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观长白 | 黑土地也有"衣食住行"!!!梨树模式总结得咋样?推广得如何?

2023年12月18日08:39 |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小字号

黑土地也有“衣食住行”?

迎着旷野冷风,大雪时节我们走进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玉米标准化基地核心区,田间地头找答案。

采用“梨树模式”后黑土层正在变“厚”

采用“梨树模式”后黑土层正在变“厚”

黑土地在秸秆覆盖下正酣然沉睡、养精蓄锐。“这片地今年亩产近吨粮,又是大丰收。”蹲下来抓起一把泛着油光的黑土,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深情凝视,细细总结——

“衣”就是给大地覆盖秸秆,“穿上衣服”,避免风蚀水蚀,梨树模式的核心就是秸秆覆盖还田;“食”就是土壤动物和微生物要有食物,要有“生”的而不是腐熟的秸秆“吃”,和我们人一样,吃的东西要是生鲜的,否则营养不够;“住”就是少动土,少对土壤干扰,不要破坏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世界;“行”则建立在土壤是个大的世界的基础上,它的“行”,要靠植物的根系和土壤动物的活动形成大小结合的孔隙通道,相当于给土壤水分养分运行建立了高速公路和各个小路的网络体系。大道至简,回归自然,让黑土地永葆青春!

梨树县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是全国产粮大县,多年来粮食总产量保持在40亿斤以上阶段性水平。从2007年起,这里开始探索以玉米秸秆覆盖、全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为核心的梨树模式,形成粮食增产和黑土保护的叠加效应。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林考察,在近距离察看黑土保护情况时强调:“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吉林省牢记殷殷嘱托,近年来通过立法和大力总结推广“梨树模式”持续发力黑土地保护。今年,吉林全省玉米播种总面积达到6800多万亩,因地制宜推广“梨树模式”的面积扩大到3700万亩,黑土地再泛油光,亩产吨粮渐成常态。

隆冬时节,放眼望去,整个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玉米标准化基地核心区,一行行玉米断茬坚挺站立,行与行之间覆盖着厚厚的玉米秸秆。黑土地好似披上了“黄金甲”。

冬日里的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玉米标准化基地核心区 孟海鹰/摄

冬日里的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玉米标准化基地核心区 孟海鹰/摄

“梨树县乃至整个东北的黑土区,都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夏秋多雨水,冬春有大风,黑土极易流失。”王贵满讲得仔细,“这层秸秆就是在为黑土地穿衣盖被,风刮不动、雨冲不走,可以很好地解决黑土地面临的风蚀、水蚀等问题。”

王贵满向记者详细介绍黑土地的“衣食住行” 孟海鹰/摄

王贵满向记者详细介绍黑土地的“衣食住行” 孟海鹰/摄

秸秆留高茬结合碎段后覆盖在地表,不仅能为土地提供“衣服”,遮风挡雨,还能让土地“吃”得更好。拨开枯黄干脆的茎秆、断叶,王贵满拾起几块颜色发黑、质地松软的秸秆碎片。“这就是去年打碎后的秸秆,现在已经开始腐烂了。腐烂之后的秸秆能够显著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黑土地越长越肥。”

吉林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有享誉世界的黄金玉米带和黄金水稻带。但曾过度施用化肥等,黑土长期“透支”,“插根筷子能发芽”的黑土不断变薄了、板结了,甚至蚯蚓都不见了踪影。

十年间,“梨树模式”试验田土壤含水量从20%增加到40%,减少土壤流失80%,耕层0至20厘米有机质含量增加近13%。“衣”厚“食”足,“梨树模式”在保护黑土地的同时,让黑土层越积越多。

旷野冷风中,黑土、白雪、瓦蓝的天空、枯黄的秸秆,共同构成梨树县的冬日画卷。而在这幅画卷的边角缝隙,记者却瞅见一抹罕见的绿。

“这是土地上自然生长出的苔藓。”王贵满对记者说,“梨树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免耕播种,可以在不清理秸秆、不耕翻土壤的条件下,一次性完成播种和施肥。最小程度翻动土地,保护土地原有的生态体系。“用东北话说,你不‘搁楞’它,不搅动它,黑土地就会形成自己的保护膜,苔藓就会从秸秆覆盖的缝隙中生长出来,这就是‘住’的含义。”

黑土地上长出的苔藓 门杰伟/摄

黑土地上长出的苔藓 门杰伟/摄

黑土的“安居”,为各种土壤生物的“乐业”创造了良好条件。用手把住一旁的玉米断茬,王贵满掰下一条粗壮的玉米根,边比划边说,“玉米的主体根系一般都在30公分左右,经微生物作用后,腐烂的根系相当于一条条孔道,有效疏松土壤。”王贵满还说,“梨树模式”试验田中,每立方米蚯蚓数量超60条,是常规垄作土壤的10倍以上,蚯蚓数量和活动量都大大增加。

作物根系,蚯蚓、蚂蚁等动物,真菌、细菌等微生物……丰富多样、保护良好的土壤生态体系,使得土壤中形成了诸多“高速公路”和“乡间小路”,在保墒防旱的同时,有效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疏松度,水分和肥料通“行”无阻,作物根系也能扎得更深。2020年,吉林省秋收时节曾连遭三场台风袭击,但“梨树模式”下的作物表现亮眼,玉米秆大多是站着的,在抵御自然灾害方面表现优异。减少对土壤的干扰,为土壤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也因此收获了更为疏松透气的好土,这便是“住”和“行”的体现。

发达的玉米根系牢牢扎在黑土地

发达的玉米根系牢牢扎在黑土地

“梨树模式”呵护黑土地“衣食住行”的种种做法,从本质上看,就是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实现土壤环境保护与作物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模式体现着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黑土地保护这一领域的生动实践。

王贵满说,目前,“梨树模式”不仅在东北黑土区得到广泛推广,还在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新疆等“黄土地”布局试点并开展试验,在保墒防旱、增加土壤有机质等方面表现出色。保护黑土地的“梨树模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与重视。

围绕总结、推广,吉林省黑土地保护全面发力。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体系制度。吉林省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制度体系、工作体系建设,成立了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粮食安全工作暨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各市县成立相应组织机构,上下贯通推动落实。

强化科技攻关,加速成果转化。吉林省深入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着力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智慧农业等“四良一智”上协同发力。护卫“黑土粮仓”,离不开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今年两会期间,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委员建议,要积极推进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加快“黑土生态舱”科教基础设施建设进程,让“黑土粮仓”稳稳屹立。

强化法律贯彻,加强依法保护。2022年8月1日,《黑土地保护法》正式实施后,吉林省及时修订《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并于今年4月1日正式实行。结合7月22日“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日”系列宣传活动和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等活动,吉林省广泛开展普法宣传,让广大农民充分了解法律知识,引导和调动农民主动参与到黑土地保护中。

“秸秆还田让黑土地有‘衣’穿,‘吃’得饱,每亩地化肥使用量减少两成以上、土地耕层加厚20公分、粮食产量增加600斤左右。”蹲下身子,抓捧黑土,农安县委书记李树国粮食账算得清楚:照顾好黑土地的“衣食住行”,就能多打粮!

李树国向记者讲述黑土地保护成效

李树国向记者讲述黑土地保护成效

今年农安县再迎丰收,粮食产量超80亿斤,保护性耕种面积超360万亩。

护好黑土地,才有米粮仓。梨树县、农安县……广袤的黑土地上,生机涌动。

守护粮食安全,“黑土粮仓”再交靓丽答卷——粮食总产量全国排位晋升1位,粮食总产增量居东北四省区第1位,粮食单产位居全国粮食主产省第1位。12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国家统计局关于2023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数据显示,2023年吉林省粮食喜获丰收,再创历史新高,总产量达到837.3亿斤,粮食产量已连续三年超800亿斤。

中国人的饭碗里正装上更多吉林好粮!

(责编:李洋、谢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