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家校社协同育人40年的广东实践
1983年,全国第一所家长学校在广州诞生,从此,“家校共育”从“自发”走向“自觉”。40年来,顺应新时代要求,广东从“家校共育”走向“家校社协同育人”,构建起政府高位统筹,部门相互协作,学校具体主导,家长全面参与,社会积极配合的多元育人新格局。
以“家校共育”,启动育人方式转变
早在1983年,广州市荔湾区乐贤坊小学率先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家长学校,1986年被全国妇联和教育部命名为“优秀家长学校”,这一创举不仅标志着“家校共育”理念的真正落地,而且从此我国家校共育从“自发”走向“自觉”,家长学校这个新名词迅速从广州走向全省、全国。1998年,广东又出版了全国第一套涵盖幼儿园、小学、中学家长学校的《教子成材系列丛书》;2005年,“广东省家庭教育现场会”在深圳宝安召开;2014年,广东省出台了《关于加强家长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直接推动了全省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的全面规范化发展。
四十年来,广东努力探索从“家校共育”走向“家校社协同育人”,顺应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拓展“协同育人”的内涵与外延,锚定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目标,聚焦解决协同育人工作中长期存在的职责不清、路径不明、指导不足、资源不够的四大突出问题,实施了省、市、区、校四级,行政管理与业务指导双线的“四级双线”管理体系,重点推进五方面工作举措,努力建设有温度、有深度的协同育人平台,形成了政府高位统筹、部门相互协作、学校具体主导、家长全面参与、社会积极配合的多元育人新格局,推动教育的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为全国提供独具地域特色,体现改革精神的“广东实践”。
以顶层设计,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行稳致远
开展协同育人顶层设计,首先要发挥制度优势,形成党政领导齐抓共管局面。在省教育厅的直接领导和积极推动下,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目标,通过聚焦顶层设计、挖掘与整合家校社协同育人资源等举措,构建了日趋完善的协同育人网络。
把行政力与学术力相结合,2006年在全国首创,设立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以下简称“省德育中心”),被省教育厅赋予了整合全省家校社教育资源的重任,设置机构配置专业人员,组织日常工作运行。同时,构建“省—市—区(县)—校”四级家庭教育管理与指导体系,力求打破层级壁垒,实现上下联动、资源共享。全省各地纷纷设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业务机构,确保协同育人工作向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有些地市还推动民间力量设立家庭教育研究会、家庭教育研究院等组织,这些机构不仅培养了一批批区域家庭教育指导骨干力量,还丰富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活动形式,增加了协同育人灵活度。
队伍建设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关键。广东在省级层面成立了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专家委员会,主要负责全省中小幼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决策、咨询、政策研究、学术研究、督导评估、队伍培养和交流活动等。同时,充分发挥全省教育系统名校(园)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三名”工程的影响力,先后有447个工作室积极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各地市也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名师工作室建设、设置家庭教育教研员岗位、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等。
深圳宝安区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建设图
研制工作指引,描绘协同育人新蓝图。2014年,广东就出台了《关于加强家长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2016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建设的通知》《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等重要文件。在调研的基础上,省德育中心研制出台了《广东省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工作指引》《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家访工作指引》《广东省中小学家庭教育亲子沟通指引》《广东省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工作指引》等一系列相关指引,《广东省家庭教育指导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也将出台,进一步完善以学校为主导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制度体系。
以问题解决,导向成果创新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探索中,广东也和其他省市一样,曾经遇到四大问题:职责不清、路径不明、指导不足、资源不够。广东始终坚持以改革为导向,以教育研究引领实践创新,不断激发新的成果涌现。
深入实践调研,把准协同育人的痛点与需求。为全面掌握广东各地协同育人的现状和需求,省德育中心在周峰教授主持下,组织全省21个地市,110所中小学校参与,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状况调查。其中,线上调研家长问卷完成人数达11万多名,教师问卷完成人数近万名,调研内容包括学校工作机制、教师参与情况、家长参与情况、家庭教育现状等。调研组还赴湛江、中山、清远、深圳和潮州等五市开展座谈与走访,深入了解协同机制、督导评估、经费保障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报告量化分析》《从“家校共育”走向“校家社协同育人”:广东学校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加强和改进学校家庭教育的指导意见》等。
深化课题研究,扎根协同育人的理论与实践。广东积极开展有关家校社协同育人课题的立项研究,以教育科研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深入开展。近三年广东省中小学德育课题立项约640项,涉及“家庭教育”36项目、“协同育人”13项目。各地市每年的教育规划课题也设有协同育人专题。为有效提升一线中小学教师德育科研能力,省德育中心专门成立研究部,密切关注各类德育课题的开展动态,确保课题研究方向始终保持正确,并致力于推动研究成果的有效转化。
以强化支持,助力社会有效协同
社会各界的有效协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了丰富多样的资源与活动平台,广东省各级政府部门及社会机构进行了深入探索,形成行之有效的实践模式。
“省妇联”打造南粤家长网校,服务全省中小学。由广东省文明办指导,广东省妇联、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共同主办,利用视频平台的网络技术,联动南方+学习强国的巨大传播力,打造首个覆盖全省的线上家庭教育学习公益平台“南粤家长网校”。该公益平台先后邀请全国各地的家庭教育和儿童教育专家,以及来自教育一线的名师名校长,针对新时代背景下家庭教育的重点、热点、难点,覆盖幼儿、小学、中学三个阶段,录制了200多集的精品微视频课程,内容涵盖“双减”背景下的亲子沟通、青春期教育、习惯养成、心理健康、身体健康、隔代教育、家风传承、婚姻家庭等方面,课程的宣传覆盖面超过300万人,真正实现了在全省范围内构建家教家风的公益服务工程。
“文明办”公益送教,丰富服务形式。各地“文明办”在推动乡村未成年人文明培育方面,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整合各方面资源,通过吸纳公益送教、文艺下乡等项目,为乡村未成年人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实现服务阵地有效延伸。广州市文明办将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教育融入“七彩行动”项目,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优势,聘请民间艺人,文艺志愿者,开设中华武术、舞龙醒狮、楹联等80个特色课程, 成为孩子受益、家长满意、社会称赞的育人工程。
“少工委”研学实践,创意新颖。少先队广东省工作委员会通过与博物馆、校外实践教育营地等合作,打造“广东红领巾巴士学堂”,开展研学实践活动,为青少年提供校外实践教育的新载体,较好地培养了青少年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少工委还通过车票收益募捐公益基金,支持少先队事业,引导青少年体悟新时代的幸福底色。
“关工委”推动规范化家长学校建设。广东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开展了“规范化家长学校实践活动实践区”公益项目的建设。积极发挥“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的优势,组建省级教育工作指导员队伍,对全省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开展督导,促进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全省实践区已达97个,有11000所学校参与,惠及896万名学生家庭,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有力保障。
青少年宫积极助力家校社协同,育人形式更多样。各地青少年宫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活动,广州市少年宫推出以“家教第一现场”系列为标志的家庭教育品牌活动,揭阳市少年宫依托公益项目,设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站,长期开展“科技小制作”等活动;湛江市专门设置了家长沟通渠道,关注孩子成长需求,收集家长建议;阳江市推出“每周少年宫”计划,通过定期举行科普讲座,手工制作、体育竞技等活动,引导青少年在玩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以经验共享,激活地市特色探索
广东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道路上,始终鼓励各地各校开展个性化探索,以期形成百花齐放、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创新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模式,广州市教育局积极推动“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教师参与到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来,共同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模式。现已评聘两届,共有100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培养员2000余人,指导服务覆盖全市学生家长。家庭教育名师通过家庭教育工作坊、讲座、在线课程等多种方式,广泛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帮助家长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有效的家庭教育技巧。
深圳以“家庭教育大讲坛”和“谈心”系列直播栏目为品牌项目,巧妙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家庭教育大讲坛”已举行54期,每一期有近100万家长参与学习。“谈心”栏目主要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话题展开,现已推出18期。两个栏目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家长代表、学生代表,围绕家庭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讲解,为广大家长提供科学实用的育儿指导。不仅无差别辐射到全市各个家庭,还传播到广西、汕头、河源等帮扶地区。
佛山市南海区通过构建“行政部门主导,校家委会主体,区家促会联动,社会有效支持”的区域性协同育人机制,成功推进了规范化家长学校的建设,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其中“领航工程”等项目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组织专家讲座、家长沙龙、亲子活动等多种形式,为家长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
肇庆市创新构建“家校社医”协同育人机制,成效显著。肇庆市教育系统通过与第三人民医院合作,建立医教绿色通道,将医疗资源引入学校、开展系统心育活动,打造多元化课程体系,创建心理救援热线网络,提升家校社医协同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及预后工作实效。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中山市创新开发了博物馆课程。该课程基于侨乡南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统整区域内教育资源,构建良都博物馆课程。课程注重跨学科整合,以主题为线索,倡导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课堂探究、研学行走等方式,家校社合力共进,助力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良都文化,提升综合素养。
东莞市一方面将家庭教育指导课程纳入全员教师培训,通过分层分类培训、专题培训及远程继续教育课程,全面提升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另一方面创新性地构建“慧导师”等专业成长路径,打造高水平家庭教育指导师资队伍;同时还发挥名师辐射作用,联合社会资源开展“空中父母学堂”等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2023年,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校家社协同育人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从区域、学校、年级、班级四个层面发掘可操作、可示范、可复制的有效模式。案例分三类:第一类是区域协同育人案例,侧重区域层面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及推进社会资源开放共享的经验做法;第二类是学校协同育人案例,侧重学校层面的协同育人工作经验做法或特色活动创新;第三类是协同育人品牌项目,侧重学校、区域或相关部门在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中形成的卓有成效的品牌项目。这些典型案例的评选和发布,不仅展示广东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的实践成果,而且为粤东西北地区的中小学提供鲜活学习资料。广州市天河区、深圳市光明区、汕头市龙湖区更是入选2023年教育部家校社协同育人实验区。
“体验式教学随处可见、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有序推进、公益性课外实践广泛开展、创新实践基地遍地开花……广东省的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正在绘制新图景、构建新格局。这是一种注重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合作、互相支持的新型教育模式。”
40年广东实践反复证明,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本质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支撑;更是转变育人方式,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吴迪 周峰 叶湛霞 涂南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最高补贴15000元!吉林省家装家居产品换新品类增加至27个
- 近日,记者从吉林省商务厅获悉,《吉林省支持家装家居产品换新实施细则(第二版)》(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印发。吉林省支持各地开展家装厨卫“焕”新活动,对购买旧房装修、厨卫等局部改造、居家适老化改造所用物品和材料,以及智能家居产品的消费者给予适当补贴,补贴范围增加至27个品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