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幸福民生的吉林成色——回望2023吉林实践(六)

2023年12月28日09:35 |
小字号

  民生是什么?民生是老人们暖阳下颐养天年祥和的面容,是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琅琅的书声,是万千群众拥有高瓦明堂的温暖,是久病初愈后对生活重新燃起的希望……

  国计,民生;民生,民心。

  如果把吉林发展浓缩成一首壮丽诗篇,民生必然是意蕴丰富的“题眼”;如果将吉林风雨历程谱写成一曲时代华章,民生必然是撼人心魄的“强音”;如果为大美吉林绘一幅通景画卷,民生也必然是生动传神的“点睛之笔”。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2023年,吉林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力稳增长的同时,持续擦亮民生底色,把一桩桩、一件件民生小事当作“头等大事”来办,用心、用情、用力把民生愿景绘成幸福实景——

  看就业,城镇失业调查率为近年来最低,截至11月末,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4.64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07.1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89.77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07.32%;

  看教育,确定全省180所学校为“互联网+教育”结对帮扶校,为100所冰雪运动特色学校配备冰雪运动及替代项目设备器材,创建60个城乡学前教育资源中心;

  看医疗,启动智慧医保“先医后付”便民服务,全面完善65岁以上老年人、慢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

  看养老,新建100个综合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新建181个社区老年食堂,健全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推动农村养老大院、互助站点建设;

  看住房,5529户洪灾倒损房屋全部完成修缮重建,受灾群众全部实现温暖过冬,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830个,惠及居民14.74万户;

  ……

  数字无声,见证担当。翻开2023年吉林省民生答卷,一个个令人喜悦的民生数据背后,是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稳妥就业 遂心

  春天是一个奋斗的季节,孕育着升腾的梦想和未来希望。

  2023年3月24日,省委书记景俊海在“创业奋斗 ‘就’在吉林”全省大学生创业就业座谈会上,与吉大学子面对面、心贴心交流,宣讲推介吉林省省情优势和就业政策。这是2021年以来,景俊海第3次到吉林大学向毕业生发出诚挚邀请,令无数学子心潮澎湃。

  吉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硕士研究生张柏就是其中一员:“景俊海书记的宣讲和报告,坚定了我留省就业的决心。我已经签约了东北首个独角兽企业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将我所学充分施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2023年,吉林省持续加大政策投入力度,以就业之稳促经济之稳、社会之稳、人心之稳,让千家万户端稳就业“饭碗”,进一步夯实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一组数据诠释吉林省就业工作态势良好:1至11月,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恢复向好,调查失业率持续下降;截至11月末,城镇新增就业24.64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07.1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89.77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07.32%;就业困难人员就业5.32万人,完成年计划133%。

  漂亮数据的背后,是吉林省稳就业工作合力进一步增强,责任落实力度不断加大,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扩大主体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更加有力。

  ——坚持顶格实施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政策,截至11月末,社保助企政策已释放红利35.33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1.4亿元,直接扶持创业者9092人,带动就业再就业岗位2.49万人次。

  ——制定实施《吉林省人力资源市场条例》,以及《吉林省实施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行动工作方案》,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22条措施,出台2023年度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政策。

  ——大力实施“想就业找人社、缺人才找人社”服务创新提升工程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专项行动,实现了线上线下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全方位精细化服务,有效促进了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就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经济发展。只有稳定就业,老百姓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2023年,吉林省专项行动精准发力,多措并举推动留吉就业。全省共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1540场次,累计有2.19万个用人单位提供岗位25.99万个,4.69万余名毕业生达成就业意向。持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四季春行动”“农村劳动力务工增收专项行动”,省内转移就业231.44万人,占79.87%。

  教育提质 暖心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育,是重要的民生,寄托着千家万户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说到教育,就不能不说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孩子能上好学校、有好老师教是万民所盼。2023年,在原有实施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措施的基础上,吉林省进一步增加投入,推出一系列务实的民生举措,同时,把多项教育方面的工作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和重点工作。

  初冬时节,走进汪清县第三小学的录播教室,一股暖意扑面而来。教师来金萍正在授课,教室的大屏幕上,来自汪清县天桥岭小学和东振小学的28名学生通过互联网在同步上课,3所学校的师生们隔着屏幕交流互动。

  一根网线,联通城乡;不同地点,同一堂课。年初以来,吉林省下发民生实事工作方案,确定了全省180所学校为“互联网+教育”结对帮扶校,城镇优质学校和乡村薄弱校依托互联网实现结对帮扶,投入资金完善学校的信息化硬件设施与软件资源建设。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义务教育阶段,建立健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打通其中难点、解决面临的难题,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一年来,在全省各级装备部门和项目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吉林省为100所冰雪运动特色学校配备了冰雪运动及替代项目设备器材,助力“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此项举措对吉林省中小学生各项冰雪运动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强健了学生体质,磨炼了学生意志。

  保护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永恒课题。2023年,吉林省教育系统积极探索新路径,在教育民生实事上下功夫,助力青少年健康成才。

  ——支持60所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室,为其配备劳动器材设备,通过“做中学”和“学中做”,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

  ——支持100所普通高中建设心理辅导室,并投入资金进行设备补充。目前,心理辅导室可以为学生及教师提供更加专业化、科学化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服务;

  ——为1000间中小学教室进行照明改造。目前,全省63所项目学校1000间普通高中教室,照明改造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教育事关人的成长,每一个阶段都不能忽视。让“小书包”们学有所教,也要让“小豆包”们幼有所育。

  近年来,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的变化,幼儿保育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群众的关注,从“幼有所育”迈向“幼有优育”,不仅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更关乎着落实优化高素质人口发展战略的目标。

  长春市朝阳区有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共57所,为了带动区域内各级各类幼儿园优质普惠发展,2023年,该区按照吉林省整体工作部署扎实推进“大园区”管理改革工作,将区域内普惠性资源有效整合,共规划8个“大园区”,推动区域学前教育提质增效。

  目前,依托“大园区”项目,全省已创建60个城乡学前教育资源中心,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共通。投入资金支持图书、玩教具采购和流转,充分发挥城镇优质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辐射指导作用,推动区域保教质量整体提升,均衡发展。同时,依托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培训乡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1000人,帮助乡村幼儿园园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科学保教能力。

  利民之事,丝发必行。2023年,全省教育系统上下同心,在思想上“绷紧弦”,在行动上“拉满弓”,在责任上“落到点”,用一件件“关键小事”撬动了教育的民生大事。

  医疗保障 省心

  东北首例!

  2023年11月27日,吉大一院,泌尿外科主任王春喜坐在控制台前,利用控制手柄发出各种动作指令;200公里外的吉大一院梅河医院,一双机械臂灵活地根据王春喜指令精准地完成切割、止血、缝合……这是他们联合开展的东北地区首例5G远程机器人辅助左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

  过去,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是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最大问题之一。推进医联体建设、探索医联体模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是缓解老百姓“看病难”问题的重要举措。

  吉林省不断加强医联体建设,目前,各层级医联体单位涵盖了吉林省全部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和多家民营医疗机构,初步实现了不同类别和层级医疗机构全覆盖,极大地提升了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医联体效用最大化,切实保障人民健康。

  省级医联体将优质资源下沉到县,县级医共体又是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县域一体化医疗服务体系。吉林省以县级医院为节点,实现了资源共享到底,让老百姓“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成为可能。

  吃过早饭后,前郭县长山镇四克基村的张文来到村卫生室开药后,完成了医保即时报销。提起医保报销从“进城办”到“村里办”,张文竖起了大拇指:“现在政策好了,在村卫生所就能报销,真是方便又省心。”

  2023年,吉林省持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全省以信息化为统领,在技术路线上寻求突破,在全国率先以省为单位实现群众村卫生室看病医保即时报销。完成对全省村卫生室设备配备全覆盖,共组织配发8961台信息采集设备,在全国率先以省为单位组织实施村卫生室信息采集设备全覆盖。全面完善65岁以上老年人、慢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吉林省不断激发基层村医工作内在动力,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落实保障待遇,稳定村医队伍,满足基层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

  “学校专门为我们制定了教学方案,并将理论教学结合到临床工作实际中,特别实用。”敦化市江南镇东兴隆河村卫生室医生张克亮对培训赞不绝口。

  2023年初,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正式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线下培训。这是吉林省在全国创新性地开展以培养在岗村医为主的村医学历提升培养模式,力争逐步实现全省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目标。

  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立全民医保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除全体人民的疾病医疗后顾之忧。

  2023年,吉林省开展普惠性医保便民服务新模式,推出了集智慧医保、智慧医疗、智慧金融等深度融合的便民惠民新举措。日前,吉林省智慧医保“先医后付”便民服务试点运行启动,全省28家医保定点医院上线试运行,同步实现“医保码”线上线下挂号、就诊、检查、缴费、取药、取报告等就医场景“全流程一码通”。就诊人员可以无感完成扣款缴费,缴费环节与原来相比时间缩短近三分之二。

  吉林省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医疗卫生网越织越大、越织越密,群众的健康之路也越走越宽、越走越亮。

  兜底民生 安心

  冬日午后,暖阳融融。

  长春市朝阳区东田社区助老餐厅内,热气腾腾的饭菜已经出锅。63岁的魏刚和爱人正在就餐:“这里菜品丰富又卫生,吃着舒心。”一旁,工作人员正将打包好的饭菜装入保温箱,即将送往周边8个社区的“幸福时光”配送点。

  办好“小食堂”,服务“大民生”。2023年初,吉林省将社区老年食堂建设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今年已建成社区老年食堂181个。吉林省积极推动养老政策创新、服务模式创新、保障制度创新,着力提升基本养老服务便利化可及化水平。

  “跳跳舞、唱唱歌、练会儿书法,一上午就过去了。”每天准时到长春市南关区民康街道九圣祠社区智慧康养中心“打卡”,已成为郭阿姨的习惯,说起在社区的日常生活,她赞不绝口。

  2023年,吉林省新建100个综合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目前,全省共有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179个,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078个,实现了全覆盖。同时,吉林省加大力度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健全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推动农村养老大院、互助站点建设,发展农村普惠养老和互助性养老,让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目前,全省已建成农村养老大院3613个、农村互助站点285个。

  为及时满足居家老年人需求,吉林省构建起巡访、帮扶、服务“三位一体”居家老年人巡访关爱体系。重点对独居、空巢等8类居家老年人开展巡访关爱,依托现有救助政策,实现应救尽救、应帮尽帮,并对其家庭提供包括防护、康复训练、助浴等共12大类35种产品。截至目前,全省走访老年人家庭117.71万户,采集老年人数据133.67万人,开展巡访关爱94.19万人次……“养老账单”变“幸福清单”,让“银发族”安度晚年。

  “一老一小”,一头连着“夕阳”,一头连着“朝阳”,是事关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问题。

  近日,梅河口市红梅镇隐贤村儿童主任尚春梅,一直忙着到村里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家中探访。在吉林省,像尚春梅这样的儿童主任还有1.2万余名、儿童督导员1000余名。他们活跃在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身边,帮助孩子们发现问题、表达诉求、解决困难,肩负着打通关爱保护“最后一米”的重任。

  全省陆续构建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体系、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体系、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各地以政府购买服务为突破口,以引入社工机构为工作支点,以儿童主任为基本力量,推进“专业社工+儿童主任”精准关爱工作模式,全力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

  目前,吉林省关爱保护工作观念逐步从“救助型”转变到“服务型”,逐步从单一的物质帮扶转变到“物质+服务”精准化帮扶。

  民生要无微不至,更要润物细无声。吉林省把柔性关照渗透到城市的各个角落,让特殊群体感受到党的温暖。

  2023年,全省为2816人次残疾学生及家庭经济困难残疾人子女发放扶残助学金;为全省12.6万多名有需求的持证残疾人和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基本服务,其中有3600多名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为1.9万户困难残疾人家庭和1205个村级残疾人服务场所进行无障碍改造;为17640人次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一项项惠残助残政策措施如一条条丝线,为吉林省残疾人织就幸福生活保障网。

  城市建设 舒心

  清晨,在长春大大小小的公园,锻炼的市民络绎不绝。长春市民孙阿姨感慨地说:“看着自己生活的城市,变得愈发便利舒适、美丽宜居,感觉幸福感满满!”

  “小确幸”里蕴藏着“大民生”。2023年初,吉林省开出的“民生清单”中,城乡建设方面的10项内容清晰而具体:涉及改造各类棚户区1.9万套;为6.7万户家庭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800个,惠及居民14万户;新建“口袋公园”“小微绿地”150处……

  “这一年,咱们老百姓身边的变化多哟。老小区、老街景大变样,生活环境越来越好……”长春市民李女士指着长春市同志街和自由大路交会处的“童稚园”,赞不绝口。

  2023年,新增添的口袋公园,无论是植被配置还是特色标识、萌宠造型都让城市街路色彩更丰富。截至目前,吉林省新建成“口袋公园”“小微绿地”276处,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

  年初以来,省住建厅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持续推进“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建设。为保障口袋公园设计的科学性和建设的规范性,组织编制《吉林省口袋公园建设指南(试行)》,并印发各地贯彻落实。2023年,全省组织推选出10个“口袋公园”典型案例,编制了《吉林省2023年度“最美口袋公园”典型案例图册》。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一字之差,却让广大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2023年,全省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830个,惠及居民14.74万户。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方面,吉林省坚持目标导向,向群众身边延伸,在“实”上下功夫,聚焦“三个革命”、坚持“一小区一方案”,合理确定改造内容、改造方案和建设标准,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

  楼还是那栋楼,房还是那套房,可是家住通化市东昌区桂铭西苑居民的居住感受却完全变了样。提起老旧小区改造带来的变化,居民刘女士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小区环境焕然一新,楼体内外、路面和绿化都进行了改造,下水和供热管道也进行了改造,大伙真是打心眼儿里高兴。”

  同样高兴的,还有吉林舒兰69岁的王宝玉和老伴。

  11月1日,王宝玉在新建好的房子里,正在摆放新添置的家具,高兴得合不拢嘴:“刚下过第一场大雪,屋子里也没觉得冷。住自己的房子更心安、舒坦!”

  王宝玉一家的新房子位于舒兰市青松林场,这里是今年舒兰遭遇暴雨的降雨中心,暴发的山洪令青松林场一度变成“孤岛”。恢复重建是灾后重建工作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号召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房屋重建。目前,全省5529户洪灾倒损房屋全部完成修缮重建,受灾群众全部实现温暖过冬。

  吉林省同步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构筑新时代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

  吉林省先后启动实施弃管小区“动态清零”行动、物业治理“巩固提升”行动、“提质增效”行动,初步实现了“党建引领行业发展、法规体系基本健全、物业服务规范有序”的工作目标。

  在长春市中海社区,今年73岁的程绍蓝刚刚排练完舞蹈。她满脸喜悦:“现在居住环境越来越好,不仅园区健身器材增多,社区每月还会开设面食课、各类培训等丰富的活动。”

  中海社区管辖中海水岸春城、中海水岸馨都、中海莱茵东郡三个小区。社区党委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红心物业”模式,按照“融合联动、共驻共建、协调发展”的思路,不断解决居民痛点难点问题。

  如今,吉林省人居环境持续向好,城市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能级和生活品质逐渐提升,一幅以城市建设促民生提质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循着民声来,奔着民愿去。吉林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扎扎实实增进民生福祉,把群众所盼变成政府所干,倾尽百倍努力,赢得群众“十分”满意。(李开宇 王 丹 聂芳芳 万双 祖维晨)

(责编:马俊华、谢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