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家裡的一頭母豬產下了15頭小豬崽兒。”20多天時間裡,吉林省通榆縣天利太村農民劉志家得了四窩共41頭小豬崽兒。本來是喜事,劉志卻發起了愁。
“豬崽多了奶不夠吃,豬舍還低溫潮濕,眼下有疫情,咱干瞪眼啥也干不成,這不要小豬仔的命麼,今年沒准就得返貧。”脫貧沒多久的劉志,情急之下撥通了第一書記趙永剛的電話。
去年,為了確保劉志一家脫貧不返貧,趙永剛和劉志研究看好了養豬項目,於是幫著購進了七頭種豬。運飼料、購書籍、找獸醫、買疫苗……趙永剛樣樣不落。
“您老兩口平時要戴口罩、勤洗手,豬舍保持好衛生就行。”了解情況后,趙永剛叮囑劉志先做好疫情防護。
“多虧趙書記這樣的扶貧干部,這回俺家這幾頭小豬崽兒不用挨餓啦。”讓劉志意外的是,當天下午,趙永剛就把豬乳粉和保溫箱送到了家裡。
“疫情防控要抓緊,脫貧攻堅也不能放鬆。”趙永剛說,戰疫情的關鍵時刻,也是貧困戶最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全縣的扶貧干部更要堅守在扶貧一線。
“估摸著,要是沒有啥岔子,今年能收入5萬多塊錢吧。”解決了眼前的困難,劉志心裡踏實了,想著開春怎麼擴大養殖規模。
通榆縣是國家級貧困縣,也是吉林省內貧困人口最多,扶貧任務最重,脫貧壓力最大的縣。目前,全縣500余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員奮戰在172個行政村的防控與扶貧一線。
“眼下,全縣正為‘戶退出、村出列、縣摘帽’的目標努力,脫貧攻堅工作得更扎實地干啊。”趙永剛說,完成好戰疫情任務的同時,深感脫貧攻堅任務重任在肩,不敢緩一緩、等一等。
目前,通榆縣9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剩余貧困人口92戶188人,綜合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底的21.8%下降至現在的近0.08%。眼下,在科學防控疫情的同時,通榆縣易地扶貧整村搬遷、發展庭院經濟、打造扶貧產業等一系列扶貧工作正有序開展。(荀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