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吉林频道

扎根基层沃土 锻造治理尖兵——吉林长春社区干部学院坚持“干而论道”,书写高效能治理时代答卷

2025年08月05日15:38 |
小字号

暮夏的长春,万物竞发。吉林长春社区干部学院的教学楼里,一场特殊的“案例复盘会”正在热烈进行:来自一线的优秀社区书记们还原某社区化解邻里纠纷的全过程,“先听诉求、再找症结、最后共商对策,这就是‘干而论道’的精髓。”这样的场景已在这所全国首家独立设置的社区干部学院上演了1500多个日夜。

吉林长春社区干部学院

吉林长春社区干部学院

五年来,该学院以“传播理论、传授方法、传承精神”为使命,探索出一条“实务实训、专业专项、开门开放”的基层干部培训新路径,累计培训党员干部15.3万余人次,覆盖全国17个省65个地区,成为全国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标杆样本”。从“全国首家”到“全国标杆”,学院用实干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注入澎湃动能,以培训赋能基层治理,多维度架构培训体系,针对系统破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域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深化治理领域的改革,实现治理资源的高效配置,在职业认同、能力提升、共建共治、社会发展、精神传承等方面激活培训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的民生答卷。

职业认同:从“身份迷茫”到“使命自豪”

让社区工作者找到“主心骨”

“以前总觉得社区工作是‘跑断腿、磨破嘴’的琐碎活,现在才明白,我们是居民的‘贴心人’、社区的‘当家人’。刚结束“红领导师团”跟岗学习的南关区社区工作者小王,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段话。这份转变,正是学院“干而论道”培训理念的生动注脚。

学院坚持将“职业认同培育”融入培训全链条:通过“理论奠基—案例解析—实践淬炼”的立体教学体系,让社区工作者找准“为什么干”的方向;通过“红领导师团”讲述“小巷总理”的奋斗故事,用时代楷模吴亚琴30年扎根社区的坚守、七一勋章获得者林丹“把社区当家建”的情怀,点燃“为谁干”的热情;通过“基层实战三十讲”等实务课程,让学员在“情景还原—处理方法—防范措施”的沉浸式教学中,掌握“怎么干”的本领。

如今,学院已成为社区工作者的“精神家园”和“加油站”:105节精品课程入选“中国干部网络学院”,300余名优秀学员从这里成长为社区书记,34名学员变身“兼职教师”重返课堂分享经验。一位街道书记感慨,学院的培训不仅提升了社区工作者专业能力,更让社区工作者从落实工作走向“治理C位”,找到了职业尊严与价值。

能力提升:从“经验驱动”到“专业赋能”

锻造基层治理“硬核队伍”

“以前调解矛盾靠‘和稀泥’,现在用‘矛盾调解七步法’,问题解决率提升了60%!”二道区社区李书记口中的“七步法”,正是学院“社区治理一万个怎么干”的实战案例。通过打造学习中心实景化教学区,让理论生动起来,实践直观起来,紧扣基层治理痛点难点,构建起“理论奠基—案例解析—实践淬炼”的全链条、全周期、全场景立体化教学体系,让社区工作者在“热锅上”练出真本领。

针对能力短板,学院创新开展“能力提升专项行动”:通过“专题授课+案例分享+现场教学”,每年为长春市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工岗等开展定制化培训;承办全省城市基层党务工作者“万人大培训”,切实加强基层干部尤其是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制作“情景还原—处理方法—防范措施”结构的“基层实战三十讲”视频课程,上线中国干部网络学院,覆盖全国基层干部;组建“吴亚琴导师团”,实施红领导师帮带计划,实现全市重点社区“一对一”指导,推动基层治理水平整体跃升。

为满足多元化需求,学院依托“一校六院”合作机制,联合市直部门、县市区开展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绿色低碳等专题培训,年均培训党员干部超2万人次;针对典型社区打造,推出“名师跟培”机制,通过“培训+跟训”“管理+学习”“评估+转化”三驱模式,推动培训成果转化为社区治理实效;承办、主办各类社区工作者职业技能大赛,搭建“业绩晾晒、经验共享”平台,让优秀学员变身“兼职教师”,激活基层创新潜能。

学院承办新时代街道书记、“小巷总理”业务大比武活动省级总决赛

学院承办新时代街道书记、“小巷总理”业务大比武活动省级总决赛

目前,学院共举办中组部“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示范班”、中宣部“全国社区工作者培训班”、中社部“‘送课上门’社区工作者培训”、民政部“全国社区工作大讲堂”,吉林省城市基层党务工作者“万人大培训”和长春市社区干部“吴亚琴社区工作法”万人大培训等线下线上培训班418期,培训学员15.5万余人次,每年实现全市社区干部培训全覆盖、全省社区书记培训全覆盖、全省社区工作者线上、线下双线培训全覆盖。承办全国17个省,65个地区委托培训,成为全国基层干部“充电蓄能”的“吉林课堂”。

基层治理:从“单兵作战”到“系统升级”

激活善治“一池春水”

在长春市某老旧小区,曾经困扰居民十年的“飞线充电”问题,如今通过“组织动员+居民议事+物业协同”的治理模式彻底解决;朝阳区科技花园小区通过“党建+幸福小区”建设,加装电梯陆续开启使用;二道区东站十委社区通过“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让“委小暖”特色志愿服务温暖大街小巷;宽城区长山花园社区“一门式、一张网”“365”不打烊全方位全天候服务,让群众事群众议、小区事小区办,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这里落地生根。

吉林长春社区干部学院“社区治理博览馆”里陈列的一本本“治理日记”,一个个社区故事,记录着社区工作者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创新”的蜕变……这些变化,正是学院“干而论道”培训成果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学院坚持“培训成果反哺治理”理念,推动“课堂所学”转化为“治理效能”:一方面,打造89个优秀典型社区作为现场教学基地,让学员在“行走的课堂”中感受城市发展脉搏;另一方面,开发“吉社网院”线上培训平台,开设“八点半课堂”,实现全省3万余名社区干部常态化学习,让优质课程“触手可及”。

“吉社网院”线上培训系统

“吉社网院”线上培训系统

更值得关注的是,学院构建的“七库”(课程库、师资库、教材库、案例库、基地库、问卷库、学员库)和“五大课程体系”(政治能力、专业素养、实务操作、文化素养、身心健康),让培训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例如,针对街道书记,开发“基层突发事件应急演练”;针对老旧小区工作者,设计“矛盾调解实务课程”,针对社区治理专干,开发“基层干部职业幸福感提升”,真正实现“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

如今,学院“专业专项、实务实训”的品牌效应持续放大:中组部、中宣部、民政部全国社区党组织部书记示范培训班、全国社区工作者示范培训班在学院开展,今年还承办了中央社会工作部主办的“送课上门”社区工作者培训。“吉社网院”线上培训模式被12个省(市)借鉴,“教学—实践—转化”一体化机制成为全国基层干部教育的“吉林经验”。

共建共治: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协同”

绘就治理“同心圆”

“以前社区搞活动,居民是‘旁观者’;现在有了‘社区治理合伙人’,大家抢着出主意、搭把手!”“今天吴书记的分享给我的感触特别大,让我更加坚定了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扎根的信念。”“小林书记的案例给我很大的启发,我正在谋划我们的‘小区夜话’党建联系点,培训结束我就可以马上落实了。”……在学院承办的全省党务工作者万人大培训的研讨课上,大家畅所欲言,尽情地分享着工作心得。五年来,学院坚持以“社区工作者之家”的初心为广大基层干部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需求保障,打造“永不解散的班级”为学员构筑问策、问计、问需的港湾,实现了传承精神、传授方法、传递声音的办学理念。

学院联合市直部门、县市区开展乡村振兴、新兴产业培育等专题培训,助力党员干部提升专业化能力;开展“社区问诊帮扶”,组织教师团队深入社区解决党建、治理、服务中的堵点问题;开展“评估问效”活动,搭建学员“成长快速路”,推动培训成果反哺社区发展。搭建“校地合作”新平台:与吉林大学、吉林省委党校等高校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将人才培养端口前移;创新联动机制,与全国6所基层干部学院建立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社会发展:从“服务社区”到“赋能城市”

激活振兴“新动能”

“没想到培训还能当‘城市推荐官’”来自山西的学员参加完培训手拿“长春市情手册”,兴高采烈地说,“我要把长春的故事讲给我的朋友听”。“长春是个最有人情味的城市!”“这次的培训真是受益匪浅,不但学到了工作方法,还能和全国最优秀的社区书记面对面,只要有机会,我还要来!”五年来,学院不仅聚焦基层治理,更以“服务长春、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担当,成为推动城市融合发展的“桥梁纽带”。

在服务长春振兴发展中,学院实施“扩需扩面”计划:组织开展专项调训,解读政策文件,助力党员干部提升能力;开展“社区问诊帮扶”,组织教师团队深入社区解决党建、治理、服务中的堵点问题;开展学员问卷评估,了解学员所需,让培训的针对性更强,让培训成果转化为社区治理成果。

在宣传推介长春中,学院深挖“市情文化”富矿:将一汽红旗、长影旧址、长光卫星等地标纳入现场教学,让学员感受“长春制造”的硬核实力与“长春文化”的历史底蕴;汇编《长春市情手册》,在学院展示特色文创产品,让受训学员成为“长春推荐官”;通过“车轮上的教学”讲述长春故事,让“幸福长春”的城市品牌越擦越亮。

学院承办吉林省首届社区工作者职业能力大赛省级决赛比赛现场

学院承办吉林省首届社区工作者职业能力大赛省级决赛比赛现场

精神传承:从“文化浸润”到“薪火相传”

厚植治理“根与魂”

“每次走进‘社区治理博览馆’,看到老书记们的‘治理日记’,就觉得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新入职的社区工作者小赵说。学院打造“一厅、一馆、一院”,梳理中国基层社会发展脉络,整理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感人事迹,挖掘优秀社区典型案例,将精神传承融入“可触摸、可感知、可共鸣”的教育场景,让学员在触摸历史中传承精神,汲取经验;建设社区工作者七种能力专业教室,通过沉浸式学习体验,提升能力,学会方法。

学院以“制度化载体”推动精神传承走深走实,以“标准引领”将精神内核固化为治理效能。学院牵头编制的《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体系标准》《吉林省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标准体系》等3项全国首创标准,构建起“通用类打基础、专业类强能力、实务类解难题、工具类提效率”的“四大教材体系”,让“干而论道”的经验从“个案”变为“范式”。这一《标准》和教材背后是5年蹲点调研、上千份问卷分析、上百场社区座谈沉淀后为基层治理提供的“操作指南”。参与编制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标准和教材不仅明确“做什么”,更界定“怎么做”。从延吉市公园街道园辉社区的“民情日记”到长春市宽城区长山花园的“遗嘱库”;从福建军门社区的“军门工作法”到宁波划船社区的“议事协商”的流程设计,从特殊群体的服务清单到应急处置的响应机制,让“为民服务”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融入每一寸社区肌理,转化为可操作、可评估的具体行动。

社区工作者的精神传承也不再是“口口相传”的温情叙事,而是可传承、可复制、可持续的治理动能。社区治理的“根”扎得更深,“魂”立得更稳。

学院编写的校本教材

学院编写的校本教材

从“全国首家”到“全国标杆”,吉林长春社区干部学院用五年时间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吉林长春社区干部学院将始终坚持“干而论道”不动摇,深耕实务实训不松劲,发挥好平台优势,聚焦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为服务长春全面振兴发展。

(责编:李洋、谢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长春:“清凉经济”释放夏日消费新动能
  人民网长春8月3日电 (记者李洋) 到肆季南河粉色沙滩感受“清凉一夏”,在西游主题乐园畅享欢乐时光,走进烟火气升腾的桂林路美食街一饱口福……今年入夏以来,传统避暑旅游城市长春以“清凉经济”助燃火热的文旅市场。 近年来,长春市持续推出“22℃的夏天”避暑旅游品牌,通过深挖特色资源激活市场潜能、补贴“真金白银”释放消费活力、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旅游体验,不断激发文旅消费新动能。…
通通暂停!都来吸氧!
  你或许不了解通化 但对长白山脉的四季胜景 鸭绿江畔的英雄赞歌 高句丽王朝的传奇往事 一定不陌生 这座位于吉林省东南部 长白山腹地的北国山城 赠予夏天的 不只是含氧量超标的清凉秘境 和北纬40°的天赋丰饶 山林秘境 通化四季分明 是世界黄金纬度带上的 绿色立体宝库 老岭山区、龙岗山脉、低山丘陵区 由南向北层层叠叠 鸭绿江、浑江、辉发河穿流而过 漫步山林间 每一眼都是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吉林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 七座火山口湖如翡翠散落林海 龙湾 在地质学中称为玛珥湖 经专家考证 这里是我国单位面积内 火山口湖分布 最多、最集中、最典型 原始状态保存最完好的火山口湖群 也是世界上罕见的和典型的玛珥湖群 七个龙湾中 三角龙湾天生丽质 湖中的同心岛如天外飞石 孤岛、孤亭、孤树孤立潭中 如神来之笔 漫步在曲桥栈道上 聆听泉流石上、鸟鸣林间 才明白吊水壶瀑布为什么被称为 “白山黑水中的黄果树 原始森林中的九寨沟” 登顶景区内海拔1233.3米的 四方顶山 百里林海尽收眼底 绿草如茵、野花似锦 古树虬枝、千姿百态 在通化 清凉秘境并非只此一处 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 年平均气温只有6.…
长春城市文旅微短剧《云上天蓝》正式启拍
  人民网长春8月1日电 (记者李洋) 长春城市文旅微短剧《云上天蓝》新闻发布会1日在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举行。据悉,该局以“航空为翼、城市为魂”的创作理念,将通过创新影视表达,加速微短剧与文旅跨界融合,打造具有春城特色的文旅I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