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现代化产业体系催生新动能——回望2023吉林实践(三)

2023年12月28日09:34 |
小字号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话语,为东北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也为吉林带来了“行动指南”。

  刚刚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披露了一个个亮眼数据,令人深切感受吉林省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幅度全国第一;

  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增长150.3%;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2400万千瓦,占总装机量57%、居全国前列。

  ……

  成绩背后,是吉林省围绕产业链谋划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新动能势头强劲,新产业蓬勃发展。

  今天的吉林,深入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大力培育“四大集群”、发展“六新产业”、建设“四新设施”,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抢占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构筑新优势,正走上一条质量更高、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强链壮群 拉动制造业向上跃升

  一个拥有强大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核心和根基必定是先进制造业。

  推动吉林振兴,既要承接老工业基地的传统优势,又要实现由“老”向“新”的转型升级,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目标既定,吉林该如何向新而行,强链壮群?

  ——瞄准“世界级”,打造先进汽车制造业集群。

  当下,吉林省汽车产业的两个重大项目正在向最后交付发起冲刺。

  奥迪一汽新能源项目,总投资358亿元,是奥迪在中国首个基于PPE平台、专门生产纯电动车型的生产基地。年底前,项目将完成生产基地建设和设备安装,包括超大型冲压产线、装配机器人和可视化监测系统等,预计2024年初启动预生产。

  一汽弗迪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总投资180亿元,项目一期预计明年3月投产,可为近20万辆新能源汽车配套刀片电池。经过一年半的加紧建设,项目主体已建设完成,正在进行内部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其中,电池包生产车间已具备量产能力。

  吉林省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汽车一直是吉林的优质产业,也是吉林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

  随着全球汽车产业迈入“百年变局”,机遇与挑战迎面而来。吉林主动求变,全力支持中国一汽做强“龙头”,开启新能源汽车转型历程,加快推动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等重大项目建设,扩大一汽新能源汽车产能规模,带动电池、电机、电控和软件等配套项目落地;发展配套产业做大“龙身”,吸引零部件企业落户吉林,全力打造核心配套商集聚地;强化科研和人才平台支撑,实施汽车“百千万”人才工程,开展跨领域、多学科联合攻关。

  雄厚的产业基础吸引了各类要素不断集聚,一批重大项目牵引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以红旗新能源繁荣工厂、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一汽弗迪新能源动力电池等项目为“链长”,一大批行业顶尖、世界顶级的企业纷至沓来。

  今年初,长春汽开区2023年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总投资近442亿元的64个项目成功签约,总投资59.65亿元的12个项目落位启动,涵盖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多个产业领域,9家世界500强企业及21家行业领军企业参加活动。

  以开放进取之姿,中国一汽迎接新能源汽车产业变革,开启下一阶段的跃迁新程,成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领头羊;吉林省发力推动上下游汽车产业集群迈向高质量发展,实现规模跃升和质量变革,推动汽车产业迈上万亿级台阶。

  ——支持“领军者”,助力优质企业勇攀高峰。

  纺织业是吉林省工业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如今,吉林省纺织业不仅能织出人们的衣衫,也能织出“黑色的黄金”。

  吉林化纤集团生产车间里,一束束原丝经过氧化、碳化等多道工序形成碳纤维,通过收丝机卷绕成筒。全过程连续走丝,精准控制,全电气化的生产设备有效保障了各道工序的稳定生产。这里生产的就是新材料之“王”——碳纤维。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位推动下,吉林省碳纤维产业发展迅速,2021年和今年上半年先后出台了《推动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1.0版和2.0版,持续举全省之力以硬核之策推动碳纤维产业发展,助推碳纤维变身“黑色的黄金”。

  4月10日,吉林碳谷高性能碳纤维原丝、国兴复材碳纤维助剂、汽车轻量化复材及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4个吉林化纤集团系列碳纤维项目集中开工,将吉林省碳纤维产业发展推向了新高潮。

  在碳丝产能充分释放的同时,吉林化纤已形成从原丝到碳丝再到复合材料的碳纤维全产业链,成为大丝束原丝市场化企业,其大丝束产品已实现通用化、高品质、高效率,小丝束产品也已做到专业化、高性能。碳纤维产品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多个规格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一款大丝束碳纤维产品应用于知名风电叶片制造企业,有效带动了下游制造效率的提升。

  近年来,吉林化纤集团公司发展迅速,人造丝、腈纶以及竹纤维产能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碳纤维产能规模已经成为世界第二、中国第一。预计到2025年底,吉林省碳纤维全产业链产值将实现突破300亿元目标。

  “‘十四五’时期,吉林化纤规划了24个碳纤维产业项目,将不断推动碳纤维质量提高和成本降低,继续拓展下游应用领域,实现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将碳纤维产业做强做优做大,向世界一流碳纤维生产企业的第一方阵迈进。”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德武说。

  ——按下“快进键”,加速传统产业结构优化。

  12月12日,吉林石化炼油化工转型升级年产120万吨乙烯装置建设现场,随着清脆哨声响起,直径6.6米、高90.6米、重达1160.5吨的乙烯塔起吊升起,历经3个小时顺利吊装就位。

  这标志着吉林石化炼油化工转型升级项目建设进入设备安装阶段,离实现由“燃料”向“化工产品及有机材料”转型目标越来越近。

  近年来,随着国内炼化新增产能全面释放,化工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同质化竞争加剧,部分低端产品供大于求,部分高端产品依赖进口,转型升级项目将整体提升吉林石化炼化一体化运行水平,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新项目优化调整了炼化产品结构,减产汽柴油产品,增产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和有机合成材料,最大程度将碳转化为化学品和化工材料,从产品端减少碳排放。”吉林石化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金彦江介绍说,项目建成后,还将淘汰部分规模小、能耗高的装置,降低整体能耗水平,同时采用热泵技术回收低温热等技术,降低蒸汽消耗及新鲜水用量。

  依托吉林省“陆上风光三峡”工程,吉林石化炼油化工转型升级项目与吉林油田风光发电项目联动实施。项目建设中,大力推广使用高能效变压器、电动机等节能设备。项目建成后,吉林石化炼油化工转型升级项目用电将全部实现吉林油田“绿电”替代,预计通过“绿电”使用,将降低碳排放量约170万吨/年。

  转型发展的本质是迈向高质量发展。曾为吉林创下无数辉煌的制造业,正在抓住转型发展的绝佳时机,为今日的振兴发展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构建多元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创新引领 加速起势新质生产力

  产业不断迭代,标记着经济发展的蝶变。

  新征程上,全省上下开启了一场关于吉林创新未来的宏阔布局,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全力开启下一轮“蝶变”之旅。

  群星在轨,长守苍穹。

  6月15日,“吉林一号”卫星以“1箭41星”的方式成功发射升空,不仅再次刷新了该公司保持的中国航天单次发射卫星数量纪录,实现了“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组网工程“百星飞天”阶段性目标,把“吉林一号”组网卫星数量大幅提升至108颗,制造超130颗卫星,打造了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翻开“吉林一号”的“履历”,创新发展过程历历在目。它是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我国第一颗以一个省的名义冠名发射的自主研发卫星、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星载一体化”商用卫星、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米级高清动态视频卫星,也是我国第一次以灵巧方式在轨成功成像、国产CMOS第一次在轨技术验证……

  从一箭4星到一箭41星;从单星重量400多公斤到20多公斤;从四十几位年轻人合力闯出一条商业航天路,到今天近千名“年轻科研力量”在这里成长成才……长光卫星与“吉林一号”,是吉林以核心技术作为“发展密码”的成功案例,更是吉林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的鲜活样本之一。

  如今,“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可对全球任意地点实现每天35至37次重访,具备全球一年覆盖3次、全国一年覆盖9次的能力,为国土安全、地理测绘、土地规划、农林生产、生态环保、智慧城市等各领域提供了高质量的遥感信息和产品服务,对数字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长光卫星已具备年产超过200颗卫星能力,并持续投入“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的建设,预计2025年底前实现300颗卫星在轨。

  “新星”冉冉升起,带动一大批上下游企业迅速崛起。在这条“星光璀璨”的产业链中,上游包含奥普光电、见真精密机械及长光辰芯等航天制造相关企业;下游则囊括为农业、林业、气象、海洋、资源、环保、城市建设等领域提供遥感数据和产品服务的300余家企业,上下游彼此衔接互补,构成了航天信息产业集群,共同开启“星辰大海”的全新未来。

  今年4月,长光卫星航天信息产业园二期项目启动建设,主要建设卫星指控中心、数据处理中心、数据存储中心、光学加工中心等,预计2024年10月整体竣工投产。该项目将助力长光卫星围绕“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加快创新发展步伐、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

  目光从星空拉回,另一股吉林的创新力量,正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大地上急速飞驰。

  10月17日,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中车长客与塞尔维亚建设、交通和基础设施部正式签署了塞尔维亚高速动车组车辆采购商务合同,这是中国高速动车组首次出口欧洲。

  12月1日,中车长客研制生产的国内首列市域C型列车在长春发布。该列车实现了高铁技术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模式的有机结合,最高运行速度为每小时160公里,在全国市域铁路项目中拥有广阔应用前景。

  杭州亚运会期间,身披“虹韵紫”的“复兴号”亚运智能动车组列车飞驰在杭州与宁波、温州、金华、绍兴、湖州等协办城市之间。高效、快捷、稳定的“复兴号”亚运智能动车组列车,赢得来宾点赞。

  向“新”发力,让中车长客的产品在海内外均赢得良好口碑。近年来,中车长客推动轨道交通产业的含“新”量持续提升,不断累积轨道交通装备的技术储备。“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时速400公里可变轨距动车组、服务北京冬奥的智能动车组……一大批产品创新成果在中车长客问世。

  巴西国际铁路装备展览会是各国铁路厂商展示最新技术、了解南美地区市场需求的重要平台。今年,中车长客成为该展会最大参展商之一,带来了一系列新产品和新技术,令全世界同行为之惊叹。

  “我们在此次展会上发布了新一代无人驾驶地铁、100%低地板轻轨列车、全球首列氢动力市域动车组等前沿产品,并介绍了‘智慧列车’全寿命周期服务系统,展示了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先进技术和系统化解决方案。”中车长客总体设计师姜柏洋说。

  占据领先地位的卫星与轨道客车,是吉林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成就的缩影。纵观吉林大地,涌动的创新力量千帆竞发,研究时有突破、成果层出不穷,彰显了吉林振兴发展的硬核实力: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研制的双飞翼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采用全球首创的“双飞翼+多旋翼”的气动布局,拥有80余项自主核心专利。除此之外,长春光机所研制出的青绿荧光透明陶瓷填补该领域国际空白。

  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流感病毒裂解疫苗通过世界卫生组织(WHO)预认证,成为中国生物第一个通过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的流感疫苗。

  长春百克生物首批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作为首个国产带状疱疹疫苗产品在国内上市,成功打破国外垄断。

  吉林省民航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已有科技创新项目172项,实用新型34项……

  11月25日,一场关于创新能力的“年度大考”揭榜:《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发布,吉林省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上升6位,提升幅度全国第一。

  这是继2021年后,吉林省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上升幅度再次领跑全国。

  3年来,全省累计投入3.58亿元,实施了核心光电子器件和高端芯片、智能制造等17个重大科技专项,全力争取在高端芯片、新材料等领域取得率先突破。

  日前,吉林省评价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550户,数量连续两年提升,全国排名从第23位提升到第20位;科技部火炬中心《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数据快报》显示,吉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同比增幅8月和9月连续两个月排名全国第一……

  过去数年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生力量,在吉林省稳增长攻坚战中发挥了不凡作用,这正源自吉林省不断探索创新途径、挖掘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动能、释放创新活力带来的强大支撑。面向未来,具有吉林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将持续为吉林振兴发展实现新突破注入动能。

  扬优成势 “特色竞争力”异军突起

  做特优势、做优长板,方能打造产业发展的强大竞争力。

  吉林省西部是国内风能、太阳能资源最优越的区域之一。白山松水之间,纯白色的风力发电机排列成行,扇叶轻轻转动,如白鸽轻掠大地。9230平方公里的西部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上,绿能涌动,“风”“光”无限。

  依托自然禀赋,吉林打造“陆上风光三峡”,建设清洁能源全链条体系,同时进一步深挖优势布局氢能产业,为吉林发展提供绿色动力。

  11月13日,吉林油田昂格55万千瓦风电项目建设现场,第一批新能源规模外送工程首台风机成功吊装。该项目是中国石油在建单体规模最大集中风电项目,明年7月全部建成投运后,可实现年发“绿电”量16.3亿千瓦时。

  “传统的原油开采需要消耗大量能源。‘零碳原油’生产用能全部来自清洁能源,可以实现原油生产零碳排放。依托清洁能源,吉林油田产出了我国第一桶‘零碳’原油。”吉林油田新能源事业部负责人贾雪峰说。

  新能源不仅给传统能源供给带来了新突破,更带动了一系列新产业落地吉林,百余家上下游配套企业协同发展,成功打造“绿电”“绿氢”产业链。

  中车松原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内,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工人们正为华能通榆风电项目订单加紧生产。作为国内产业链最全、规模最大的风电装备产业基地,中车松原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已实现风电整机、叶片、发电机、储能设备等风电产业链项目的生产制造。

  今年初,松原市长岭龙凤湖20万千瓦风电制氢储氢加氢一体化示范项目进入生产阶段,吉电股份白城分布式发电制氢加氢一体化示范项目成功制取第一立方“绿氢”。白城、松原两座吉林省西部城市“绿氢”项目齐头并进,开辟了吉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今年上半年,中车新能源、远景能源、三一风电等一批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合计产值同比增长227%,带动新能源产业链优化升级能力显著增强。

  预计到2025年,吉林省将建成省内消纳、外送和制氢3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新能源装机达到300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800亿千瓦时;到2030年,新能源装机达到6000万千瓦以上,年发电量达到1700亿千瓦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而这两者,吉林大地兼而有之。

  “利用5至10年时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万亿级规模”,这是《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中确定的清晰目标。在持续构建的“大旅游”格局下,吉林全域旅游资源穿点成线,坚持“一湖、一山”(查干湖、长白山)联动,冰雪、避暑互动,全力实现从传统供应链到聚合产业链,协同促进生态资源增值。

  目标既定,驰而不息。在全力打造下,吉林省在旅游业供需两端同步发力,加速产品迭代,创新消费场景,不断提升文旅产业附加价值和增值效益,旅游市场热度一浪高过一浪。

  网红弹幕墙,朝鲜族大冷面,一眼望三国……今年以来,延边旅游格外火爆。数据显示,上半年,延边接待国内游客1062.74万人次,同比增长252.2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68.81亿元,同比增长388.03%。

  长春电影嘉年华在东北地区首创电影主题沉浸式文化创意街区,从今年4月至今,游客接待量达80万人次;

  长春“这有山”不断升级内容,增加萌宠种类,拓展夜间消费空间,引入网红玩法,吸引年轻人打卡。

  这个夏季,全省旅游业东、西“双线”,各有千秋。

  今年暑期,东部旅游环线充分挖掘优势资源,形成以长白山为依托的消夏避暑生态游、以延边为核心的民俗文化体验游共热格局。

  为了推动西部旅游大环线加速崛起,吉林省着力加强“查干湖—嫩江湾—莫莫格”西部湿地生态旅游集聚区建设,持续丰富生态旅游产品,吸引八方来客。

  这个冬天,吉林有点“热”。

  四面八方的宾客会集于此,赏冰戏雪,热闹非凡;各类冰雪活动令人目不暇接,一场冰雪搭台唱出的振兴大戏正在白山松水间上演。

  闹雪场、看冰灯、泡温泉、品美食……新雪季以来,吉林各大雪场、冰雪旅游目的地人气十足。长白山万达国际度假区“开板”即旺季,日均游客接待量超4000人次;156万平方米的长春冰雪新天地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打卡,开业当天入园人数超3万人。

  “冰雪名片”邀来天下客。数据显示,新雪季以来,长春机场运输生产保持较快增速,目前日均航班量稳定在300架次以上,旅客量稳定在4.5万人次左右。

  面对良好态势,本雪季吉林省提出力争全省接待游客突破1.15亿人次,同比增长102.7%;冰雪旅游总收入达到2300亿元,同比增长128.09%。

  冰雪“热”起来,经济“火”起来。举办长春冰雪节、吉林雾凇节、查干湖冬捕节等文化节事;打造全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冠军赛、“冰雪丝路”杯粉雪联赛等体育赛事……吉林不断推出冰雪节事活动,为经济发展聚势赋能。

  “冰雪平台”集聚的产业动能,引动了吉林的“工业基因”。自主研发的高科技冰刀、保暖自发热装备、虚拟模拟滑雪设备……吉林孕育出一批专注于冰雪装备制造的创新企业,带来了多元化产业升级,创造出新的附加值。

  在吉林万亿级大旅游的目标中,冰雪旅游独占“半壁江山”。吉林省计划用5年时间,将冰雪旅游收入提升至5000亿元,打造世界级冰雪目的地,大力发展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文化等“冰雪+”产业,力促冰雪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做好“白雪换白银”大文章。

  加快构建具有吉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让脚下这片老工业基地焕发崭新的活力。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吉林省将牢牢把握转型数字化、服务智能化、社会共享化、产业高级化趋势,培育新动能、争取新优势,催生更多高质量发展红利,为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插上腾飞羽翼。(赵广欣 华泰来)

(责编:马俊华、谢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