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刀代笔”毫厘之间刻千字 吉林绝活亮相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
人民网天津9月18日电 微雕细刻,内壁生花,秋毫之处,尽显方寸之美……在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技能大集现场,来自吉林的“任氏微刻”项目吸引了一大批观众围观。
“任氏微刻”项目吸引观众围观。人民网记者 马俊华摄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显微镜下,印章之上,隶书兰亭序跃然眼前。任延生是“任氏微刻”的创始人,从事微刻至今已经三十多年了。据了解,“任氏微刻”技艺是一种“以刀代笔”、以隶书微刻为特征的雕刻艺术。
显微镜下的微刻作品。人民网记者 马俊华摄
“七十年代末参加工作,就是刻章,这一刻就是几十年。”酷爱书法的任延生在从事微雕雕刻之初,发现微刻历史上没有隶书微刻,因此专攻隶书微刻。在任延生的微雕作品中,《前后出师表》最让他骄傲,在不足一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将一千五百余字雕刻其中,字迹工整,入木三分。
微刻作品。人民网记者 马俊华摄
“雕刻出一个好作品,必须要有良好的书法功底,还要有专注、细致、能坐得住板凳。”任延生介绍,雕刻的时候不允许有一丝杂念,要全身心投入其中,这样才能雕刻出满意的作品。
528个不同写法的篆书福字。人民网记者 马俊华摄
多年来,任延生不断创新研发,把微刻雕刻和艺术融合,研创出内壁雕刻,把528个不同写法的篆书福字,刻在螺旋壁上,由大到小直至中心孔壁,360度旋转弧线成行,堪称绝技。
“大赛让我们看到了没有看过的技能,之前我们没有接触过,也没了解过微刻。在那么小的石头上,刻了那么多书法,真是太赞了。”来自天津职业大学的大三学生许师远说,听任老师讲述每件作品,能感觉到他很骄傲很自豪。
微刻作品。人民网记者 马俊华摄
作为吉林省首届工艺美术大师、“任氏微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任延生常被问起,“微雕需要用放大镜或者显微镜吗?”“在显微镜下雕刻,怎么雕刻?”任延生解释道,肉眼不可见,微雕便成了“盲雕”,“全靠经验,脑子里提前构思、想刻成什么样,手下就随之而动。”
观众仔细观看微刻作品。人民网记者 马俊华摄
微雕之美,蕴藏于其将书法、雕塑浓缩于毫厘之间,任延生说:“当一个手艺人,要有匠心,要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孤独寂寞,常常要雕刻至夜深人静,有时连刻刀刻在玉石上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
“独具匠心!”天津职业大学的大三学生徐飞扬表示,大赛给年轻人提供了学习技能技艺的平台,关键技能和绝招绝技需要有更多年轻人学习、传承。(马俊华 孙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