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尔康院士 董绍俊院士 专访
追寻科学家的精神足迹(1)|向北而行 向光而生

有这么一群人,以国家需要为使命,将毕生奋斗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不问条件艰苦,只求科研报国,在荒原上播种希望,把功勋刻进时代丰碑。
1952年,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号角在东北大地嘹亮吹响,一批胸怀报国之志的科学家和文化学者毅然响应国家号召,自愿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一路北上支援东北建设。在荒芜中筑起学术殿堂,以毕生心血浇筑出东北的科技脊梁与文化魂魄。
同样是1952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的汪尔康和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的董绍俊,先后踏上北上的列车支援东北建设,现如今已在东北扎根73年。他们既是志同道合的科研伙伴,又是相濡以沫的人生伴侣,将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熔铸在东北这片热土之上。
近日,由长春市科学技术协会与人民网联合主办的院士访谈栏目,荣幸邀请到汪尔康和董绍俊两位院士,在访谈中两位院士回顾了他们在东北大地扎根奋斗的峥嵘岁月。与此同时,两位院士以长者的睿智和师者的情怀,对当代青年科研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勉励新一代科研人勇攀科学高峰,续写科技报国的新篇章。
“我今年92岁,我现在还希望做贡献,希望能持之以恒干到底。”访谈中汪尔康院士精气神十足地说。
“干一天我就是要非常有劲地干。”94岁的董绍俊院士微笑着说。
“满腔热情就来到了大东北,那个时候的思想非常单纯就是报效祖国。”汪尔康在访谈中回忆起当时北上支援东北的情形时,眼神坚定,仿佛一切还历历在目。“当时中国正在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东北是重工业基地需要不断地发展。那时候全国一盘棋,国家一声号令,一大批科学家都北上来支援东北建设。”
作为中国现代电分析化学的开拓者之一,汪尔康长期致力于电分析化学研究,是中国现代电分析化学的开拓者之一,成功研制了国内首台大型脉冲极谱仪。首次提出液/液界面电化学分析研究新方法,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建立中国最早的现代电分析化学开放实验室。
“当时毕业的时候也是响应国家号召要去建设东北,那个时候没有任何的思虑,国家号召到哪去就到哪去,就是国家的需要。”坐在汪尔康旁边的董绍俊同样表达了自己北上的初衷。她长期从事分析化学、电化学、电分析化学研究,尤其在化学修饰电极和分子自组装、生物电化学及水质分析方面的研究,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直至今。
当主持人提到吉林省委书记黄强将《先生向北》一书推荐给全省的党员干部阅读学习时,汪尔康和董绍俊两位院士深有感触地表示,这本书让他们回想起许多往事。“同感,因为我们也是1952年到这来的,一直留到现在。”董绍俊感慨道。“眼看着许多学校都是在当时建立起来的。”汪尔康院士接过话茬,他回忆道,“比如吉林大学,前身是东北人民大学,当时建设起来确实很不容易。大家齐心协力把学校从无到有地建设发展起来。”
《先生向北》一书记叙了20世纪50年代初余瑞璜、蔡镏生、唐敖庆、关实之、陶蔚荪等一批自然科学家,吕振羽、于省吾、张伯驹、潘素、孙天牧、罗继祖等一批文化名人,聚拢东北,荟萃人文,一改吉林风貌,为黑土地增添了浓烈厚重的文化气氛和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的故事。
在谈及人才的培养时,汪尔康和董绍俊两位院士格外重视,七十余年来,他们始终秉持“甘为人梯”的育人理念,为我国电分析化学领域培养了一代代优秀人才。如今,他们培养的不少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已成为该领域的中坚力量。
“人才是发展的根本。”汪尔康院士在访谈中反复强调,“必须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同时要坚持老中青三结合的发展模式。”对于青年科技工作者,他殷切寄语:“要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既要出科研成果,更要培养后继人才。”
“我是50岁才有机会能够出国,那个时候我到了国外,我感觉到自己是个中国人,爱国的心特别迫切。”当问起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时,董绍俊院士讲起了她第一次出国演讲的经历。正因为自己代表中国科学家,她在演讲前做了充分准备。演讲结束后,她受到了隆重的单人宴请。“这份礼遇不是给我个人的,”董院士深有感触地说,“而是给予中国科学家的尊重。这让我更加坚定了要把科研搞上去的决心,也深刻体会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时至今日,两位院士依然保持着与研究生们的密切交流。年轻学子们的朝气蓬勃,也让两位耄耋之年的科学家保持着活跃的学术思维和精神状态。
董绍俊院士对青年科研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年轻人要充分相信自己的聪明才智,只要肯下功夫钻研,就一定能在科研领域有所作为、有所前进。”
汪尔康院士则着重强调:“要干一行、专一行、爱一行,保持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这对青年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应当永远铭记老一辈科学家们扎根东北、奉献毕生的崇高品格。七十余年前,他们响应祖国号召,放弃优渥条件,在艰苦环境中开拓进取。他们潜心科研,用毕生心血浇灌出东北大地的科技之花。这种胸怀家国、矢志报国的精神,这种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品格,这种甘于奉献、薪火相传的担当,正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将这种科学家精神代代相传,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绽放更加夺目的光芒。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在“梦幻灵境”探秘AI!长春市委党校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干部教育
- 技术革新如何与治理效能的提升深度融合?党员干部应怎样解锁AI赋能治理的“金钥匙”?在全息影像空间中与“白泽”开启人工智能与科技未来的深度讨论…… 5月22日,长春市委党校组织2025年正处级领导干部任职班的学员们走进人民网“梦幻灵境”长春AI展演中心,开启了一场题为《AI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现场教学。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社会运行模式。…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