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吉林频道

焊火淬匠心 师徒共筑梦——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李万君、何岩的传承与答卷

2025年05月22日18:59 |
小字号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焊接车间内,弧光与焊花交织成跳动的“钢铁诗篇”。在这里,57岁的师傅李万君与46岁的徒弟何岩,用坚守与传承书写着中国高铁焊接领域的传奇。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从手工焊接到智能工艺,他们以焊枪为笔、汗水为墨,在“大国重器”的骨架上镌刻着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成为吉林省产业工人队伍的标杆典范。

师徒同心:在“技与艺”的淬炼中焊牢初心

19岁的相遇埋下匠心传承火种

1987年,19岁的李万君从职高毕业后,走进长春客车厂的焊接车间水箱工段,“水箱焊接容不得半点差错,漏水漏气就可能影响整列火车。” 老师傅的叮嘱,让李万君把 “精准” 二字刻进了骨子里。

11年后的1998年,同样19岁的何岩踏入同一车间,映入眼帘的是李万君在弧光中俯身焊接的专注身影。彼时的李万君,已是长春市职工技能大赛焊接项目冠军。怀揣着对焊接工艺的热忱,何岩带着自己反复焊磨的工件找到了这位“焊接标杆”拜师求学。“焊接不是打铁,是钢板上绣花。”李万君的这句话,如同一束强光,照亮了何岩职业生涯的起点,成为他铭记终生的“匠心第一课”。

那时的中国高铁尚在起步阶段,为了让徒弟快速掌握核心技能,李万君倾囊相授,从握枪姿势到运条节奏,每个细节都亲自示范。何岩每天提前两小时到岗,在废钢板上一练就是10个小时,手臂被焊渣烫出的水泡结了痂又被烫破,却始终牢记师傅的叮嘱:“焊缝是焊工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

相隔11年,两个19岁青年在不同的时代紧握自己的焊枪,却怀揣着相同的“技能报国”理想。李万君的工装裤膝盖处补丁摞补丁,何岩的新工装上还带着出厂标签。两代焊工的相遇,埋下了中国高铁焊接技术跨越代际的传承火种。

在技术封锁中焊出“中国底气”

2007年,国内首列时速25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进入转向架焊接攻坚阶段。外方专家以“技术保密”为由拒绝分享核心工艺,甚至断言“中国焊工焊不出合格转向架”。李万君带着何岩在车间搭起试验台,40℃高温中一焊就是小半天。师傅凭借20年手工焊接经验,用焊枪“触摸”钢板温度;徒弟则用笔记本记录下60余组焊接参数,师徒俩合力完成百余次工艺调整。最终,李万君独创的“环口焊接七步法”让焊缝合格率从68%跃升至99.5%,不仅打破技术封锁,更制定了中国高铁首个自主焊接规范。

何岩至今仍记得,首件转向架通过外方验收时,外方专家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表情,而师傅的工装口袋里还装着半块焊废的钢板——那是他们“用汗水换技术”的见证。

代际传承:在“守与变”的接力中焊通脉络

将“手工密码”转化为“数字配方”

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CR450高速度等级中国标准动车组的研发推进,标志着我国高铁技术向世界领跑地位的进一步巩固。在这一关键领域,高临界速度高安全转向架的焊接工艺是核心攻坚点——其横梁内腔支撑筋板作为电机吊座关键受力结构,设计要求双面焊接,却因结构特殊性导致传统工艺难以实现操作。

“师傅是中国高铁转向架焊接的先行者,他蹚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我们必须紧跟上去。”面对这一“卡脖子”难题,何岩带领团队勇挑重担,创新性采用高聚能弧焊技术,亲自操刀完成焊接样件攻关,成功实现横梁内腔支撑筋板焊缝“单面焊双面成型”,以精湛工艺确保结构强度完全满足设计标准。针对项目轻量化带来的板材变薄、焊接变形增大等挑战,何岩团队系统优化组焊工艺体系,突破性地将焊缝的手工操作转化为机器人可识别的标准化“数字配方”,找到手工焊接与焊接机器人作业的“最优解”,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实现双跃升。

让技能大师工作室变成人才“孵化器”

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双核心”,李万君与何岩构建起“传统技艺传承+智能技术创新”的培养体系。李万君亲自示范“全位置盲焊”绝技,何岩则主导开发手工与智能融合焊接模式,让新员工体验多种不同焊接场景。截至目前,工作室累计培训焊工2.1万余人次,帮助400余名焊工获得国际资质,培养出120名参与一带一路高铁项目的骨干人才。在他们的带动下,中车长客技能人才晋升率提升47%,青年技师平均年薪突破15万元,形成“一人成匠、万人成才”的生动局面。

精神永续:在“破与立”的超越中焊亮未来

雕琢与创新背后的“工匠精神”

在一次次的工艺调整中,李万君与何岩这对师徒完成了“破与立”的淬炼,用焊枪诠释着匠心与传承。

在李万君看来,“工匠精神不是重复劳动,而是把每个焊点都当作艺术品来雕琢”在38年的坚守中,从蒸汽机车到复兴号,他主导的150余项技术攻关,有31项获国家专利,其独创的焊接工艺被纳入30余种车型的制造标准。

何岩则用创新为“工匠精神”作出注脚。澳大利亚悉尼双层动车组是我国首次出口发达国家的铁路客车,首次采用高等级澳洲标准体系并融合了国际标准。面对国内从未出现过的J形坡口焊接结构,何岩带领团队创新总结《J形坡口左焊打孔法》,不仅通过澳方严苛验收,更让中国焊接工艺写入国际标准。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匈塞铁路动车组……何岩参与的每一个“国之重器”背后,都有他勇于创新、不断突破技术壁垒的身影。

“师徒三代冠军”共振的时代回响

在“李万君劳模工作室”的展柜中,李万君、何岩和团队多年来攻坚的焊件依次陈列,见证着中国焊接技术的迭代升级。如今,何岩的徒弟们,已能熟练运用数字孪生技术优化焊接路径。“当年师傅用焊枪焊出自主化第一步,现在我们用智能制造实现再创新。”何岩说。在他培养的徒弟中,90后焊工丁建在2021年长春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夺冠,实现“师徒三代冠军”——这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回响。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何岩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0年前,李万君曾作为2015年获此殊荣的代表宣读倡议书。

人民大会堂前,师徒二人佩戴奖章并肩而立:李万君的奖章泛着岁月痕迹,何岩的奖章闪耀时代光芒,共同见证中国高铁事业从 “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来源:吉林省总工会

(责编:关思聪、谢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在“梦幻灵境”探秘AI!长春市委党校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干部教育
  技术革新如何与治理效能的提升深度融合?党员干部应怎样解锁AI赋能治理的“金钥匙”?在全息影像空间中与“白泽”开启人工智能与科技未来的深度讨论…… 5月22日,长春市委党校组织2025年正处级领导干部任职班的学员们走进人民网“梦幻灵境”长春AI展演中心,开启了一场题为《AI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现场教学。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社会运行模式。…
吉高集团服务区公司打造“红色高速驿站”弘扬红色文化
  为深度融合地方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吉高集团服务区公司在四平服务区开展环境大提升行动,让服务区成为沉浸式红色教育窗口。 在本次环境提升行动中,吉高集团服务区公司以“四战四平”历史为核心,在服务区室内外均设置了四战四平历史文化墙,按照时间顺序,通过图文资料等方式,全方位呈现四战四平战役波澜壮阔的历史全貌;主题展板深度解读战役中的重要人物、战略战术及历史意义。…
吉林白城落地无偿献血三免政策
  人民网白城5月21日电 近日,白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白城市财政局、白城市交通运输局、白城市文化和广播旅游局、白城市红十字会联合发布《白城市无偿献血奖励政策(三免政策)工作方案》,以此推动白城市无偿献血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荣获无偿献血奉献奖、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奖的献血者可按照当地政策享受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免费游览政府投资主办的公园和免交公立医院普通门诊诊察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