,重點針對制度機制、業務管理、技術防范、監測處置等工作要求落實情況開展對標檢查,對發現的問題責令企業立即整改,不留死角隱患。

5.為有效防范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活動,及時發現和有效處置電信詐騙風險,我局建立了電信詐騙監測與處置情況通報制度。每月對詐騙情況進行分析研判,對重點工作進行安排部署,督促企業切實加強防范詐騙能力建設及工作落實。

(四)履行社會責任,加強宣傳教育

一是廣泛加強宣傳教育,依托線上線下等多種渠道,創新宣傳方式,通過進社區、進校園、一線工作人員以案釋法等形式,將通訊信息詐騙新手法、新花樣及時向群眾宣傳提醒,切實提高群眾防范意識和能力。二是強化風險提示,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公益短彩信、閃信、彩印、手機APP,網上營業廳等開展通訊信息詐騙風險宣傳引導和防范提醒,對詐騙電話號碼、惡意網址、手機惡意程序、異常互聯網賬號等有效提示和預警。

三、成效與反響

自2017年3月,我省省際出入口詐騙電話防范攔截系統建成以來,在詐騙電話攔截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詐騙電話呈現明顯下降趨勢,從國際詐騙電話數據看,與2017年12月相比,2018年6月下降72%﹔從省際出入口來看,2018年6月各省監測處置的詐騙電話數量相比2017年12月下降了60%﹔從互聯網企業監測數據看,騰訊2017年《反電信網絡詐騙大數據報告》顯示,詐騙電話撥打次數同比大幅下降75.4%。

2019年以來,累計攔截屬實詐騙電話5327余萬次,警示提醒騷擾、詐騙電話1.086億次,關停屬實涉案詐騙號碼及高危疑似號碼近7424個,組織開展聯查、甄別詐騙號碼7.5萬余個,提前處置近3.5萬個﹔共監測疑似騷擾電話號碼346.5萬余個,加入黑名單5萬余次﹔攔截垃圾短信1.946億余條,加入黑名單違規號碼128.8萬余個﹔監測疑似垃圾彩信8719萬余條,攔截屬實垃圾彩信32萬余條。

經過體系化集中攔截和整治,詐騙分子利用電話進行詐騙的成本不斷上升、成功率不斷下降,其在不斷探索使用新的詐騙電話手法的同時,更多的轉向互聯網渠道進行詐騙。因此,針對網絡詐騙的監測與處置已成為當前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的重中之重。

四、探討與評論

一是在法律法規方面,無法可依和有法難依的現象突出。例如,個人售賣本人手機卡、銀行卡、網上支付賬號等行為存在如何定性的問題。二是在技術手段方面,隨著詐騙手段的不斷翻新,現有反詐系統需不斷進行相關功能的迭代開發和優化完善,互聯網反詐技術手段建設急需加強。

(責編:王海躍、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