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面铜镜,竟然是十大国宝之一!
国家一级文物——辽契丹纹八角铜镜
1971年6月,吉林省大安县红岗子公社永合大队小学一名学生在劳动时,无意间挖出了这面铜镜。
这件契丹文八角铜镜,正是吉林省博物院收藏的十大国宝之一,是国家一级文物。
在辽代的铸镜中,这面镜子堪称是一面罕见的大镜,是目前我国发现的仅有的几面契丹文铜镜中镜面最大、文字最多的一面,对于研究辽代契丹族的文化和社会思想等,皆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是国宝级文物。
这面铜镜是青铜制品,呈八角形,直径26厘米,厚0.9厘米。镜面光亮可鉴,镜背中央为一半球型钮,高1.4厘米。
辽王朝
(公元916~1125年)
辽是契丹族建立的一个民族政权。公元916年,其首领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947年改国号为辽,建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1125年被金所灭。
契丹
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以游牧为主,他们勤劳、勇敢、豪放,据《辽史》记载,契丹的先祖是炎帝的后裔,号鲜卑氏,后被慕容燕所破,被一拆为三,即宇文氏、库莫奚和契丹,契丹的名字最早从这里出现。
铜镜背铸契丹小字五行,陈述先生对镜铭作过释读,大意是,时不再来,命数由天,逝矣年华,红颜白发,脱超网尘,天相吉人。
我们不清楚当时镜子的主人是怎样的处境,也不知道身份如何,但能感觉到镜子的主人感叹人生的短暂,和对过去美好事物的眷恋。
契丹字
辽代契丹族本无文字,据史书记载,神册五年(公元920年)春正月始制契丹文字,秋九月制成,诏令颁行。契丹字先后共制“大字”“小字”两种,根据出土文物得知,契丹大、小字的字形,均是借用汉字行草或楷书的偏旁拼合而成。此种文字,至金代初年仍沿袭使用,章宗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下令停用,后逐渐废止。
铜镜边刻汉文“济州录事完颜通”七字。陈述先生鉴定为金代人所刻,“录事”是掌管文书的官职,完颜通是金人的姓名,“济州”在辽时为黄龙府(今农安县)。
公元1140—1189年间,金改黄龙府为济州,也就是说,完颜通很有可能在这一时期获得这面铜镜。由于当时禁止私铸铜,再加上战争频繁,这面铜镜显得格外珍贵。
宋辽金时代,是中华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的交往频繁,不仅中原王朝汉民族文化吸纳很多周边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更是交流中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与制度,形成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统的博大体系。
这面铜镜契丹文的四周有对称的两组花纹,便是中原地区常用的缠枝纹。镜子质地优良,线条古朴匀整,表明当时仿效、铸造、冶炼、制作等技术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吉林省博物院所藏的契丹文八角铜镜,是历史留给今人的见证,文物鼓励人们不断探寻历史的根源,建立文化自信。(来源:悠游吉林)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