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扶貧,富了群眾強了信心——白城市洮北區東勝鄉曉光村見聞

2020年05月18日08:46  來源:吉林日報
 
原標題:產業扶貧,富了群眾強了信心

  組圖為曉光村風貌。戈馳川 攝

  核心閱讀

  到今年四月,白城市五個縣(市、區)全部實現了脫貧摘帽,取得階段性成果后,如何做好鞏固提升防止返貧?駐村工作隊是否持續保持戰斗力?怎樣實現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無縫銜接”?帶著諸多疑問,記者深入到白城鄉村,與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交流,傾聽基層干部和脫貧群眾的心聲,努力尋求脫貧攻堅“下半篇”文章的答案。

  五月中旬,剛剛結束了旱田播種,稻田裡又忙碌了起來。白城市洮北區東勝鄉曉光村的水田裡,插秧機駛過處,一株株秧苗便矗立其中,生機勃勃。

  “王書記,你咋來了?”“我來看看插秧的情況。你家不是種旱田的嗎?咋跑這兒來了?”“我家地種完了,來這兒種水稻打工,一天200百元呢!”村民魏小奎一邊說一邊笑著將秧苗盤裝上插秧機。

  望著眼前這一片片綠色的水田,駐村第一書記王博的眼中滿是期待,他說:“這兩年,曉光村的高標准農田改造,讓全村96%的農戶受益增收。今年春天,村裡又改了幾片水田。村裡的農機合作社的用工訂單也跟著多了起來,我到田裡來看看有啥需要村上幫忙解決的。”

  曉光村在2018年就實現了整村脫貧,並在2019年被省政府評為吉林省“千村示范村”。村裡的道路平直干淨,家家戶戶的院落也收拾得利索。由於是農忙時節,村裡除了老人和孩子,剩下的人大多都在地裡忙活著。

  特色產業疊加

  脫貧增收有保障

  “我們村不隻種旱田和水田,扶貧合作社也很有特色,我帶你們去看看。”王博說。

  “這是什麼房子這麼奇怪?”剛走出村部,記者指著村部旁邊一排豎立著煙囪的建筑問。“這是烤煙房。”“烤煙?”“是的,我們村上的烤煙合作社,收獲的煙葉需要拿到這裡進行烤干處理,這可是技術活。”王博笑著回答。

  曉光村的煙草合作社是由白城市煙草專賣局、國家扶貧資金、村集體共同投入的,合作社的收益分紅在2016年便讓全村的貧困戶人均收入超過了貧困線。

  在旭日東升家庭農場,一隻緊緊跟隨在母羊身旁的可愛小羊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這時,頭羊從羊舍中跑出,帶動身后一大群羊魚貫而出,場面很是好看。

  “這些羊是我們旭日東升家庭農場的,也是我們的扶貧項目。”王博說。

  農場採取“合作社+貧困戶模式”,擁有羊舍400平方米,活動場所750平方米的養殖園區,目前養殖了近300隻小尾寒羊。

  隨著電動卷帘門的緩緩升起,記者走進1000平方米的農機庫房,作為又一項扶貧產業項目,曉光農機專業合作社目前共有水稻收割機、水稻插秧機、打包機、拖拉機、打藥機等大型農機具16台套,租賃收入同樣用於貧困戶的分紅。

  “你看這些大棚裡的水稻苗多好,很快就要投到水田裡了。這些大棚也是我們的扶貧產業項目。”32棟大棚排列開來,向裡面看去,正育著水稻苗。

  “我們村的扶貧產業項目經營狀況都不錯,具有長久穩定的收益,各項產業疊加的收益不但讓我們村沒有了貧困戶,連邊緣戶都沒有了。”王博說。

  人居環境大變樣

  文明之花處處開

  路過村民郝守寬家門口,幾位村民在和郝大爺聊天,老郝家可是村上的一個標杆,院子收拾得那叫一個干淨。村民說,郝大爺家的院子夏天那是花的海洋,可漂亮了,再過一段時間來就能看到了。

  “和以前比現在村裡發生的變化那是太大了,你看我現在都不喝酒了,改養花了。”郝大爺笑著說。

  在貧困戶張志偉家,他的母親常玉清擰開自來水龍頭正在淘米做飯,飯做上了,老人卻也沒閑著,用抹布把室內擦得一塵不染。

  “現在這外邊這麼干淨,家裡更不能比外邊差。”常玉清說。

  這幾年,曉光村新建了村部、衛生室和文化廣場,全村修建了村村通公路,實現戶戶通水泥路,並安裝了路燈,交通條件大為改善。新建圍牆、廁所、綠化植樹等,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良好的村容村貌促進村民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文明之風正吹遍鄉村的每一處角落,村民紛紛爭取美麗庭院、干淨人家的榮譽。

  駐村工作隊

  新的征途在召喚

  “一座座磚房平地起,一條條水泥路戶戶通,一盞盞路燈放光明,一行行綠樹迎春風,戶戶通上自來水,喝上健康又衛生,村街天天有人掃,家園美麗更潔淨。”這是村民鄧雲貴寫的一首詩,表達他對近幾年村裡發生的巨大變化的感慨。

  走進鄧雲貴家的院子,鄧雲貴的老伴兒笑著把我們迎進屋。

  “今天進院咋沒喊我名字呢?往常你一喊我聽聲就知道你來了。”視力模糊的鄧雲貴坐在炕沿上說。

  “看著沒,這進院不喊一嗓子我鄧叔還不樂意了。”王博笑著說。

  “就樂意聽你的聲音,和你說的話比我和兒子說的話都多。”鄧雲貴也笑著說。

  “我鄧叔老有才了,可惜腿腳不好不能走。你看這屋裡的花和牆上的照片布置的,多有情調。”王博指著貼滿了兒孫照片的牆說。

  “多虧了駐村工作隊對我們的照顧,土房也換新房了,米面油給我們送,啥活都幫我們干,就跟一家人似的。”鄧雲貴說。

  幾年來,駐村工作隊堅持黨的群眾工作路線,經常入戶與貧困群眾交流交心、宣傳政策、為民辦好事實事,深受群眾好評。

  “一晃兒我駐村已經快四年了,人們常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我三十多歲來到農村,是基層工作鍛煉了我,讓我成長,讓我的根立在了農村。現在我也即將進入不惑之年了,我一點也不迷惑,為鄉村振興貢獻一份力量,這就是我的目標。”

  在即將離開曉光村的時候,記者得知,為了確保脫貧后不鬆勁,白城市又啟動了新一輪的“三幫扶、一推動”行動,王博和駐村工作隊的隊員們又開始了新的忙碌。(記者戈馳川 張磊)

(責編:馬俊華、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