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观长白 | 讲解稿与“一碗荞麦面”

2023年06月26日08:21 |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小字号

青山环抱,隧道从中穿过,上书“老岭隧道”四个黑字。顺着铁路看去,几位手持机枪的战士,借密林掩护,匍匐山间……临近“七一”,走进杨靖宇烈士陵园暨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1938年的老岭战役被称为抗联战斗史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陵园还原了一段当时场景。

讲解员姚帅如介绍,85年前的3月到6月,杨靖宇将军率抗联第一路军在通化地区老岭山区开展数次伏击,有力地切断了这条日本侵略者掠夺东北树木、矿产等物资的运输线。

有统计显示,1932年至1940年,包括东北抗日联军、抗日义勇军在内的东北抗日武装共出击154761次,平均每天出击52次。据不完全统计,1931年到1945年8月15日,东北抗日联军消灭敌人18万多人,成为牵制敌人的重要力量。

翻阅抗联战士留下的黑白旧照,年轻的面容有些模糊,却不难发现大家甚至没有统一的军装。那么,武器从何而来?

“豁出命来也得干。”抗联老兵蒋泽民如此回忆。趁着敌人午休吃饭,战士们包抄夺枪,血与火的战斗中,缴获武器,充实自身。

林海雪原,十四年寒来暑往,尽管东北抗联部队始终没拥有过火炮等重型武器,但在抗联的队伍编制中,逐渐出现机枪连和迫击炮大队。

游击队自制的炸弹

纪念馆内展品众多,缴获的步枪、自制的炸弹、生锈的钢刀……姚帅如介绍得仔细。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精神,如今,陵园每天提供四场免费讲解,正好赶上,便跟着游客一道向前,却发现讲解的内容也有些“不一样”。

“夏天咱吃碗荞麦冷面很消暑吧。”行至一处,姚帅如不急着讲史实,却“拉了句家常”,见大家的注意力都到了她身上。姚帅如挪挪身子,露出身后厚实的灰白磨盘,“80多年前,为了让战士们吃上荞麦馒头填肚子,杨靖宇将军也曾和大家一起磨麦到深夜。然而,对抗联队伍来说,荞麦也不是时常能吃到的。”

东北反日游击队创建地示意图

孤悬敌后、深山严寒、缺食少衣、跨日持久,“艰苦程度达到人类生存极限”有人如此评价东北抗联部队。

有数据显示,1939年秋冬,日伪组成“通化省讨伐本部”,兵力25000人,同时,杨靖宇将军所率部队计400余人。兵力悬殊,战斗中,抗联部队从最多时3万多人锐减到最少时不足2000人。东北抗日联军有数万名将士、百余名师以上干部壮烈殉国。

其事迹震撼人心。

抗联密营修械所场景再现

1958年,牺牲18年后,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将军遗骨方完整安葬于杨靖宇烈士陵园。如今,这里先后被列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东北抗联精神也被列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参观者众多,“艰苦卓绝,意志如磐,抗联故事咋让大家多记住点,再多记住点。”陵园花起心思。

烈士在狱中钩织的被单

留给子女的烈士家书、狱中编出的雪白毯子、杨靖宇将军殉国前的几个小时……讲解中,姚帅如不是单纯背稿,而是有意观察游客,设计节点,适时穿插故事和生活细节。“大家更容易产生共情,对讲解内容自然感受更深。”

除了还原场景、丰富讲解形式,近些年,陵园也添了新技术。场馆内,感知到游客走过,便奏起《露营之歌》的智能设备;手机或电脑上,跟随指向箭头,即可线上参观的数字园馆……线上线下互为补充,不失为一种红色精神扩大覆盖面和传播力的有益尝试。

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外部

讲好红色故事,挖掘、保护、传承每个环节都必不可少。历时一年,杨靖宇干部学院工作人员收集整理老报纸中的东北抗联报道,丰富第一手资料,“老报纸只能找到影印版,加上当时用的是繁简过渡字体,竖版排布,机器识别极其困难,那就靠人逐字核对。”工作人员庞辉说;集安市投入资金还原“地窨子”“马架子”等抗联原址,恢复“碾盘会议”抗联遗址;通化市依托杨靖宇烈士陵园挖掘和整合东北抗联红色资源,创建“重走抗联路”红色教育项目,全市先后建成抗美援朝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8个……

“大爷,你们要多种地多打粮,好支援我们。”讲解结束,展厅里正在播放抗联战士黄殿军的采访,老人如此复述杨靖宇将军对老百姓的嘱托。

八十余年后,此时通化正值夏季田间管理期,骄阳似火,机械耕种过的田地上,翠绿秧苗按时冒头,生生不息。

“任凭大雪封山,鸟兽藏迹,只要我们有火种,就能驱赶严寒”,英雄誓言,音犹在耳。跨越时空,感召后来人。

图片及视频素材:杨靖宇烈士陵园 东北抗日联军征战纪实 中共通化市委宣传部

文字:刘以晴

视频制作:石天蛟

LOGO、图表设计:姜 迪

策划:孟海鹰 刘以晴

统筹:朱思雄

(责编:李思玥、谢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