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安全法》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從發布施行至今已有近三年時間,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
《網絡安全法》到底是什麼?隨著5G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如何用法律保障5G背景下的網絡安全呢?
對此,記者連線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室主任陳欣新,專家也給出了“硬核”解答。
陳欣新主任介紹,制定《網絡安全法》,主要是應對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社會使用網絡的逐漸普及所衍生的一系列問題。一方面,從網絡技術的應用來講,全社會從網絡應用當中獲得了很大益處;另一方面,網絡安全受到的威脅也逐漸地暴露出來,過去的相關法律制度,主要是在前網絡社會裡,針對信息安全,比如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數據安全等。網絡空間存在很多的缺陷,也比較鬆散,在這種情況之下,《網絡安全法》應運而生。
《網絡安全法》在維護網絡安全和維護網絡空間中的國家主權、國家安全以及社會公共利益,還有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等方面,有效促進經濟社會信息化的健康發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網絡安全法》是網絡安全領域當中的一部綜合性法律,從結構上分為七章,涵蓋立法目的和法律適用范圍,以及維護網絡安全的基本原則、網絡運營安全、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運營、監測預警與應急處置等內容。
《網絡安全法》施行近三年來,相關部門也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行政法規,部門規章以及規范性文件,其原因何在?
陳主任表示,《網絡安全法》實際上是我們國家在維護網絡安全領域當中一項綜合性法律,它的主要責任是負責從法律上涵蓋國家維護網絡安全所有的領域,為所有領域提供相應的法律規范授權。
“實際上網絡安全涉及到的內容非常的龐雜,不可能在一部法律當中把所有的問題全部涵蓋,所以《網絡安全法》實際上就授權國務院制定相應的行政法規,同時授權與網絡安全有關的主管部門在職權范圍之內去制定相應的行政規章,以及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他說。
這樣做既在整體上有法律規范的覆蓋面,同時又在具體的執行中去適應不斷變化的需要和細節需要。
隨著網絡飛速發展和不斷進步,技術的表現形式也與時俱進。在這種情況之下,過去具體的一些法律規定,更多的是技術的表現形態,以及技術形態所帶來的具體行為特征。新形態下產生新行為,隨著社會的發展,網絡社會的特征日益明顯,全社會使用網絡的領域越來越廣泛,深度越來越深化。
陳主任說,在這種情況下,信息安全也受到很多的挑戰。
需要不斷地去增加相應的法律規范。網絡社會有一個重要的特點,與網下社會的國界清晰不同,國際互聯網是一個整體,怎樣適應網絡無邊界的特征和在網絡空間維護國家安全、公共安全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益,需要適當地調整立法技術和執法特征。
隨著5G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相關的法律問題也一直是備受關注,如何用法律保障5G背景下的網絡安全呢?
陳主任表示,5G讓萬物互聯起來,讓網絡空間和現實空間的邊界不斷地融合、消失。網絡安全不僅僅會涉及到國家安全、城市安全、基礎設施安全以及個人安全等方面,還會滲透到其他領域的當中。
大數據的協同,可以獲取到實施威脅的情報和實現風險的解決,以及對事中監管和事中違法行為的處置。既要運用法律規范,同時也要運用技術手段,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同樣要用法律來保障和約束。隻有這樣,才能做到法網恢恢,疏而不漏。(記者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