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吉林频道

去观鸟

2025年04月21日08:2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白鹤在吉林莫莫格湿地栖息、嬉戏。
  潘晟昱摄

  在新疆乌鲁木齐城市里拍摄到的白眉歌鸫。
  丁 鹏摄

  在广东南岭观鸟拍到的栗耳鹀。
  杜靖华摄

  春景正盛,鸟鸣清脆。4月,全国多地举办“爱鸟周”活动。观鸟+赏景,成为许多人感受春天、共享生态红利的方式。本期,我们跟随3名“鸟友”的脚步,去吉林、新疆、广东,听鸟鸣、看风景,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与乐趣。

  ——编者  

  

  我与白鹤有个约定

  □讲述人:潘晟昱

  □观鸟地:吉林镇赉

  位于吉林省镇赉县的莫莫格湿地,处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的重要通道上,每年吸引超过10万只候鸟在此停歇。这里还是全球最大的白鹤迁徙停歇地,每年春、秋两季,数千只白鹤在此停歇,镇赉因此有“中国白鹤之乡”的美誉。

  这些天,莫莫格湿地热闹极了。3000多只白鹤抵达;丹顶鹤、东方白鹳进入孵化期,正在安心育儿;数万只野鸭、大雁、鸻鹬类水鸟在此停歇觅食……万鸟翔集的生态景观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游客前来观赏。

  莫莫格湿地是观鸟爱好者心目中的“宝地”,我观鸟已有20多年,也是一名护鸟志愿者,2018年我组建护飞队,招募愿意一起参与护鸟行动的志愿者,深入湿地巡护,救助候鸟和其他野生动物,也深入社区、学校等地开展宣教活动。熟悉的人习惯叫我“鸟叔”,这称呼里带着几分亲切,也承载着我与鸟儿相伴20多年的深情。莫莫格湿地上每一只鸟儿的振翅、每一声鸟鸣,都已深深融入我的生活,其中有些记忆令我刻骨铭心。

  2020年初夏的一个清晨,我与爱人前往莫莫格湿地深处观察植被恢复情况。候鸟北迁的季节已过,白鹤早已启程去往西伯利亚。我们却在湿地边缘的浅滩上发现一只白鹤。它的身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落寞,羽毛凌乱,脖颈低垂。我们试图靠近,它却缓缓后退,眼神中透出警惕与悲伤。

  朝着它停留的方向望去——泥滩上躺着一具白鹤遗骸,周围满是深深浅浅的足印。白鹤是“一夫一妻”的忠贞之鸟,一旦结为伴侣,便终生相伴,生死相随。原来,这只孤鹤不愿离去,守护着死去的伴侣。

  我蹲下身,轻轻抚摸那只逝去白鹤的羽毛,眼眶早已湿润。我联系鹤类保护专家,将遗骸妥善处理,然后默默离开。离开前,我回头望了望那只仍在原地徘徊的孤鹤,它仰头发出几声凄厉的长鸣,声音穿透云霄,也刺痛了我的心。从那以后,我更加坚定了护鸟的信念:不仅要保护它们的栖息地,更要保护它们作为生命个体的尊严。这个我日后宣讲中最常分享的故事,让许多村民对护鸟从“不理解”转为“主动守护”,也让更多人明白,保护鸟类不是施舍,而是对生命的敬畏。

  去年深秋的一个午后,护飞队接到村民紧急报告:一只白鹤瘫倒在农田里,无法起飞。我和队员王凯、王岩立刻驱车赶往现场。冷风中,那只成年雌鹤蜷缩在玉米地里,喙边沾满黏液,双眼紧闭,呼吸微弱。经验告诉我,它可能误食了有毒的植物或农药。

  我们小心翼翼地将白鹤抱上车,赶往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救助站。一路上,我轻抚它的羽毛,低声安慰:“坚持住,我们一定能救你。”抵达后,科研人员迅速为它注射解毒剂和葡萄糖。等待的每一秒都显得无比漫长,我紧盯着白鹤孱弱的躯体,直到它的心跳逐渐恢复平稳,才松了一口气。

  3天后,这只被命名为“莫莫”的白鹤终于能站立了。它抖了抖翅膀,发出一声清亮的鸣叫——那是健康的信号。我和队员们欢呼着拥抱在一起。更令人欣慰的是,通过它佩戴的卫星追踪器,我们发现“莫莫”康复后成功追上迁徙队伍,今年春天还带着伴侣重返莫莫格。

  这次救援让我深刻体会到团队的力量。护飞队成立之初,我曾孤身面对渔民的抵触,甚至被质问“鸟重要还是人重要?”如今,我们的队伍已壮大到500多人,有农民、学生、机关干部、退休教师,甚至还有曾经的捕鸟者。每一次巡逻、每一次宣讲、每一次救助,我们都在编织一张更坚固的保护网。“莫莫”的故事,也被我们讲给更多人听,让更多人知道:每一个微小的行动,都可能改变一只鸟、一个物种的命运。

  这样的点滴片段还有很多,它们共同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变化:曾经干涸的盐碱地,因河湖连通工程重现水草丰美;曾经仅存几百只的全球白鹤种群,如今已增长至6000多只。每当看到成群白鹤掠过天际,我总会想起“莫莫”重获新生的瞬间。

  如今,我多了一个身份——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学考察委员会常务委员。护飞队的接力棒已交到年轻人手中,他们用无人机监测鸟群,用大数据分析迁徙路线。而我,依然带着那台老相机,记录每一只鸟的飞翔。

  

  都市里的“鸟邻居”

  □讲述人:丁  鹏

  □观鸟地:新疆乌鲁木齐

  每天出门,映入眼帘的是单元门口那群欢快觅食的家麻雀;每次早起,总能听到院内欧乌鸫动听的歌声;每当走在绿树成荫、植物繁多的道路上,总有燕语莺声伴我左右——这就是我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地方:新疆农业大学校园和家属区,我的鸟类观察“自留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谁能想到,10多年来,在这个地处中国西北的大学校区内,已记录到50余种野生鸟类。四季轮回中,“鸟邻居”的羽色、鸣唱与行为,正在展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都市画卷。

  2014年春季,我搬到这里。每年3月的清晨,窗外欧乌鸫洪亮悦耳且复杂多变的鸣唱声总是准时敲响春天的闹钟。这些身披“黑礼服”的歌唱家喜欢栖于常见的乔木枝头、楼顶或是窗台。第一次听到和观察到它时,师兄指着它喊道:Blackbird!欧乌鸫,虽“穿”一身不显眼的浓重黑装,老天却给了它一副圆润的好嗓子,婉转的歌声总是令人心神荡漾,怪不得自古就被称为“百舌鸟”。

  “草木渐知春,萌芽处处新”。三月底四月初,榆钱儿刚露头的榆树上,时常会记录到集小群过境停歇的暗绿柳莺。它们发出连续而单调的“chiwi—chiwi”叫声,好像在相互告诫“快吃快吃,吃饱赶路”。再仔细听,天黑之后如果出现每隔2秒重复一次、深沉单调且短促的哨声“chook”,就代表着“老朋友”西红角鸮已迁飞来此,它们在为新一年的“生儿育女”做准备。

  2017年夏季,我加入了预期10年的全国燕子调查新疆片区的志愿组,开始每年两季的新疆农业大学样线——雀形目燕科、夜鹰目雨燕科鸟类的科学调查,希望带动公众广泛参与,普及鸟类知识,提高鸟类保护意识。城市变迁影响着鸟类。在这里,与人最为亲近的家燕明显减少了,稳定繁殖于校园西侧的毛脚燕也消失了,仅留下它们饱经风霜的“老屋”。好在,闪电侠般的普通雨燕还时常划过天空,留下那阵阵响亮尖锐的嘶鸣声,极具穿透力,让人难忘。仔细观察,还常能看到国旗下、松树林中的雀鹰。它们忙于照看孩子,常穿梭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寻觅食物,正如这里的大学生,每天游走于宿舍、食堂、教室和图书馆之间。

  2020年秋季,我参加中国观鸟记录中心发起的观鸟大年活动。小区来了“不速之客”灰喜鹊。这是我国东部鸟类西扩的代表,它们的扩散速度极快,仅几年时间,从乌鲁木齐市沿天山北坡向西扩散至沙湾市,东至托克逊县等地。该鸟性情凶猛,常侵占其他鸟类生境,一时间小区的鸟儿无处停歇,特别是它的“近亲”欧亚喜鹊常被围攻,不得不四处逃窜。

  每年冬季,我的“自留地”观鸟记录最多、鸟类物种也最为丰富。作为资深观鸟爱好者,新年的第一天总是要出去看看鸟——看看“大”字头的鸟。过去,观的第一种鸟几乎都是大山雀,自它更名为“欧亚大山雀”后,我便将目标替换成了城市冬季相对常见的大鵟。

  有着“热岛效应”的市区着实为越冬的鸟儿提供了相对舒适的环境和丰富的食物。像院内的爬山虎、山楂林是欧亚鸲、红腰朱雀、白眉歌鸫等鸟类的冬日食堂;校医院旁边的老榆树上常常停歇着几只长耳鸮。2022年,行踪成谜的鬼鸮也进了城,离我们的校园仅几百米,吸引了众多鸟类爱好者慕名前来拍摄,热闹了一整个冬季。

  在这个不到1平方公里的绿地里,“鸟邻居”用独特习性顺应自然规律,书写生态“日志”,为人们的生活增添特殊而明媚的色彩。当我们学会用目光追随这些飞羽精灵,会发现都市的每个楼顶都是观鸟台,每扇飘窗都是生态窗。请大家不妨暂停匆忙的脚步,倾听美妙的自然之声,欣赏城市的自然之美。

  

  四月南岭,上山听鸟鸣

  □讲述人:朱震昕

  □观鸟地:广东乳源

  4月参加南岭观鸟嘉年华,我来到了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此之前,我基本没有在岭南山区观鸟的经验,正好锻炼一下找鸟、听鸟、认鸟的能力。

  此次嘉年华活动持续60个小时,活动范围是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全境。我们小组3人,先往南水湖东岸探路,路边的树林和灌丛中有各种华南地区常见林鸟的声音,如栗背短脚鹎、红头穗鹛、褐顶雀鹛、叉尾太阳鸟、白喉短翅鸫、华南斑胸钩嘴鹛、红尾歌鸲、强脚树莺等,还可以远远地听见领鸺鹠、灰胸竹鸡、大拟啄木鸟和红翅凤头鹃。不过几乎没亲眼看见几只,听音辨鸟是南方观鸟的常态,我乐在其中。

  转场到县城周边的几块农田,我们记录了家燕、金腰燕、黑领椋鸟等人居环境的常见鸟,也找到了栗鹀、小鹀、灰头鹀和凤头鹀。转而直奔天井山林场,进去不久就看见一只黑眉拟啄木鸟跳上枝头,嘴里含着个果子。再往路边的溪流中搜寻,果然有红尾水鸲、褐河乌、白冠燕尾和普通翠鸟。

  在水库边的梯下村,我们见到了普通朱雀、池鹭、褐翅鸦鹃,山上还有霍氏鹰鹃的声音。

  梯下村有大片的油菜花田,这和我之前一次看到黄胸鹀的生境非常相似。没想到,两只鹀样的小鸟刚好蹦跶着现身了。顶冠栗色,脸黑色,胸腹鲜黄色,正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胸鹀雄鸟!

  晚上9时我们出来夜观,满山都是红角鸮三声一度的“啵—啵啵”,隐约还能听见黄嘴角鸮两声的“呼—呼”。棕鼯鼠很常见,一路上看到四五只,这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它的真容。

  第二天上山,前往猛坑石方向。上到海拔1000多米后,阔叶林中出现了竹林和针叶林,柳莺和黄颊山雀的声音响了起来,远方还传来白眉山鹧鸪的啸声,我们心中越发激动。一条小溪边的竹林里传来一阵特别热闹的鸟鸣,不过小鸟要么在竹丛里躲着,要么在10多米高的树冠层乱窜,好不容易才终于看见了栗头鹟莺、白眶鹟莺、小仙鹟、红头长尾山雀等,棕脸鹟莺的“电铃声”也响了起来。

  柳莺是此行的重点,山上一路看的、听的主要有3种:华南冠纹柳莺、白斑尾柳莺和黑眉柳莺。黑眉柳莺的鸣唱有6个音节,前3个比后3个音调更高,很好分辨;华南冠纹柳莺的亮黄色非常显眼。我的听感是华南冠纹柳莺的音节更多,白斑尾柳莺的声音更“细”,音调稍高。一直挂念的峨眉柳莺呢?一路上都没有听见它的颤音,也许4月还是早了些。

  继续往山顶行进,黄嘴栗啄木鸟、灰头绿啄木鸟尖利的鸣声穿透而来,铜蓝鹟为树林增添了全新的色彩,小群金色鸦雀在竹林中活蹦乱跳,个头又小又太活泼,难以看得真切。

  终于到达湘粤第一峰附近,海拔达到1700米以上,灌丛里先是传来金头缝叶莺带有金属感的哨音,后来又出现一只鹟莺,结合录到的鸣声确认,应该是比氏鹟莺。

  在比氏鹟莺和金头缝叶莺不绝于耳的鸣声中,还能听见棕颈钩嘴鹛、华南斑胸钩嘴鹛、小黑领噪鹛、小鳞胸鹪鹛的声音,矛纹草鹛的啸声从远方的群山中传来。从海拔1000米上升到1700米,鸟类合唱团的鸟种组成大不相同。

  下山后,重心放在两种生境比较特殊的鸟上:高山短翅莺和山鹪莺。

  高山短翅莺通常躲在灌丛里发出虫子一样的叫声。盘山路经过一个山窝里的村子,路边的灌丛中果真传出了高山短翅莺标志性的“虫鸣”。

  山鹪莺的生境一般是在长有低矮灌丛的山坡上,草不会太高,可能还有裸露的岩石,三阳仙的山坡就挺像。刚走进去就听见坡上传来山鹪莺的声音,可惜叫声离得很远,无缘相见。

  第三天,在白马坑路旁的林子里听到一阵聒噪的声音,终于等来了南岭的重要目标种:褐胸噪鹛,总共有五六只,活跃在两侧的山体间,时而安静,时而爆发出吵闹声,转眼又消失不见。

  经过一段傍山险路,山上刮起了大风,一只黑色的鸟从车前掠过。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它又飞了回来,头顶的蓝色特别亮,是栗腹矶鸫!

  最终,我们小组以观测到129种鸟类收官。返程后听说,队友还在继续搜寻南岭珍鸟,不仅发现了林夜鹰、在大雾中遇到过马路的黄腹角雉,还看见豹猫、果子狸——4月的南岭真是让人恋恋不舍!

(责编:李洋、谢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