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日刊發兩篇稿件,人民日報深入報道吉林省脫貧攻堅

2020年04月12日08: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吉林貧困縣全部摘帽

全省貧困發生率從13.4%降至0.07%

本報長春4月11日電  (記者岳富榮、祝大偉)11日,吉林省人民政府發布了關於9個貧困縣(市、區)脫貧退出的公告。至此,吉林省貧困縣全部實現摘帽。

此次實現摘帽的9個縣(市、區)包括靖宇縣、大安市、通榆縣、安圖縣、汪清縣5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雙遼市、柳河縣、長嶺縣、白城市洮北區4個省定貧困縣(市、區)。

根據中央和吉林省相關政策規定的貧困縣退出程序,9個縣(市、區)先后通過縣級申請、市級初審、省級實地核查和第三方評估。經評估,9個縣(市、區)綜合貧困發生率均低於0.34%,遠低於國家2%的標准,貧困人口漏評率、脫貧人口錯退率均遠低於國家標准,群眾認可度均在96%以上,超過國家90%的要求。9個貧困縣(市、區)全部達到退出標准。

吉林省一直以來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在精准扶貧精准脫貧上持續發力,從2013年至去年,全省191萬貧困群眾實現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3.4%降至0.07%。

著眼長期穩定脫貧,吉林省將產業扶貧作為治本之策。近年來,吉林省僅利用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實施的產業扶貧項目就有4751個,覆蓋帶動了每個貧困戶。去年,全省貧困人口人均收入達到7718元,比2018年增長13.9%。

(相關報道見第四版)

《 人民日報 》( 2020年04月12日 01 版)


吉林最后9個縣(市、區)宣布摘帽

脫貧了,日子更有奔頭

本報記者 岳富榮 祝大偉

准備好木耳菌包,吉林省汪清縣天平村村民陳軍終於可以歇上幾天,等天氣轉暖,就把菌包搬入大田。

“脫貧了,日子更有奔頭。”靠著種植7萬袋木耳,陳軍和老伴兩年前就脫了貧。在汪清縣,小木耳成了帶動近4萬人就業增收的扶貧大產業。

4月11日,吉林省政府批復同意汪清縣等5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雙遼市等4個省定貧困縣(市、區)脫貧摘帽。至此,全省的貧困縣全部摘帽。

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吉林省在精准扶貧精准脫貧上持續發力,從2013年至2019年,全省1489個貧困村和191萬貧困群眾實現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3.4%降至0.07%。

一個不落,夯實兜底保障

“以前,家裡沒錢看病,隻能硬扛。”通榆縣瞻榆鎮西關村72歲的貧困戶王秀蘭一家“病怕了”。老伴高血壓、糖尿病,兒子有精神疾病,前些年王秀蘭還做了喉癌手術。

據介紹,吉林省貧困人口一半以上患有慢性病和大病,因病因殘致貧比例高。全省上下全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啃下這塊硬骨頭。

去年8月,王秀蘭和兒子先后到長春做了手術。“兩人手術費用7萬多塊錢,各種報銷政策下來,家裡隻花了6500多塊錢。”王秀蘭說。

縣裡為全村貧困戶統一辦理了門診慢性病手冊。慢性病門診用藥享受80%的報銷,王秀蘭老伴的慢性病也能“治得起”了。

目前,吉林全省縣鄉村衛生醫療機構全覆蓋,貧困人口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大病兜底、一事一議“五道防線”全面夯實,住院、慢性病門診報銷比例分別達到90%和80%。

與此同時,吉林省控輟保學措施全面落實,排查出的10萬多戶貧困戶存量危房全部完成改造,19.95萬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全部解決。

聚焦精准,政策持續發力

“吉林省貧困人口分布廣,每個縣都有脫貧攻堅任務,而且無勞動能力貧困人口佔比較高,為此,全省在精准扶貧上下功夫。”吉林省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說。

今年,吉林省針對還未脫貧的5001戶,每戶安排1名鄉科級以上領導包保,逐戶逐人實施“菜單式”幫扶,同時安排5000萬元資金“滴灌式”實施產業幫扶項目。

吉林省為無勞動能力貧困人口織密織牢綜合保障網,將全省農村平均低保標准提高到每年4225元,設立每年每人240元貧困老年人補貼,對符合條件的全面落實低保、養老保險、特困供養、臨時救助等綜合保障政策。

今年,吉林省更加注重精准施策,把疫情對脫貧攻堅影響降到最低。

通化縣和勝村53歲貧困戶高廷華一家因病致貧。家裡3口人,主要靠兒子高永杰外出務工掙錢。高永杰去年在浙江紹興打工,今年初暫時無法返崗,家裡沒有收入。

村裡幫他申請了為期3個月的“扶貧特崗”,在村裡做疫情防控、護林防火工作。每月1000元的收入,解了一家人的燃眉之急。

應對疫情影響,吉林省打出政策“組合拳”:出台保就業穩收入等政策,開發扶貧特崗和臨時性公益崗位,幫助外出務工貧困勞動力返崗就業﹔針對產糧地區貧困農村電價問題,還探索了“電費新增部分由省財政返還產糧縣”等辦法﹔創造性建立扶貧產業保險機制,參保的6.4萬多貧困戶可持續發展產業能力增強。

目前,吉林省著力完善返貧監測預警機制,將排查出的10325名脫貧人口、13603名邊緣人口,全部納入重點監測范圍,及時幫扶。

因地制宜,壯大扶貧產業

作為農業大省,吉林因地制宜,謀劃實施了一批種植、養殖項目,變“輸血”為“造血”。近年來,吉林省僅利用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實施的產業扶貧項目就有4751個,覆蓋帶動了每個貧困戶。去年,全省貧困人口人均收入達到7718元,比2018年增長13.9%。

鎮賚縣是大興安嶺南麓特困片區重點攻堅縣,以前貧困發生率高達20%以上。近年來,該縣發展全產業鏈的現代化畜牧業,採取“政府+企業+農戶”模式,投資2.5億元,建設了4個大型養殖扶貧基地。

“養殖扶貧基地固定資產以租賃的形式由企業承包經營,租金收入分紅給貧困戶。”縣扶貧辦副主任鞠德岩說,每年僅特色養殖產業一個扶貧項目就實現收益960萬元。

除了直接分紅和帶動就業,養殖扶貧基地的輻射效果同樣明顯。這兩年,鎮賚縣黑魚泡鎮包金台村200多公頃地開始種青儲玉米,供給附近的和合牧場,村裡20戶貧困戶參與,高秀杰就是其中一戶。

2018年,高秀杰家的地種上了青儲玉米。“村裡統一耕種,產量好,收入高,一年純收入8000多元。”高秀杰因此脫貧了。

鎮賚養殖項目每年所需青儲飼料約1.8萬噸,帶動300余戶貧困戶參與飼料種植增收,還加速了當地種植產業結構調整。去年,依托大項目帶動,鎮賚縣已實現戶均增收2400元,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02%。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奮斗的新起點。”吉林省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說,吉林省正在努力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建立防止返貧長效機制,確保如期高質量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

《 人民日報 》( 2020年04月12日 04 版)

(責編:王帝元、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