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寻访老兵足迹 讲好英雄故事 传承红色精神”主题宣传活动
老兵安福英:保和平 卫祖国 就是保家乡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1951年,17岁的安福英参军,他和战友一起联名请愿,表达了想要在战场报国的意愿,他和战友们跨过鸭绿江,奔赴抗美援朝的战场。
安福英作为干部处文书入朝作战,肩负着干部质量统计、改制前的军衔鉴定及登记工作,为后来的军衔改制做准备。他负责每个月送干部质量统计表,由于战地情况复杂,快速又便利的交通工具只有摩托车,但顺利时往返时间也要近8小时。
有一次,他像往常一样送机要文件,摩托的噪音使他无法察觉空中的敌军飞机。见到远处的田间有人向他招手呐喊,以为是朝鲜百姓向他致意,便继续向前疾驰,他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就是一定要用最快的时间完成任务。当他发现山上的隐蔽处又有老百姓对他一边喊一边指着天上时,他才抬头看到了空中的敌军飞机,当即便加大油门冲进树林,才躲过了一场灾难。
每次去志愿军指挥所开会都是冒着生命危险的。目标小又容易隐蔽的交通工具只有摩托车,但路上随时都会被敌军的飞机发现。有一次安福英正在指挥所开会,敌军的飞机发现了他们,雨点般的炸弹落了下来,对着他们一阵狂轰滥炸。紧要关头,安福英和战友舍生忘死,冒着生命危险将首长护送到了防空洞,又躲过了一场灾难。
在战争中努力工作,在工作中努力学习。安福英白天在前线与敌人进行殊死战斗,晚上就在步兵坑道里进行记录,及时更新干部工作情况。战场上,他是冲锋陷阵的战士,战壕里,他是不知疲倦的文书及兼翻译官。
安福英是朝鲜族,会朝鲜语是他的优势,但汉语在彼时也是他的劣势。为了让中朝军民的信息沟通准确无误,身边但凡有汉族战友有空,安福英就抓紧一切机会学习。
1953年,随着国内军队干部军衔制开始推行,由于安福英精通双语,同时具备部队干部的基本素养,上级领导安排他承担起军队干部资格的审核、鉴定与誊录等工作。危机和忙碌与共、战斗和学习并存的日子始终陪伴着他在朝鲜战场的战斗岁月。
战情紧、任务重、标准高,但安福英不仅完成了本职工作,还额外完成了翻译工作,他因此荣立三等功。他认为,“这是我毕生的荣耀,也是我毕生的骄傲。”
“停战后,部队战友们从各个防空洞、坑道里跑出来,蹦啊跳啊,开心欢呼。”说起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安福英一脸开心、骄傲。
“要听党话,在各自的岗位上好好努力,为祖国做贡献。”安福英寄语年轻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