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我们的姿态自信开放(评论员观察)

——从“千年瓷都”看文化传承发展

周珊珊
2024年12月03日08:2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以瓷为媒,因瓷而聚,今天的景德镇,敞开胸怀,接纳万里宾朋,融汇多彩艺术,成为陶艺创作者的梦想之城、感知中国文化的崭新窗口

  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兼收并蓄的态度、自信开放的姿态,汲取各国文明的养分,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

  一瓷跨千年,文明越山海。走进景德镇,品读千年陶瓷文化,更能感受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气度和风采。

  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中心,近千家来自世界各地的陶瓷品牌入驻于此,助力陶瓷交易实现“买全球、卖全球”;陶溪川春秋大集,来自国内外的艺术家、手艺人汇聚一堂,开展文化交流;超6万名中外“景漂”在这里创业圆梦,工坊里、商铺间、学校中,随处可见各国友人……

  以瓷为媒,因瓷而聚,今天的景德镇,敞开胸怀,接纳万里宾朋,融汇多彩艺术,成为陶艺创作者的梦想之城、感知中国文化的崭新窗口。

  一瓷何以连山海?一“镇”何以通世界?

  正是开放包容的文化基因,赋予了景德镇对话世界的眼界和底气,搭建起中外沟通的桥梁,也为陶瓷文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生命力。

  开放包容,在“走出去”中传递文化名片。

  “精美的瓷器做出来、摆出来,还要传出去”。

  去年8月,中国景德镇陶瓷官方旗舰店开到迪拜购物中心,景德镇陶瓷“出海”步伐不断加快。据统计,2013年以来,景德镇陶瓷出口量年均增长超过20%。

  千百年来,景德镇瓷器从舟楫连云的昌江出发,入长江、通外洋,走向世界、风行天下。16世纪的英国博物馆地图上,中国城市只标有3个,景德镇就是其中之一,足见其影响力。

  今天,景德镇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向世界讲述陶瓷的故事。

  “唐英瓷坊”海外陶瓷文化体验中心落地意大利等地;世界瓷器互动地图整合全球上百家博物馆、考古机构数字资源,指尖轻点即可徜徉世界陶瓷“全景图”……作为全国首个文化类试验区,景德镇不断增强陶瓷文化传播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何止是景德镇瓷器。“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计划用5年时间,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文化交流活动;龙泉窑冰裂纹元素融入北京冬奥会奖牌,惊艳各国运动健儿……中国陶瓷文化在文明互鉴中绽放出时代光彩。

  又何止是陶瓷。近年来,从传统节日,到丹青戏韵,再到非遗技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跨越山海、“圈粉”无数,让世界更好感知中华文化魅力,更在相互交流中增进了民心相通。

  开放包容,在“引进来”中激发文化活力。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力。

  “泥沙入手经抟埴,光色便与寻常殊。”景德镇陶瓷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融汇多元文化,演化出万千姿态。开放包容,正是千年窑火兴旺不息的重要密码。

  “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景德镇始终以开放心态接受新观念、尝试新工艺、表达新美学。

  来自波斯的苏麻离青,跃然于景德镇瓷器之上,成就青花瓷的传奇佳话;梅瓶、抱月瓶、双耳扁瓶等器型,是对其他地区器物特征的兼收并蓄;“珠山八友”在汲取中国画营养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和运用西洋绘画技巧,把粉彩瓷创作推向新的高峰……兼收并蓄成就气象万千。

  今天,景德镇的开放故事,同样精彩。

  陶溪川国际工作室,来自美国的“洋景漂”迈克尔摆弄着自己的3D打印机。他把在韩国、日本等地学到的绘画技巧和文化元素,应用在自己的陶瓷创作中。

  推出“候鸟计划”,吸引更多外国艺术家驻场创作;延展创业孵化链条,满足创业者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打造“景漂之家”,为外来人才提供多方面帮助……聚才引智,让陶瓷产业打开新空间、创造新可能,不断丰富景德镇的瓷貌、瓷韵、瓷文化。

  从有“十八省码头”美誉的景德镇,到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敦煌,再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泉州,无不印证着“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新征程上,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包容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开放包容,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融入世界发展进程,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有力证明“不同文明完全可以在平等相待、互学互鉴中兼收并蓄、交相辉映”。

  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前进道路上,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兼收并蓄的态度、自信开放的姿态,汲取各国文明的养分,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必将书写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新篇章。

  《 人民日报 》( 2024年12月03日 05 版)

(责编:李洋、谢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