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到精准!国文医院肺结节诊疗中心以多学科协作开辟“最优路径”新范式

78岁吴先生在9年前经历右肺癌手术切除后,左肺一枚“潜伏”结节便成了悬在他心头的利剑。今年6月复查显示,结节已增大至15毫米,国文医院肺结节诊疗中心专家团队采用“最优路径”方案,仅通过一次射频消融就同步完成病灶清除与病理确诊,让这位高龄患者成功避免开胸手术的创伤风险。这一诊疗案例,生动诠释了该中心以多学科协作体系为基石、国际尖端设备为支撑、个体化诊疗方案为特色的“国文范式”。
“舍近求远”的进针智慧
为1毫米精准多走10毫米路程
“患者结节紧贴胸膜,最短穿刺路径仅3厘米,但可能损伤肋间神经。”主诊医生在病例讨论会上展示进针路线图引发团队深度研判。最终,中心选择让患者采用侧卧位,从后背“绕行”5厘米的进针路线,这一“舍近求远”方案虽延长操作距离,却避开血管和神经丛。
这种“以患者长远获益为核心”路径设计理念,源于中心“三维影像导航系统”:依托NEW FORCE双源CT提供0.25毫米超薄层扫描,医生能清晰辨识结节与周围0.5毫米级细微结构的关系,结合AI算法实时模拟进针轨迹。即便是多发性结节,也能通过变换体位一次性处理。术后病理显示,吴先生患的是早期肺癌,但无需开胸就完成根治,三天后便康复出院。
多学科“智囊团+特种设备”
让肺结节无所遁形
作为吉林省首个多学科协作的肺结节诊疗中心,其集结胸外科、影像科、病理科等6大学科的专家力量。每周三MDT会诊中,复杂病例需经历“六重关卡”:影像科定位“靶点”、呼吸科评估肺功能、病理科预判恶性概率、胸外科制定应急手术预案……据参与会诊的医生介绍,去年一位83岁患者的8毫米结节,正是通过多学科会审发现隐匿性浸润灶。
硬件配置更显“特种部队”实力:256排螺旋CT可捕捉到1毫米磨玻璃结节;射频消融设备能通过2毫米穿刺针实现80℃精准“灼烧”;冷冻消融技术则为贴近心脏的高危结节提供-196℃“冷冻狙击”。数据显示,中心年完成微创介入手术超千例,其中70岁以上高龄患者占比达60%,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8%。
从“低剂量筛查”到“精准歼灭”
构建全周期肺结节管理闭环
“9年前切右肺要开20厘米的刀口,现在左肺治疗连创可贴都不用贴。”吴先生经历见证技术飞跃。2016年右肺腺癌术后,其左肺1.5cm结节被纳入“终身随访计划”,当系统监测到今年结节有增大趋势后,通过“热消融+活检同步技术”,30分钟内完成诊疗。低剂量CT筛查服务超1000人,检出8例早期肺癌均得到及时干预,为老患者建立终身健康档案,这种“早筛—精查—微创”的闭环模式,正通过肺结节诊疗中心的惠民措施惠及更多人群。
在这个由多学科专家、智能设备和人性化服务构筑的“生命堡垒”里,越来越多肺结节患者正实现从“谈结节色变”到“精准拆弹”的认知转变。正如院长杨跃所言:“我们追求的不仅是消灭结节,更是让每一口呼吸都自由无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